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工学校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
摘要: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全面开放,技校毕业生以推荐就业或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形式走向劳动力市场。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部分就业人员转变为失业者,加上农村劳动力向声调转移和每年各类学校的毕业生,使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供求反差。如何让学生应对这种现状,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有效就业,将是每个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老师所面对的问题。因此,指导学生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特点去正确、客观地树立就业的目标,转变就业的观念,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方向,将是我们的主要工作。
关键词:职业指导 创业教育 就业观念
一、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地不断发展,社会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上大学,拿到高学历,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有好的就业前景;以为上技校,学技术,当工人则是不得以而为之的行为,是没有什么前途的。事实上,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就业率不断下降;(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此前联合课题组对清华、北京交大、首师大、天津工大等16所大学的40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截止到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这仅仅是2006年对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统计,全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就可想而知了。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由于掌握了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拥有上岗操作证等原因,许多技校学生就业率达90%以上。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技工教育的发展,对技工教育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技工人才的管理日趋规范,技工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以致出现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求贤若渴,苦于找不到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情况。"技术工人也是人才,几万年薪招聘一个技术"蓝领""这样的报道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出现已屡见不鲜。2007年人才招聘会上,许多企业为找到高技能人才,打出"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对应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在使用、工资福利等方面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的用工条件。虽然如此,但到场签约的人员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在技工教育方面的发展仍然跟不上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高技能人才仍然是社会发展的瓶颈。纵观国外的发展国家,其高级技能人才在全国的比重远远在我国之上。我国要想可持续性发展,技工教育必需优先发展,技工学校学生的就业前景看好。
虽然技校生就业前景看好,但由于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与创业观,出现了眼高手低,高不从低不就的情况,有的活不愿干,有的活又干不了,从而导致失业。因此,在技校生中开展创业与就业指导教育就显得格外的重要,端正学生的人生观、就业与创业观,才是解决失业的关键之所在。
二、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目的:
1、使学生与职业联系起来
学生的就业愿望与社会的职业需求相分离的状况,是导致学生错失就业机会的一大障碍。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改变头脑中的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熟悉职业情况,明白学习为了工作,要生存必须工作,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努力工作的道理,进而有目的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潜能,并自觉地将社会需要与个人志趣结合起来,把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与未来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2、使教育与职业联系起来
传统的技工教育模式因没有突出“教育为职业服务”的环节而显得不够完美。近年来,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大力提倡“服务就业”,就是要求技工学校树立教育为职业服务的观念;另一方面,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环境也迫使技工学校必须树立“服务就业”意识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服务就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职业需求、与学生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
3、使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
经济结构要调整、产业要升级,对劳动力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给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上要求紧跟市场及时调整,开设与市场相适应的专业;在教学上要注重理论教学的同进,大力加强实训教学。与此同时,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积极拓展推荐就业门路,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才能在招生工作中争取主动,进而促进学校办学规模的发展。否则,脱离了社会需要的办学方向只能是死路一条。
通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可以使同学们在就业时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当代职业发展的需要,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扬长避短,合理选择职业,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到劳动力市场上去竞争、自主择业或立业创业,使他们在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开展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内容
俗语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充分了解职业,了解自己,了解市场,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
1、介绍什么是职业及职业的特点,帮助学生增强对职业的了解
所谓职业,是指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劳动者随着社会的进步以获取经常性收入为目的而从事连续性的、相对稳定的专门业务,通常又叫工作岗位。职业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特点:
①职业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
职业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产生,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在以前,会打算盘就能干财会工作的在我国比比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而今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是否会打算盘上,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现代理财新观念、新知识。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一个职业的科技含
