运用思维导图提升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应用研究
摘要:中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向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让学生成为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优秀专业技术型人才是中职教育的根本目标,这里的专业技术并不仅仅局限在专业的学科知识范畴以内,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具有丰富的知识面,成为既专又博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中职语文教学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增强中职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记忆水平,本文就运用思维导图提升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核心素养;应用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仍然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众所周知,德国代表着世界制造,我们熟悉的大众、奔驰、宝马等汽车品牌,还有以西门子为代表的电子产品都源于德国制造,德国技术代表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而这些成就大多是由中职和高职教育毕业的学生取得的。他们从学校毕业,就进入工厂工作,成为一名技术熟练,有责任感的车间工人,正是由于德国职业教育的高度发达化,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基本掌握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学校毕业之后,他们已经成为一名具备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缺乏的仅为经验。德国工人并不是流水线中的某个环节,而是具备独立决断,在自己专业领域有着较为丰富知识的专家。
德国经验为我们的中职教学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教学素材,开展中职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推进专业知识,还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专业,实现专业知识与社会多元知识的有效链接。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充分重视语文教育,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引领下,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开展中职语文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优势,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语文核心素养与思维导图的概念分析
(一)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为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它不仅涵盖了语文基础教育标准内容,还具有审美教育价值与文化传承意义,具体包括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具体来看,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是对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准确地领会他人的表达内容,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并具备扎实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要求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启迪学生思想、激发想象力、拓展知识面,让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时得到有效的锻炼,进而让思想更加成熟,提升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强调语文教学的美学价值,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具有人文属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承载美学教育内容,通过中职语文教学,学生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思想的广度与深度,品味到文字营造出的优美意境,这种美既包含画面美,又涵盖精神美,涉及到意识形态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审美观。
文化的理念与传承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即通过语文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 Map)由英国人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 20 世纪 60 年代所创造,也被称为脑图、心智图、树状图等。思维导图是指围绕特定主题,按照信息要素的内在类别、层级和次序展开分支,由关键词、图形及色彩的组合标识分支,充分利用图形、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放射状思维过程和结果可视化的工具。思维导图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可以借助各类图像,在脑中将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区分,科学的排列组合,进而构成一套系统的知识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具体来看思维导图有三个显著特征,分别为信息的多元性、信息的发散性、信息的结构性与信息的整体性。
信息的多元性是从思维导图的表达方式来阐述的,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图形、色彩、字体变化等一切具有标志性的信息载体来表示知识内容,比如黄色代表基础知识内容,红色代表重点知识内容,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在脑中可以构建认知体系。
信息的发散性体现了思维导图的链接优势,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在脑中形成不同的知识模块,当接触的新的知识内容时,已有的知识模块就会与新知识发生融合反映,新旧知识之间形成关联,进而增强了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能力。在原有思维模块下,学生的思想可以无限延伸,进而产生多种可能性,这就是信息的发散性特点。
信息的结构性决定了思维导图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比如我们在脑中构建出树状思维导图,那么思维导图的“树状”形态就是信息结构,各知识点在“树状”的框架内相互关联,主干部分代表着核心知识点,各分支脉络代表着由核心知识点分散出的知识内容,如此一来,就把各知识点完整地连为一体,这就是思维导图的信息结构性特点。
二、思维导图对提升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现
1.思维导图对中职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价值
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元素,通过中职语文教学,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应用的能力。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在思维导图的影响下,学生的脑中已经形成系统的知识内容,在特定的情形下,需要进行语言表达,学生就可以迅速搜集记忆中存储的知识内容,结合语境,迅速做出回应,把已经习得的知识内容运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在语言表达前,学生会再次借助思维导图,围绕表达的观点,寻找到关键词,然后在脑中调整语序与逻辑结构,将表达内容有效地呈现出来,体现了思维导图对语言的建构功能。
2.思维导图对中职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价值
