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关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日期: 2010-7-24 22:33:34 浏览: 1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字:高校毕业生 就业 竞争力 对策
   论文摘要: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及观念的转变;同时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各级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已成为检查学校办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关键要把素质教育及就业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制度的改革,一方面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就业途径和机遇;另一方面,择业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压力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几年以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同期毕业同专业学生的增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因此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增强他们的竞争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结构产生较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广大中小企业、农村乡镇、西部地区求贤若渴.只要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社会的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只有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利于摆正自己的位置,降低就业期望值,从而有利于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的就业观念,找准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
   二、教育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竞争能力,树立就业自信心
   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素质和能力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使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1.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用人单位,都希望接收的毕业生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诚实守信,组织纪律性强,在工作中能服从领导安排,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三者之间关系。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党员一般在德、智、体、能各方面表现突出,往往是学生中的佼佼者,综合素质较高,又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管理能力,用起来放心些,在“双向选择”中备受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金融甚至外资企业的青睐。因此,大学毕业生首先要在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上下功夫。
   2.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起码的要求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就是要把精力放在干事业上,要为企业出力,与企业共创业、共度难关的品格。只有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出来,才能引导单位走向发展的道路。在学校中长期担任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常常被用人单位优先录用,一方面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比普通同学付出更多的精力,牺牲自己更多的东西,比普通同学有更强的责任感和服务他人的意识。
   3.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现在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倾向于“一专多能的通才”。他们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既有专业特长,又具管理意识、市场观念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应届毕业生才能有希望胜任工作。因此,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求职的内在必备条件;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各类知识的比例要恰当,既要博又要专,同时又要具备适应社会要求,尽快进入角色,早出成果,得到器重的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提高就业的针对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就业模式的转变,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活动过程中的角色也由原来的计划安排、就业管理向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转变。面对扩招后的就业压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因此,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进一步更新观念、拓宽渠道、改进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就业指导模式,提高毕业生竞争力。
   1.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前的做法往往把就业指导看作是对毕业班学生的一项应急性工作,忽视了对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教育,由于缺少一贯的职业理想教育,大学生择业时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都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从众性和无序性应当把就业指导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统筹安排,新生入学起就开展就业方面的教育,使其能够在大学期间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从而为自己找到发展方向。同时针对不同的年级展开不同的职业教育如一年级起就要对其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质、专长和兴趣,分析测试结果.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尽可能的选择专业,使其有目的地努力.参加相关活动;第二年要开展职业教育,开始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第三年就要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资料、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使他们对选择职业有直接感受;第四年开始对毕业生进行如何写简历、参加面试等的专题训练,帮助毕业生了解需求信息,参加就业招聘会.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大学生接受就业指导越早,准备得越充分,就越有成功择业的希望。因此,学校要通过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知识讲座,召开校友恳谈会,举办模拟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政策法规、就业信息、择业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让毕业生主动学习和系统掌握择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
   2.创业意识和自立精神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认识到:一次成功的就业指导.固然可以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但在市场经济时代,一次就业成功绝不意味着终身以此为业,大学就业指导应从纯技术指导的层次超越出来,注重更高层次上认识和把握就业行为。使学生认识到作为高层次的人才,其选择职业的动机不能停留在谋生这一功利层面上,更应该上升到实现人生价值和为社会作贡献这一价值层面上。
   3.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的难易不仅依靠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同时也取决于学校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就是说,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不仅影响到就业指导的开展,也影响到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因此.必须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加快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职能转变,突出就业服务和指导的功能,努力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造就一批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管理.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专门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工作队伍来满足就业指导,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改变在学校坐等用人单位上门要毕业生的工作方法,要主动地走出去“推销”毕业生.把用人单位请进来选择毕业生,与一些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于来校招聘的单位、要提供优质服务,举办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尽可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各种洽谈会,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就业的机会,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
   4.提高毕业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应当充分利用当今先进的网络技术,为毕业生营造一个很好的“双选”空间.降低学生择业和企业录用的成本。高校要积极搜集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建立毕业生就业的网站,发布就业政策和毕业生生源信息,为就业主体服务,毕业生可以在网站上建立个人主页宣传自己,用人单位可以在网站上发布需求信息,建立一个无形的人才市场,作为有形市场的有益补充。
   5、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由于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高等学校毕业生必须适应不断变化工作、更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的需要。因此必须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做到超前预测、超前设计、超前培养有的专业可以按专业大类招生,不必一开始就过细地分专业,同时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扩招后高校和毕业生都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修订教学计划,重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
   总之,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不可能是一劳永逸;大学生就业是学校的一项整年性的重要工作,学校应把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提高服务意识.拓宽就业渠道;同时学生应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学习和实践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增强就业竞争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