量也会随之提高。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面临多次的职业变化,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②职业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
经济格局和经济发展速度在制约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制约着人们的劳动方式。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工人往往从事比较单一的职业便能应付正常工作,因而工种分类相当细,如机械类的钳工专业就细分到装配钳工、维修钳工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生产工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那些单一的专业(工种)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应运而生。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并及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得企业原来残旧的、低效率的、劳动强度大的设备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多功能设备,这对劳动者的要求又提升了一个档次,因此,工业自动化、数控等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技工学校争相开设。可见,职业是随经济发展而变化的。
③职业因地域、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中国有一句古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地区的水产资源丰富,因而渔业较发达;大庆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开采成了那里的主要行业;珠江三角洲毗邻香港、澳门,港澳台同胞回乡投资办厂较多,因而手工业较发达。这些都表明职业是因地域或自然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
职业也随当地的投资环境、投资方向或历史发展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北京、广州市的旅游资源较丰富,旅游业相对较发达;景德镇、佛山市盛产陶瓷而被誉为瓷都;顺德市成为小家电、热水器的生产大镇,开平市的话筒生产量占全国70%等。
2、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增强自信
每个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都有不同的就业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的这些心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要求学生加深了解自我,分析自己具备求职的优势,找出自己的不利因素,确立自己就业的范围和要求,不断消除自己不切实际的就业倾向,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最终客观地确立自己的择业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求职的录用率。同时,通过职业指导,可以引导学生为了扩大自己的择业范围,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介绍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我国现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不断升级的新时代,职业多变、人才竞争加剧是其特征之一,学校要结合社会实际,向学生们介绍社会现状,介绍世界经济、国内经济情况和就业形势,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择业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正确选择职业,顺利成才。另外,加大就业形势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观念,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及运作机制,明白一个人在一个单位的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而树立竞争上岗观念,做好多次就业准备。
四、创业与就业指导
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的技工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技工教育能否可持续性发展,影响到技工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否提高。成功的技工教育必须依托于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的发展,反之,将会脱离技工教育的宗旨,将影响其为社会服务、经济服务的功能。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许多国家在劳动用工部门和教育部门及相关领域都引入这项工作,它是联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就业、学业与择业、立业、创业的桥梁。
国内外就业指导研究的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目前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分析,大体可归为四类:一是研究个人择业倾向问题;二是研究职业发展和职业成熟问题;三是研究职业决策过程;四是研究作用于个人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的社会因素。强调学校就业指导应视为系统长期的教育过程,强调应结合日常教育工作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这些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和教益。
㈠创业与就业的定义及内涵
"创业"的本义是"创立基业"、"创建功业"。从广义上讲,这里的"业"是指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一切事业;从狭义上讲,这里的"业"是指"实业"。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创业是指依据社会需要和个性特点,有目的、有步骤地对技工学校在校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和能力、创业思路、策略等的教育,以提高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适应各种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为技校生的择业、就业、创业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国家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合理配置,使他们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创新创业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否则就谈不上创业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就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我们这里所说的就业指导是指技工学校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依据行业对人才规格的不同需求,针对专业实际学生个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择业、从业、立业、创业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其核心是做好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辅导工作,社会服务工作,通过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按社会要求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㈡加强就业教育的方法
技工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初中毕业生,他们踏入技工学校,经过3年学习,毕业时年龄较小,但必须面临选择职业和身份适应,对他们开展职业和创业教育很有必要。尤其近年来受"普高热"和"免试入学"等因素的影响,技校生入学时的素质普遍偏低,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等一些问题,不能把握就业机会,使加强对其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变得更为紧迫。
