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日期: 2010-8-29 5:38:00 浏览: 4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摘要: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建立一支专业化指导队伍,开设好指导课程,创建便捷的就业服务网络和建立稳定的就业市场等。
   论文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意义;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灵活的就业机制,既为那些莘莘学子提供了广泛的择业空间,也使他们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走上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体制改革和就业形势的需要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将毕业生完全推向了就业市场。这一改革客观上要求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尽快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毕业生牵线搭桥,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方便快捷的指导和服务上来。
   近几年我国大毕业学生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供需矛盾突出,总体就业率不高。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减员增效的措施使得大学生就业渠道变窄;事业部门的精简分流更使得大学生就业通常选择的就业方向的进入机会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将随着高校扩招逐年增加。据统计,2002年我国大毕业生为145万人,2003年猛增至212万人,2004年、2005年将分别为260万人和320万人。如果按初次就业率70推算,今年将约有60万大学毕业生有就业困难,明后两年将分别约为80万和100万。而民营企业和西部地区等一些急需人才的地方却又很少有毕业生问津。这些使各高校不得不认识到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是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改革给高等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加剧了市场竞争。毕业生是高校的特殊“商品”,该“商品”的“销售”即毕业生就业状况直接反映出该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质量,甚至影响到学校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科学、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已经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需。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促进毕业生、学校和用人单位沟通协调的需要
   大学毕业生的自主择业与用人单位的选拔人才需要信息沟通。就业指导部门既可以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也可以向用人单位介绍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情况,便于用人单位正确选择人才。同时,就业指导部门将用人单位的要求及毕业生使用情况反馈给学校,以引导学校改进教学和人才培养,克服学校的教育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增强毕业生的就业潜能。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人力资源,如何将此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到国家需求的地方始终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任务。当前,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内一些大城市已拥有相当的人力资源,若高校毕业生再大量涌人这些地方,定将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去建功立业,到艰苦地方去创业,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职业观,减少人力资源浪费,促进合理配置。
   二、加强大学毕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一)建立专业化工作队伍
   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提高实效,就必须建立一支观念新、责任心强、素质高、业务精的专业化工作队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高校毕业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是“高高在上”,缺乏为学生提供服务和指导的意识和观念。在新形势下,高校就业部门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令性部门,而是应对毕业生提供指导和服务,因此,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即时转变就业指导观念。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够设身处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考虑,赢得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赖,使就业指导工作正常开展。工作人员素质要高,业务要强,能够不断更新指导方式,紧扣社会脉搏,使就业指导工作融入社会,为社会稳定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思想修养,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二)开设好就业指导课
   高等学校在大学生毕业前常开设一些讲座,给毕业生讲解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但大学生在临近就业时依然普遍存在职业意识薄弱、职业意向模糊、就业能力不足、求职本领欠缺、择业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对就业前途存在着迷茫和恐惧心理等现象。要改变这些现象,应开设好就业指导课,切实为毕业生择业打下坚实基础。
   从时间上看,就业指导课开设应从学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而非等到毕业前才开展,否则效果甚微。
   从内容上看,就业指导课在以教育部编写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为主要参考材料基础上,结合各学校实际,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就业指导课应包括职业指导、政策指导、择业技巧指导、心理指导等主要内容。从授课人员来看: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应了解就业方针政策,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能有效地对大学毕业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能对毕业生进行择业技巧的全面指导。根据目前高校的人员配置情况,担任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教师主要是就业主管人员,院系书记和“两课”教师。由于指导课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对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要进行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同时应实行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三)创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对称是增加就业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毕业生供求信息的流通不畅,分散、缺乏、失真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尽早创建高校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增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的沟通,十分必要。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手段的不断更新,电脑的普及,也为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功能齐备的大学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当前多数学校由于经费、技术人员、技术手段等限制,没有建立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有的即使建立了,也由于信息网上的内容太少,更新太慢,并不具有权威性和及时性。
   要想使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真正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好帮手和用人单位依赖的信息渠道,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效率,应在信息网络的创建中以市场为导向,注意及时收集、更新各方面的相关信息,并使校园毕业生信息网站与国内各社会人才信息网联网,形成开放性的就业信息网络。要能通过该网络向用人单位介绍学校的发展,专业设置及应用方向,提供毕业生的资源信息等,向毕业生介绍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和各用人单位的基本状况,同时,还可以接受毕业生上网查询访问和有关资料,择业意向的信息主页的制作等。在创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过程中,要善于听取学校各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及学生的意见。另外,各高校也应该加大对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资,不断更新升级网络技术。由于我国各高校网络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很不成熟,因此各高校在创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过程中要加强合作,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力争高效率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早日建成。
   (四)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场所,是毕业生就业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依据就业市场的外在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是指有固定的场所,具体的时间、地点、特定的参加对象等。无形市场主要指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它是无形的而是客观存在的。有形的就业市场主要形式有:高校举办的为本校毕业生服务的就业市场,高校间联办的就业市场,各种区域性、行政性就业市场和企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等。高校举办的为本校毕业生服务的就业市场——“双选会”,目标明确,指向性强,签约的成功率高,可实现学生足不出校以低成本顺利就业,也可减少对教学活动的冲击,另外,也利于用人单位全面考虑,正确选择。因此,高校要举办好“双选会”。
   有形就业市场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无形就业市场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为了主动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人员要走出校门,主动到对本校毕业生需求量较稳定的用人单位加强联系、增进感情、沟通工作情况,交流供需信息。高校也应与已就业毕业生保持长期的联系,以便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加强联系,高校逐步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形成较为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