中职学生的思维主要由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构成,这是两种风格各异的思维模式,前者在于感性认识,而后者在于理性认识。从感情认识来看,思维导图具有信息的发散性特点,发散性的特点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在思维导图的影响下,学生会从原有知识出发,不断的在脑中模拟思维实验,进行多样化的尝试,一旦实验成功,就形成了创造性的思维;从理性认识的角度来看,思维导图具有结构性的特点,结构性就是强调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中职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把各知识点有效的连接,形成一套严谨的思维模型,运用思维模型解决具体的问题。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对中职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3.思维导图对中职学生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的价值
新课改对美育的特点做出了界定,分别是发现美、感受美和鉴赏美,语文核心素养提到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价值来源于新课改,可以说新课改对美育的特点界定决定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美学价值,在分析思维导图对中职学生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价值时,就要参考新课改的具体内容。思维导图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部分的影响就在于“清晰化”和“放大化”。所谓的清晰化,就是思维导图给学生提供了一幅发现美的地图,让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在“地图”上清晰的定位。比如在文言文学习时,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法规范所带来的美感,句子结构严谨、前后呼应,讲究修辞手法,在一些排比句式中还可以感受到气势磅礴的效果,这就是来自于文言文的美感;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学生会根据思维导图,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接触的文章,在欣赏文章的过程中,会品味到来自于作者含蓄表达的精神美感、感受到比喻、拟人的修辞美感和细节刻画的画面美感。
4.思维导图对中职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的价值
要想把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落在实践中,就必须处理好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即文化的认识与借鉴。那么如何认识与借鉴文化就成为中职语文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借助思维导图就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性地认识文化,在脑中形成框架性的知识内容,较为全面深刻、系统地理解文化的精髓;借助思维导图,可以结合实际应用,把自己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地表达出来,达到文化借鉴与应用的目的。
三、运用思维导图提升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1.推广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
受传统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始终占据着主体性的地位,老师们试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内容,但是学生的接受程度有限,如果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那么过多的知识内容只能成为学习负担。语文核心素养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之上,思维导图同样也要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之上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就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广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巧妙的设计板书,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图,并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标注不同的知识内容,先让学生把习得的知识内容呈现在纸张之上,再通过反复的教学训练,让学生习惯于梳理知识脉络图,自觉地把习得的知识内容在脑中变幻成不同的形状或色彩,再运用线条或集合的方式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达到思维导图训练的作用。
2.根据教学需要灵活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并不能遵循按图索骥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而要灵活地使用,让其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主要方式。比如在学习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时,就可以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法。文章运用反讽的手法,小说主人公苏比穷困潦倒,想要通过违法行为进入监狱过冬,结果他的6次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当他听到旧教堂的赞美诗,想要通过自己努力,重新做人时,却被警察抓走。出现违法行为警察不去抓人,没有违法却被抓走的反常现象,这不仅是对美国警察的讽刺,也是对美国低层民众的同情,更揭露了垄断资产阶级残酷的本性,控诉了统治者对人民的迫害。结合文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首先让学生厘清六次违法的尝试,分别罗列清楚六次为非作歹的过程,用圆圈、方框或者其他符号将其圈起来,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再把苏比走到旧教堂,受赞美诗的影响,决定重新做人,却被警察带走的内容进行对比,同样用特定的符号将其圈住,这样就把苏比被警方带走的部分与前面六次故意为非作歹却没有被抓联系了起来,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形成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幽默,用鲜艳的颜色标注结尾“欧·亨利手法”,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体现欧·亨利式结尾“含泪的微笑”的特点,批判、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如此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将丰富的内容精简成简明的直观的图表体现出来,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记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总结
语文核心素养给中职语文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中职语文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积极地开展语文教学,引入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启迪学生思想,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模型,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德旺.基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57-60.
[2]杨同菊.中职语文教学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方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9):115.
[3]黄结芳.思维导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思考[J].成才之路,2017(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