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思考
【摘要】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操作练习为主,辅之以教师的示范操作及对操作要点的讲授。对于一些理论知识,很过情况下是一笔带过。往往教师讲解的不充分,学生学得不精细。本文就新课标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出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标 理论课 效率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应运而生的信息技术新课标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大的方面考虑,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可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阔视野,掌握更多更全的知识。从小处讲,江苏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理论知识考查占比为50%,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顺利通过考试。基于这两方面因素,教师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就变得重要而迫切。在新课标下,要给学生一杯水,则教师必须具有更大更满的一桶水。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及时充电,勤阅读,多思考,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为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就如何具体实施信息技术理论课堂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一、 精心选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理论课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差,教学效率偏低。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导入课题,教师在选择时要注意谢绝拿来主义,最好是选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话题。例如关于容量换算问题,假设直接跟学生讲授1GB=1024MB,1MB=1024KB……。笔者发现学生当场都能记住,但时间相隔仅一周便有一定程度遗忘。因此,笔者尝试在引入课题之前先问学生一个问题:“一首mp3音乐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学生答是4兆左右。再问:“同学们家里的网络带宽是每秒几兆?”,得到答案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同学家里网络带宽为4兆。最后问:“那么按照理论只要1秒即可下载完一首音乐,用你家的计算机能完成任务吗?”。接下来通过一首mp3的容量是4MB,而网络传输速度是4Mbps引入1B=8b……,最后学生弄清楚了理论上最快下载时间为多少。甚至笔者在一堂课上遇到一个学生说电信部门混淆概念欺骗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题发挥,向学生详细地解释清楚问题的本质所在。
因此,在问题选取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和真实需要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话题是需要教师去精心准备的。所以笔者的体会是教师一定要开阔自己的眼界,做个有心人,将问题在恰当的时候巧妙地应用到信息技术理论课堂中去。
二、 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回归理论
实践出真知,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让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记忆久远,不易遗忘。以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为例(虽说我们苏教版教材并无这样的教学内容,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向学生讲解一下)。在课堂上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一台硬件齐全的计算机,然后请不同的同学对机箱内部件进行分拆,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构成的同时向学生们展示对应部件,如硬盘、内存、显卡……。通过展示实物,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不是机械式的被动记忆。同时笔者又向学生解释清楚,内存是主存储器,应和外存储器分开,更正同学们平时所说“你的mp4内存是多少G?”这句犯理论性错误的话。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从本质上区分出内存与外存的概念性区别,提高了教学效率。
理论联系实践的最大好处是直观明了,一看就能明白。如在讲解程序设计模块交换两个数据值教学内容时,通常的算法是“t=a,a=b,b=t。”笔者在课堂上也给a、b赋值并一步一步演示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后来笔者尝试将a、b比作两个有同学座位,t为空位,接下来请a位同学到t位,再请b 位同学到a位,最后t位同学到b位,学生看后一下子就理解了数据交换的原理。
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可以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同样,在学习完理论后可以借助于理论知识再回过头来深入了解实践操作的意义。在实践操作中,分类汇总一直是重点和难点,相当多的学生汇总前不排序,导致考试时做题停滞不前,影响学生心情。教师在讲解时可重点讲授分类汇总的概念,应把它分开理解,是分类基础上再汇总,而分类的话必须要借助于排序。通过强化理论概念来提高实践操作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了解实践操作都有其理论依据,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
三、注重课堂用语,增强教学效果
合理规范的课堂教学用语是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若教师用语规范,表达清晰、流畅,则势必会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效率。反之,若教师语言组织能力差,前言不搭后语,则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合适的事例和教科书中的概念、原理都要通过语言表达交流使学生接受掌握。信息技术理论课中有部分概念较难理解,要想使学生尽快理解则必须用心组织教学用语。对于一些纯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如何表达,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怎样表达学生更易接受是教师必须要精心准备的。例如在介绍计算机开关机次序的时候,如果仅仅按照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进行介绍:“开机时先外设再主机,关机时先主机再外设。”学生往往会记不住次序,也不知道为什么。笔者将主机比之于“懒汉”,它总是迟到并早退,很简洁的一个比喻学生立刻就记住了开关机次序,接下来教师可以再详细地向学生介绍这样操作的道理。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用语的组织与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用语要简洁、明了;二是注意语速要适中;三是注重师生间交流互动;四是要不吝赞美之辞;五是对课堂状况要收控自如。课堂教学用语若能做到以上几点,则必定会使学生和教师合拍,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助推器。因此,在精心备课选题的基础上再配上合理规范的教学用语必定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后及时反思,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无论教师备课多么充分,教学设计多么完美,都要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出其效果的优劣,课上的再好总有其不足之处。我校要求所有教师在每节课上完以后在教案上写出课堂反思,总结成功之处,更要重点写上存在问题的环节、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之于实践操作课,信息技术理论后进行反思更为重要。实践课讲得不彻底还可以借助于示范演示来弥补,而理论课讲得不充分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对理论概念理解不透,而教师又无法讲解清楚,则务必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一是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二是教学道具是否合适;三是讲课用语是否妥当;四是用时安排是否恰当;五是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六是教学效果是否上佳。基于这六个方面来考虑,对信息技术理论课进行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教师经常进行理论课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它帮助教师在以后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讲授内容作适当调整,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
总之,只要教师研究透信息技术新课标,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要积极进取、争攀高峰。平时要积极充电,多学习,多思考,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用心反思,完全可以把信息技术理论课上的很精彩,打造出丰富多彩的高效信息技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