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日期: 2006-7-25 19:48:07 浏览: 58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不可否认科技给人们带来巨大进步和利益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难以避免的负面效应甚至灾害。本文阐述了科技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人类生活中重要作用,
同时清醒地意识到科学技术给社会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如何在运用科技时趋利避害等。
关键字:科技进步 社会建设 可持续发展 负面影响

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为了人类本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科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人类增进福利、实现幸福。不可否认, 科技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 既可为人类带来好处, 也为人类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甚至灾难。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计算机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航空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一、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科技进步是建设和发展社会的重要力量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能够提供或创造新的劳动手段,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去,我们依靠科学技术解决了温饱问题,如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离不开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
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建立在投资增长、规模扩大和对资源巨大消耗的基础之上。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将面临人口、资源环境、技术装备、急需人才等一系列重大瓶颈因素的制约。在资源和环境方面,我国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技术和装备方面,我国工业总体装备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制造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德国的1/20。在人口和就业方面,一方面劳动力数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低下,全国劳动人口中,仍有文盲半文盲4300 多万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达到79%。
所以中国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注定面临着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更加艰巨、复杂的困难和难题,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一条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的道路,一条科教兴国的道路。
2、科技进步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
科学技术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科技进步与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与色彩。比如电子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们无须再对复杂的运算而烦恼,电子计算机能快速而准确地算出结果;当你想要休闲娱乐时,打开电脑可以方便快捷地在网上冲浪、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等,甚至可以不出门就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可以与亲朋好友快速方便的在网上聊天见面;坐在公交车上,听着MP3里那动听的音乐无不是一种美好生活享受......
3、科技进步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巨大物质推动力[1]
社会稳定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稳定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但应当看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发展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的物质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最终需要通过科技进步来解决。今天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以上,而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30%左右,不及发达国家20 世纪50 年代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技进步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物质推动力。
4、科技创新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巨大精神推动力
稳定和谐的社会既包括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含着精神文化建设的均衡、协调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促进文化和谐发展。我们党领导建设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来看,2002 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14%,低于世界平均的水平19%。我国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只有7年,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12年和高收入国家15年的平均水平。
从以上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偏低,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科技创新潜力不足等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培育公众科学素养,大力发展科教事业,使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能在不久的将来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为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
胡{学}锦{海}涛同志曾指出: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依靠全党全国人民思想认识的普遍提高, 依靠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依靠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机制, 也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必须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轨道上来, 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从科学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要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强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资源, 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 因此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科技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自觉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事业发展的要求, 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三)科技进步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是我国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与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必然选择。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就是要加强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 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一直都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的热点, 其原因正是由于人类的发展陷入了片面性, 依靠对自然界的掠夺和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 而自然界对人类采取了报复, 各种灾害不断发生, 社会带来了很大破坏。包括:
1)大气污染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然而工业革命以来, 特别是进入20 世纪以来,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迅速增长和积累, 导致了大气资源的损害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其中有CO2 量增加导致气候变化, 人造的氯氟碳(等有关的物质所产生的活性氯和溴形成地球臭氧层空间问题, 城市空气的污染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率的增加等等。20 世纪90 年代, 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癌症为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白血癌等。为什么癌症, 尤其是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呢? 专家提示就在于空气污染。
2) 森林资源减少和覆盖率降低 森林是一种极重要的自然资源, 具有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阻滞粉尘和减低噪声, 防风固沙, 调节气候等维护生态环境的功能。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 世纪末的一项调查显示, 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森林平均以每年1130 万公顷的速度递减,就我国长江流域而言,从20 世纪50 年代到80 年代初的30 年里,长江天然林面积减少了337.5 公顷,使蓄降水能力降低了100多亿立方米。
3) 荒漠化的扩展 荒漠化并不是指原来的沙漠地区的滚滚流沙, 而是指由于人为的过度经济活动的影响,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使原来不是沙漠的地方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象的变化。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 每年世界上大约有600万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 其中有320 万公顷原为牧草地有250 万公顷原为旱作农地。
