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建构式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
【摘要】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中,数学是一门让很多学生都感到头疼的科目。因为种种原因,高中数学的课堂效率很不理想,导致以数学为弱科的学生更加恐惧甚至厌烦数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教师研究讨论,使用一种适合学生和教师的建构式教学模式,本文则针对高中数学建构式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 建构式 教学设计 理论研究
前言
在国际性的学生学业测评中,中国学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我们为之骄傲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来自国际的比较研究结果,即我国的中学生更擅长机械式的计算,而非对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与探究。这项表明结果给我们一个警示,我们的高中生严重缺乏对数学知识积累的实际应用,与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标准不能契合,为了培养出真正学会数学理解数学并真正的运用数学的人才,在分析了我国现使用的数学教学设计所反映出问题的基础之上,本文探究了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建构式教学设计,希望在高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能起到一个辅助性的作用。
1 建构式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应该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建构知。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和动机,帮助学习者形成一种批判型思维。随着世界各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度加强,建构主义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数学教育领域中尤为突出。本文所阐述的高中数学建构式教学设计,更适合于高中数学教学,丰富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将建构主义教学观所强调的四方面要素展现的淋漓尽致,即学习情境、会画、协作和意义。
2 高中数学建构式教学设计
2.1 高中数学建构式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高中数学建构式教学设计的理论来源主要是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同时又以第二代教学设计和人本主义思想为辅助。我们在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中吸取其精华,以此为基础,认真学习第二代教学设计和人本主义思想的新观点,来顺应我国教育发展特别是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改革潮流。
2.2 高中数学建构式教学设计的提出和目的
针对当前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建构式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探讨数学建构式教学设计时,只是象征性的提供了一些原则和自己的建议,并没有展现出一套完整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教程设计。为了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与质量,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去探究数学问题而非恐惧数学课,本文探索一条可以实施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使高中数学对于学生充满吸引力。
2.3 高中数学建构式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2.3.1 教材分析
教学分析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是指从数学认识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当前所授课内容在数学课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意义,并通过课程教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微观方面则是指对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点、疑点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在此过程中主要依托高中数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师教学用书》进行探究,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具有整体性。
2.3.2 教学目标
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要遵守的要求和标准,与此同时,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使其成为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同时在以后的教学设计环节中更好的起到导学、导教与导测评的作用。
2.3.3 教学任务
所谓教学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而复杂的技术。主要包括教师教的任务和学生学的任务这两个大的方向,具体有教学序列分析、学习条件分析、学习结果分析。
教学序列分析师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实施的步骤,学习条件则包括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结果类型则包括语言信息、领悟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明确教学任务,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指挥官。
2.3.5 课堂环境
广泛的说,教学设计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观,并结合课堂教学活动,笔者认为高中数学建构式课堂环境设计应具有以下特点:
(1) 促进性
建构式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具体能量,使其高中数学课程氛围具有教育艺术。每一节数学课都是学生在数学领域更加了解与进步的保障。
(2) 互动性
建构式教学设计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使教师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学习“促进者”,师生、生生之间必须进行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实现自我知识构建体系。这样一来,在学习高中数学时就更加的轻松与清晰。
(3) 体验性与探究性
数学是一门思维运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领域有很多不能短时间内理解的问题与疑点,教师在在课堂上应适当的脱离课本,带入学生走进数学生活,加强学生对高中数学的体验性与探究性。
2.3.6教学反思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建构式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每次的授课后,都要根据学生的课堂状态、数学作业情况等进行自我分析与反思,尽可能的激活个人的教育智慧,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他们接受的教育模式与学习环境。学生也要“吾日三省吾身”,今天是否认真了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在教师的建构式教学下,更好的完善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其最大限度的理解数学并利用数学。
2.3.7学习者分析
建构式教学设计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为每个教学任务对于每个学生来说的理解与掌握系数是不一样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这种学习主体的多样性,教学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学生自我概念,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克服内部条件,适应外部条件,高质量的完成高中数学的学习任务。
3 总结
高中数学的建构式教学设计是在一个体统的理论支持下进行可操作性事件的过程。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最好的效果来促进学生们的发展,完成高中数学的教学任务,使其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一次具有代表性的革命,让高中数学的课堂变得更加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 朱燕,张红军. 论建构主义观下数学教学设计[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2):85-86.
[2] 李华轩,赵鸿涛. 建构主义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18(1):95-96.
[3] 何泉清. 给予建构主义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J].中学数学研究,2008,(5):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