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日期: 2006-7-18 11:38:09 浏览: 20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一.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的。然而现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作为大学生急需面对的问题。同学们都在为将来的就业而着急,更别说正在四处奔忙的大四学长们了。毫无疑问,大学生就业已大不比从前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针对问题做到未雨绸缪,通过分析问题,找出原因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最终找到满意的工作,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据统计:我国每百人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5人。因此,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目前却出现一方面国家急缺大学生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率下降的矛盾。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据教育部统计, 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各个层次的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净增67万人,增幅达46.2%。至2003年7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了67%;9月初,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又上升了3个百分点,达到70%。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而毕业生却逐年增加,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一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是高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然而面临着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就其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就业人数激增与就业市场达到超饱和状态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这一点十分明显,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112、140、212、240、280、340万人,5年间增长两倍多。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的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增幅,这是公认的现状。毕业生就业难度空前增加,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突出;二是农民进城打工大军蜂拥而至,很多农民放弃农田进城打工;三是下岗工人数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急剧增加。四是“海归”人数增加:我国制定和实施留学人才回归计划,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归国寻找发展机会,他们的归来获得了国内大学生所未有的优先权和企事业单位的青
睐。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业市场这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剧了就业岗位少而就业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

2.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高校的运营机制一直是一种计划招生、统一分配的计划体制,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结果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毕业生分配市场导向的今天明显显露出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弱点。另外,高校的人才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不适应。在市场机制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需求取向,做到“产销对路”,学生毕业才有出路,学校也才有
生存的竞争力。

3.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矛盾
大学生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较高,眼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由于他们不能恰当的给自己定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择业难”的 现状。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待业或做临时工作,也不愿意“屈就”。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发展观、人才观,培训他们的
求职技能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既面临着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社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施展才干的空间和职业岗位以及相关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干部任用制度的创新,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中国加入WTO 后所带来的冲击等一系列影响,社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高校毕业生必须满足这种现实需求。
然而,从近年来的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就业率下降。2001年6月就业率为70%,2002年6月就业率为64.7%,2003年7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了67%。并且就业呈现的特点有:不同学历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同、就业渠道逐渐多元化(党政
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毕业生多相对比较集中地流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区。从而导致有些地区如上述大城市人才相对密集,就业压力大,面临的问题多,然而有些地方如中小城市和乡村就人才匮乏,急需大量的人才,可是现在的大学生又不愿去这些地区。
二、管理对策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问题的探讨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最近几年依然很严峻。世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内发展地区就业市场趋于饱和,下岗职工占有很大的比率,大批海外学子学成归来,这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影响了我国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如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通过其他的途径得到解决,势必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
问题的探讨,建立
一套完善的人才需求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高校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不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缺乏适应社会的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的办学思想,重视招生,不重视就业,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很薄弱。
因此,需要我们从社会、学校、学生等多个角度来探讨成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2.建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指导体系
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员工素质是由知识、技能等智能因素和人格、态度、情感、价值观、动机等非智能因素组成的多层次结构。所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应该与人力资源素质评估相结合,应该依据其胜任特征进行职业培训。一些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对各类职业者而言,有两类胜任特征是他们共同需要的:一类特征指有关个人主动性的优异特质,如成就动机、主动性、概括性思维;另一类特征指工作组织的特征,如影响他人、形成团体意识或群体领导。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外在的环境因素与内在的心理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以明确影响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胜任特征。
3.建立有效的职业辅导支持系统
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初次择业前,培养职业选择能力,促进个人职业选择过程的成熟度,从而做出明智的受教育和职业选择的决策。此外,职业辅导也可以预防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消极的后果,比如焦虑、自卑等。职业辅导的内容不仅涉及对求职者进行面对面的职业相关内容的交谈,还应该有更为广泛的含义,比如提供配套的就业心理辅导教材、评价系统和训练方法等。

参考文献: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