4)水资源危机 除去盐化水,目前不能利用的冰盖、冰川、地下水与土壤水、湖沼、大气水等外, 在地球上的水资源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只占0.007%。但现实情况是水危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据联合国预测, 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面临缺水的威胁。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此人们不得不注意到, 要创造舒适的生存条件, 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 就必须通晓环境的演变规律,认识环境的结构与功能, 维护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 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 以满足人类的生态需要, 合理调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社会可持续发展既关系到子孙后代,也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当前我国乃至世界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都非常严重。科技进步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依靠科技进步,在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提高我国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优化、恢复和重建能力,逐步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所以,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思考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 但也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困境。关于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运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一)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破坏生态和环境,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壤过分流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臭氧层变薄;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淡水供给不足;水源严重污染;空气污染;有害废弃物危害着人类健康和安全。在我国,由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使水体、大气受到污染。我国许多著名的河流与湖泊如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也成为污染最严重的水域。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犯罪活动出现智能化。近几年我国金融领域发现的计算机作案的经济犯罪有100 多件。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把各种各样的数据库连接在统一的通信网络中,使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但也造成了对个人隐私权和自由权的侵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传递反动、迷信、黄色的信息垃圾,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克隆技术发展及克隆人问题引起的社会冲突。当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发展,克隆羊的成功以及人类基因计划组的新发展和运用,已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可以在高等动物上恢复体细胞的全能性,开辟了利用人体体细胞克隆出一个人类机体的可能性。克隆人的出现会破坏传统的家庭结构和人伦关系,解体正常的亲情关系和标准。克隆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挑战,会破坏人类基因的多样性,会引起性别比例失调。克隆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可能被用于罪恶目的,它带来的“基因歧视”将导致某一种人类的自然灭绝等等。
四)科学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世界和平。人类历史上滥用科学技术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是触目惊心的。尤其是20世纪,科技发展使人类杀人最多流血最多,大规模非人道事件经常发生,且参与战争的武器都是科含量很高的产品,有的国家甚至把高科技成果首先应用于武器装备上。据估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毒气造成100 万人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共炸死21万人。二战以后中东局部地区战火连绵不断;苏联解体后,科索沃战火烽起,最新式武器频频出现。
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铁的事实,消极回避的态度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三、如何减小或消除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
科技不会自动造福人类, 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的目标真正实现,“人必须把对科学技术的运用置于正确的伦理控制之中。否则,科学只能成为把我们推向灾难深渊的帮凶”。因此,必须全面理解科技与社会伦理之间的联系, 科技与伦理相互渗透、和谐发展, 推进人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者必须建立将科技造福于人类的伦理观, 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第一,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2)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第二,建立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控制机制。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还必须建立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控制机制,以消除科学技术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方面的内容包括评估、选择和控制。
1)经过评估,可以基本确定它们的优劣。这时人们就可以选择那些比较优的科学技术,即经济效益高、负面影响小的科学技术。
2) 选择,但选择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现实生活中,没有负面影响的科学技术可以说是没有的。为了解决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还需要进行控制。
3)对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控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控制的科学技术。没有相应的科学技术,控制就是一句空话。二是控制的经济支持。控制与评估不一样,它需要巨额的费用。费用从何而来,费用如何筹集,这也是控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三,依靠法律和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与作为主体的人有关。因此,要解决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必须用法律和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所谓法律措施,就是通过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以保护生态和环境。
第四,道德措施。道德措施包括很多内容,普及生态伦理就是一项重要的道德措施。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保护和促进自然的多样性及其完整和稳定,承认自然万物的权利,正确对待自然的价值。生态伦理包括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观、生态正义观与生态义务观。生态伦理观的普及,将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感,限制与约束人们对自然所采取的过激行为,唤醒人们自觉投身环境事业的社会良知。
总而言之,要减小或消除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完成这一任务或工程的过程中,要从整个世界、整个社会出发,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把观念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法律和道德等方面的措施综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然社会处在一种良性循环之中,才能使人类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四、总 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一种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已被实践反复证明且有目共睹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发展科技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关键。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科技进步不但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丰富了人类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无限便捷。
但是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灾害不可忽视,环境污染、智能犯罪、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都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所以,必须正视科技的两面性,全面正确地理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趋利避害,在思想上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运用法律道德等各种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减小或消除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使科技与社会相互渗透、和谐发展,推进人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年.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
[3] 李淑兰. 试论科技发展的伦理意义[J ].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0):102-105.
[4] 路甬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Z].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2003-11-25.
[5] 陈至立.科技与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重要支柱[J].200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