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学生的厌学心理

学生的厌学心理

日期: 2012-6-3 22:54:20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厌恶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不安,学习效率低下,积极性下降。心理学认为,引起心理疲倦的因素一般有三个:精神紧张程度过高,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思想冲突、挫折、忧虑、惧怕等情绪的反应。学生厌学最为集中的表现是学习效率低,成绩下降,从而导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恶性循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学生厌学的原因。
   学生厌学心理之成因
   1、家庭的影响:父母的过高要求和强制要求。
   很多父母偏重智力开发,不顾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一样重要。由于父母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和无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智力开发超前,心理发展滞后,在青少年学生身上形成强烈反差。
   2、学校的影响:注重智力发展,忽视心理发展。
   当前,由于不少学校还未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学生有没有出息的唯一的标准。学生也就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有些学生不能面对挫折,采取逃避的态度,对自己彻底放弃,甚至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
   3、教师的影响:教学缺乏生动的情境性和能动性
   教学的有效发生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情境,情境构成教学的背景,也是教学本体的一部分,情境对教学具有一定的制约性,教学对情境具有一定的依附性。现实教学中,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剥夺学生的思考时间,使其无法享受发现过程和结果的喜悦,从而导致厌学。另外,被动地学习不可能培养兴趣。若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主体得到认可、尊重,他们的思维将会冒出闪电式的火花,从而使教师也受益匪浅。
   4、社会的影响:社会要求高,学生压力大。
   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信息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对个人能力的要求的提高,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以便将来进一步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社会对学生要求较高,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脱离学生这一客观主体,如果期望值过高,学生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目标,就会产生挫折感、自卑感,从而厌学。
   5、学生自身因素:心理发育不成熟,不自信等因素。
   (1)厌学是缺乏兴趣的选择性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的动力,兴趣这一心理过程中,其包含有选择性。从外界各种的刺激对象中有选择地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这一心理作用,正是兴趣的动态侧面。而如今学校里之所以有许多学生厌学,就是因为他们自发性选择机会太少了的缘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兴趣和动机的产生。
   (2)正确的自我评价的缺失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反省认知,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因此学生是否具有对学习内容抱有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以及不确认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决不罢休的心态,是决定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的关键。而现实的教学中,言听计从的学生容易博得教师的好感,按教师的指示展开学习,其结果只能助长厌学情绪,他们往往从起初的强烈的自卑感发展为焦虑不安,最终陷入适应障碍而厌学、逃学。
   综上所述,学生厌学主要是由于学生不成熟心智及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教育态度、方式造成的,要改变他们的厌学情绪,必须消除这些引起学生厌学心理的不良因素,帮助他们寻找克服办法和途径,提高学习兴趣。
   消除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1、家庭因素
   (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许多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时常不自觉地采用了“程控指挥”式的方法,期待孩子执行命令,向着既定的目标发展。他们忽视了孩子是有主见、有个性、有情感、有欲望、有能动性的生命实体。因此,应对家长进行先进教育思想的宣传,向他们介绍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心理需求和教育方法,使家长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疏导孩子的各种心理情结,让孩子健康全面发展。
   (2)要有正确的评价观,为孩子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父母对学生的评价如果客观、正确,就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其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因此家长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切不能以挖苦、打击等消极态度对待孩子。
   2、社会因素
   应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关心社会,不断增强是非辨别能力。
   3、学校因素
   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他们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释难解惑,提供调适方法。
   4、教师因素。
   (1)督促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教师应当树立“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强调从“情”入手,注重个别交流:在学生孤独寂寞、需要帮助时,送去关怀与温暖;在学生迷惑不解时,给予关心与指导;在学生自卑失望时,给予鼓励与帮助。同时教师还要科学地调整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崇高师德,良好的学术水平和人格,潜移默化地教育启迪着学生的心理,开启着学生求知的心扉。学生在这种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呵护下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
   (3)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其自由成长。
   当今社会是一个重能力的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教师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需还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让孩子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以精为主,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锻炼提高他们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要想激发其学习的兴趣,重新燃起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必须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赏识孩子,使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产生积极的学习倾向。一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要让孩子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
   (5)教师对学生进行情境关怀。
   作为教师要积极营造、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同学的关爱,感受集体的温暖,在潜移默化中自悟、自觉、自醒、自强。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关怀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注重适时适地的情境营造。教师在积极营造团结、和谐、友爱的集体氛围中,应使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关注、赞赏和认可,引导他们在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成长轨迹,确认自己的价值、地位和作用,然后树立自己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要防止和避免他们在班级中继续受到歧视、冷遇和批评,从而产生对同学、教师的反感或敌对情绪而摆脱集体去结交不良团伙 。总之,营造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必须不遗余力地深入研究和不懈地探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要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学生能轻松地、主动地去完成学业,提高教育质量,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