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试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日期: 2009-1-10 16:56:55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赵 海 杨 斌 苏红

【摘要】随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时俱进,需要在转变就业指导理念、构建职业指导的中国化的理论支撑、建立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教育服务以及对就业指导进行市场化的运作等方面作出必要的探索,满足社会、企业和学生的要求。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来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大学毕业生是212万,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比2003年增长32%,2005年高达338万比2004年增长20.7%,2006年413万较2005年增长22.2%,2007年则高达495万,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海网
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充分地就业,努力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摆到了突出的位置。
  一、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迅速,待就业大学生群体增大,大学生初次签约率较低,呈现“两高一低”的现象
  从2001年到2007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增长到495万,翻了两番多;2002年到2004年全国待就业大学毕业生人数从36.9万增长到69.6万;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70%,2004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是73%,2005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是72.6%。每年净增待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压力也正逐年增加。
  (二)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
  首先,表现在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登记失业率不断攀升。2004年上半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7万,登记失业率是4.3%;而在2002年上半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733万,登记失业率是3.8%;在1998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71万,登记失业率是3.1%。其次,下岗职工绝对规模较大,实现再就业难度较大。1998到2003年,国有企业累计下岗2818万人,其中91%的人进入各企业自办的“再就业中心”,依靠政府和企业发放的基本生活费维持生活。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不断下降,1998年是50%,1999年降至42%,2000年是35%,2001年是30%,2002年上半年则下降至9%。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城镇的转移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就业不足问题趋于严重。从农业劳动大军中分流出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全国约有1.5亿农民要到城镇寻找更高收入的工作,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四)外籍人员、“海归派”的涌入,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吸纳人才的条件与环境日益改善,留学人员、国外人士也逐渐看好中国的就业市场。加入WTO后,大量跨国公司涌入我国,带来资金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人才的全球化,“人才无国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冲击和挑战。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认识偏差
  这是就业指导工作无法跟上形势发展需要的根源。受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及长期的计划体制的影响,一些高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普遍存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不够,重“进”轻“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力。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存在明显缺陷,大多缺乏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能力,对自我、社会、职业的认知不清楚等。
  (二)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仅限于方针政策指导、就业信息发布、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方面,且多采取报告会、讲座等单调形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根本满足不了广大毕业生的迫切需要。
  (三)理论匮乏,过程简单
  作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应当是科学化、全程化的,即在心理学的职业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进行就业指导,而不应到了大四毕业前才开展仅仅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的就业指导活动。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多是“半路出家”,心理学方面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缺乏,无法从职业生涯的层次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迫切需要理论的提升。
  (四)资源缺乏,市场狭窄
  所谓就业指导资源是指客户(用人单位)资源,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是就业指导信息化的基础。一些高校还没有树立市场营销意识,不注重市场的开发,学生的就业市场比较狭窄。
学海网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对策
  (一)树立就业指导“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学生自觉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全的职业概念,培养大学生自主择业的能力,使大学生能主动根据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人能力及职业价值观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就业指导理论,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努力实现个性化指导
  西方的就业指导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它是在发展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辅导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和特质。我们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生涯辅导理论,加强研究交流,构建适合国情和中国人特点的就业指导理论,借助并扩大职业测评,努力实现大学生就业个性化、科学化指导。
  (三)实现就业指导对象的全程化和就业指导责任的全员化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也绝非一个人一个部门就能够完成的。首先,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限于大四,应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并在各个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大一应侧重于对职业的初步了解,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丰富社会阅历;二年级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提高其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三年级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就业信息,在学习、研讨中,锻炼自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四年级的重点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其次,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应当是高校全员的责任,不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团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都应注意渗透就业指导的思想,加强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四)强化市场意识,培育和建立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
  高校应当树立市场营销意识,大力开拓学生就业市场,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需求信息,培育和建立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教育持续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论证的课题。就业指导教育的方式、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掘;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学斌主编.毕业生就业指导使用手册[M].北京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社,2003.
  [2]周济.再接再厉 扎实创新 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2004.
  [3]杜言敏,等主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求职方略[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钟锦,等.高校职业指导模式创新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