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问题前置”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问题前置”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日期: 2024/1/3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沈梅

(泰州市海陵学校 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当前,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亟待革新,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学要深刻彰显核心素养内涵,科学制定化学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本文主要从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入手,以“问题前置”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分析其应用优势。
   关键词:“问题前置”教学模式;新课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问题前置”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基于学习目标设置若干具有“关联性”的关键性问题,前置“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新知,提炼探索归纳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与参与过程中获得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培养化学核心素养。具体可采用以下步骤:问题(启疑)--猜想(导思)--结论(发现)。
   1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是学生对化学课程认识、了解、入门的开始,同时也是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最初阶段。二十多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一些课堂生态的变革,“自主、合作、探究”理念,逐渐攻破了“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形态,极大地推动了课堂转型。但现阶段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仍有以讲授为主,师生交流较少,教学反馈不足,教师未能及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学生也未能充分掌握化学知识的情况。还存在一些“假探究”的现象,很多化学教师在实施探究学习时假性探究活动很多,但思维含量很少,真正指向素养和能力培育的环节没有展开。
   新课标的修订亟需教师积极践行“素养导向、学科育人”的主旨精神,探索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结构化相匹配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化学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教学方式,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教法的迭代升级。
   2“问题前置”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2.1 基于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启疑
   解决问题的第一阶段即为认识问题、明确提出问题[1]。对此,在“问题前置”教学模式实施中,要求教师在教学前透彻掌握学科教学内容,既要将教材融会贯通,也需注意从中提炼恰当的问题、信息、学习课题,以保障课堂上学生能够掌握预期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学习目标,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下设置问题。前置“学习任务单”。提出的问题应简洁、明了、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深度。问题设置范围不能太广,否则体现不了“导”的作用;也不能太局限,学生不经过思考就能解决的,会导致学生在整节课中,没有独立思考,或者抑制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问题设置与学生密切相关,可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有导向性,可代表课堂教学焦点、重点,能够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索过程;有一定难度,能够综合原有知识,启迪学生思维;有一定实践操作可行性,能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从好奇,转化为对学习本节课新知识的渴望。从而达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如在“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可以是: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2.化学反应有哪些表现形式?哪种形式最简洁明了?3.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什么原则?4.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5.化学方程式与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从形式上看有何不同?6.如何将常见的符号表达式快速改写成化学方程式?等等
   2.2 问题分析,提出假设——猜想(导思)
   首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分析提出或呈现的问题情境,并进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理解情况,指导学生不要急于思考解决措施、查找信息,而要基于问题情境分析,对问题实质进行明确,并以自己的理解界定、阐述问题。那么,该如何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确切界定呢?首先,需清晰阐述研究问题,并勾画小组学习目标;其次,要设定目标,并分配至小组成员;最后,描述整个研究过程,可以通过分步概述或其他形式。
   结合学生能力与兴趣进行分组,明确小组任务目标,要求其集体讨论,设计进程,并为小组成员分配工作,明确合作方法,最终统一各成员及小组成果。完成问题分析后,让学生列表写出对问题原因的意见或假设,及问题解决思路,并伴随研究深入逐一验证,对相应假设予以支持或驳斥。
   2.3 信息收集,制定解决方案
   指导学生通过书籍查阅、小组讨论、求助他人、网站搜索等形式进行信息收集,为上述问题及假设求证提供支持。这一过程中,教师承担的任务便为相关资源或指导性资料提供,以便学生顺利搜集所需信息。在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解决问题的信息后,便指导其整理、分析、归类收集的信息。此时还需明确收集信息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是否有所不足,是否能够决定或解决问题,并最终由小组研究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措施。此过程中,小组成员需充分发挥创造性,并思考以下问题:这样以自己的观点与掌握的资料制定解决方案?最终会获得何种结果?
   2.4 协作学习,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依据前文所述计划、方案学习。此过程教师需予以一定指导,并在学生有求助意图时予以帮助;在整个学习阶段,教师还需随时关注学生表现并记录,在学生交流评价时需予以任务方向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
   2.5 展示结果,交流评价——结论(发现)
   这一环节组织学生通过适当形式展示问题解决途径、推论、建议,如多媒体、幻灯片、小实验等。需引导各小组共享解决措施,评价解决方案,评价其在整个问题解决期间的表现,观察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便于学生建构新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网络、解题方法技巧归纳等化学学科思想。
   同时,教师也需对前置问题的设计及问题利用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提供支持。
   3 “问题前置”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也应以实验为主创设科学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其在观察、实验、交流讨论中掌握化学知识,提升化学核心素养,提升科学探究能力。而“问题前置”教学模式在初中课堂的应用则可发挥上述作用,并具有如下优势:第一,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机械记忆,充分挖掘学生创造力[2]。第二,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对化学学科的喜爱,使其成为终身学习者。第三,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教会其如何学习,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第四,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能力[3]。第五,可通过具体学习应用情景的创建,为学生提供更具实用性的课堂材料,拉近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进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第六,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锻炼其识别、利用、加工、管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小结:面对新颁布的课程方案与标准,一线教师往往更加关注学科内容的变化,而忽略了培养目标的转变。“问题前置”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育人要求。这种模式提倡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搜集信息、熟思情境、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解决关键问题,并最终制定解决方案,将学生从被动课堂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新知识获取、创新思维、问题分析及解决等能力,可助力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洪永健,许白恩.初中化学"五步法"教学模式的缘起、路径与实践[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22,23(1):31-36.
   [2]李永兴. "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新课标的执行研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14):128-130.
   [3]陆丽娜. "问"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益[J]. 中学教学参考,2021(32):72-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