1、找准"切入点",做好就业教育。
由于学生刚进校时,年龄大多在15岁左右,该阶段的学生对职业的观念是模糊不清的,更不清楚自己所选专业的职业发展要求。有的学生因为中考失利,有的学生是出于好奇,甚至有些学生是由于父母压力才进校的,为此,他们会觉得消极、悲观、无所适从。对待这一类学生来说,如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势必会影响其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找准"切入口"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其认识到未必只有上大学才会有出路,才能有辉煌的人生,上技校、学技能、当高技能人才,同样有光明的前程。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加强"二类生"的教育、指导。
"二类生"是指:一类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有少部分学生因为家长自己无力管理,出于无奈的情况下将其送进校来的"托管"学生,他们无心向学,没有学习兴趣,头脑里根本没有"读书为了就业"的观念,知识、技能都是老师"强行"灌输给他们的,所以,在他们的到了就业时,就更显得不知所措,过分地依赖社会和父母,自立能力差;另一类是为好奇而读书,有少部分学生来学校读书的主要目的是出自于对专业好奇心,而不是为了获取职业,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能力都缺乏了解,一旦到了真正选择职业的时候,东不成西不就。对于这二类学生,我们进行就业指导时不能拔苗助长,应当从最基本的人生观着手,通过人生观的教育,让其明白人生应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从最基本的职业观讲起,让其明白职业所必须具体的基本要求,从事该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所谓职业,是指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劳动者随着社会的进步以获取经常性收入为目的而从事连续性的、相对稳定的专门业务,通常又叫工作岗位。通过教育使其渐渐地懂得人生观的道理,懂得职业的需求,使其转变人生观的观念,对职业选择的观念,从而具有与其他同学一样的人生观与就业观,化 "被动"、"好奇"的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3、找准自身定位,提高就业能力。
目前,技校生的就业前景是光明的,就业道路是宽广的,甚至出现技校生"供不应求"的场面,但为何仍有部分技校生没有上岗呢?造成部分技校生没有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二:其一、学生对社会需求不了解,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择业时安排到国有企业怕效益不好、收入低;安排到外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工作担心不稳定、没有保障;创业又嫌太苦、太累、风险大。其二,毕业生在供需见面时普遍存在自我推荐能力差、不善于包装自己等。为此,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必须做好的引导工作,以便学生能顺利就业。教育内容主要有: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分析;社会人才竞争;现代技工人才收入分析;剖析自身价值、暑期参加社会实践、就业心理辅导、就业信息指导等等。
㈢加强创业教育的方法
"创业"的本义是"创立基业"、"创建功业"。从广义上讲,这里的"业"是指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一切事业;从狭义上讲,这里的"业"是指"实业"。针对技校生的年龄特征,这里所讲的创业精神的培养,主要是指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现状,让技校生意识到,无论以后的人生路不是只有上大学深造,才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只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只要勤奋刻苦,都一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对社会能作出特别贡献的人,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
1、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几个步骤:
(1)开设创业指导课,实施创业指导。学校要重视学生创业指导,针对学生的特性,科学有步骤地安排创业指导课。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教学水平。通过创业指导课的学习,使学生真正了解创业的内涵,创业所应具备的条件,创业所应具备的敏锐观察力和抓住机遇的能力,真正下功夫到学知识、学技能当中去,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剖析创业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创业灵感。创业指导课,如果一味地讲解创业所应具备的内涵、条件、能力,那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学生真正对创业产生浓厚兴趣,那就必须将国内外的一些创业成功史引入课堂。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引发学生思考,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哪里,抓住了什么样的时机而取得了创业的成功。通过现场交流的方式,学生上台各抒己见,谈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观点,结合案例所处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作一归纳、小结。通过以上方式不但可以使同学们自觉地思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灵感,从而达到创业指导的目的。
(3)加强社会实践,积累宝贵经验。创业是一种人生经历,光是纸上谈兵是不够的,必须依托实际行动才能得到真正的体验。创业是一种历练,不可能一帆风顺,是一条曲折、布满荆棘的道路,社会上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都经历过失败的痛苦煎熬,最终以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宝贵的失败经验取得成功。为此,对于技校生来说,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尝试工作的艰辛,积累宝贵的社会经验。
通过上以三个步骤,可以使教学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达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目的,从而为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技校生的创业要培养他们以下三种意识:
(1)改革创新意识,它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主动、自觉的进取意识,富有不满现有成果、冲破旧的框框、追求新的思维和新的事物的思想倾向,这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内容。
(2)艰苦意识,它是指在创业的过程中,勇于迎接各种挑战,奋力克服各种困难,这是创业精神的必要条件。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艰苦奋斗的革命法宝和奋发向上的创业精神结合起来,发扬光大,也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3)价值意识,它是指一种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追求,这是创新精神的根本宗旨。创业精神所关注的是"是否创造新的价值",因此,创业的关键在于创业过程能否"将新事物带入现存的市场活动中",包括新产品或服务、新的管理制度、新的流程等。创业精神指的是一种追求机会的行为,这些机会还不存在于目前资源应用的范围,但未来有可能创造资源应用的新价值。
总之,创业与就业指导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创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可以练就学生开拓创新、不怕挫折、吃苦耐劳、敢于创业的精神;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自身素养和社会竞争力;可以使学生脱离不切实际的空想,能真正地面对现实社会,以自己的真实行动投入到社会就业的大军中去,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搏得一席之地,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就业指导的操作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创新与创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