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培养学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日期: 2014/4/29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好的习惯在人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作为人生初始,也是养成各种习惯最容易的时期,一旦养成就很可能伴随一生。因此我们应尤为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
   1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涵及意义
   1.1 纠正并改善幼儿教育缺陷
   如今,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将幼儿的智力开发和认知教育作为首要任务,而忽视了幼儿的习惯培养和行为技能的教育。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教师的认识不足和迎合家长心里,更重要的是因为如今升学制度的约束。因此,幼儿的学前教育中行为能力远远跟不上认知能力的培养。由此导致如今的幼儿对于猜谜语、讲故事、背诵古诗、以及数数都很擅长,但对于用餐、倾听、阅读、交往以及游戏娱乐方面一知半解。面对攻击、失败、竞争以及表扬时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都跟不上认知能力的发展。长期下去幼儿的畸形发展将成为必然,这种后果是社会以及幼儿本身都无法承受的。因此,必须提高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孩子知行合一,健康快乐的成长。
   1.2 满足幼儿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个人从诞生便开始了后天行为能力的学习,新生儿只具备初步的生理行为以及感知觉行为。一岁幼儿开始具备一定的肌肉运动和骨骼运动,并具备一定的言语行为。两、三岁的幼儿则开始一些模仿性行为。四到六岁的孩子,习惯性为开始固定化,有一些行为初步形成习惯。这一阶段,幼儿开始将单一的动作组合起来,行为的综合性和协调性大大增强。同时行为习惯开始与人格塑造紧密结合,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性情与人格培养。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幼儿的行为习惯指导,这也能进一步促进幼儿其它方面的发展。
   1.3 满足幼儿的全面发展
   如今,幼儿的教育一直存在一个误区,普遍认为加强幼儿的体质训练,再让其学习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常识并加以道德启蒙便能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这种方式只能停留在教育的层面上。幼儿的全面发挥在那应让其生理、心理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得到统一,让其思想、意志与行为等方面同步发展。不能只重视幼儿发展内容的全面性,更应注重发展结构是否和谐统一。行为的发展与思想、意志以及人之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任何一方面都有可能造成幼儿的畸形发展。
   2 幼儿学前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
   2.1 常见问题
   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便没有了家长的陪同,此时教师便肩负起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任务。由于没有家长的看管以及环境的转变,孩子们经常出现哭闹、打架、撒谎、欺负同学以及上课捣乱不写作业等问题。
   2.2 形成原因
   学前幼儿一般对于对错的概念不强,其行为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导致过错行为的发生。其影响一部分来源于家长的影响,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行为对于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而幼儿内部本身也会对引导其造成一些错误行为,这一阶段的幼儿道德意识浅薄,并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中,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分辨能力都很差,极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
   3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
   3.1 教师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教师的行为习惯对于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幼儿模仿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但其判断能力却很薄弱无法分清行为的对错,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幼儿的发展。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甚至以前自己也说过“老师教的”或者“老师说要这么做”等类似的话语。可见老师在幼儿时期的孩子地位之高,以及孩子们的细心观察与学习之强。这些都提醒着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一方面自己检查,另一方面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可以互相监督,一旦发现错误要勇于在孩子们面前承认错误,并告诫孩子们不要这样。这不仅给孩子们提供来了正确的方向,也可以使幼儿们以后也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3.2 加强与家长的配合
   现在的幼儿一直生活在家长的溺爱之中,而家长因为溺爱心里的作用,经常忽略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引导与纠正,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无法正确的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并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比如自己的孩子打架时,由于溺爱我们一般不会问其打架原因,并直接告诉孩子去反击,甚至冲动了会直接教训其他孩子。这样就会使孩子造成只要父母在,我就一直是对的的错觉。如果自己的孩子是错的,但骗我们他是对的,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极有可能使孩子对于犯错没有负罪感,并养成撒谎的坏习惯。因此,教师应不时组织家长交流会,提醒家长“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并告知家长孩子身上具有的一些坏习惯等信息,增强与家长的交流。
   3.3 加强教学活动的引导作用
   教学活动直接影响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把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有计划的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训练。比如通过值日任务让孩子们学会爱护公务,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正面人物故事,让孩子们意识到组守纪律、拾金不昧等精神。此外还可以在课余活动中添加一些每日活动,做一些集体游戏等。在每日活动中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在活动过后告诉他们那些行为是值得表扬的,那些是不对的。而且活动的内容也应该是以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为目的设计的,要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并引导他们将“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在平时普通课间过程中也可以做一些小测试,比如故意在地上放一本书,看看谁主动捡起来,并在课堂上对捡起书的小朋友进行表扬,让全班学习等类似的小测试。让孩子们自觉地去养成一些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也关系到以后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