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临床对5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呼吸及排痰训练

临床对5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呼吸及排痰训练

日期: 2014/5/1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摘要】目的 探究呼吸及排痰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58例,对患者进行内科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呼吸及排痰训练,观察训练前后患者指标变化。结果 训练后患者FEV1.0/FVC百分比为58.1-14.1%,生活质量评分为2.23-0.37分,各项指标状况均明显好于训练前(P﹤0.05)。结论 呼吸及排痰训练能够提明显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排痰;临床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以气道不可逆性阻塞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以老年人为最常见,大多数患者肺功能低下,对于此类患者除提高心理.饮食.功能锻炼外,其呼吸训练和排痰训练尤为重要。本文对5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呼吸及排痰训练,对患者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观察,现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58例,选取患者均能自理。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2例,患者年龄55岁~75岁,全都为急性发作。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痰多痰阻。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住院后给予吸氧,抗感染,化痰处理,对患者进行内科治疗。
   1.2.2 呼吸和排痰训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因患病时间长且年龄偏大,发病多影响日常生活自理,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悲观等不良心理,在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下,多与患者接触介绍成功病例,强调配合我们做好各项治疗,还应明白让他们必须坚持每天做好呼吸和排痰训练的重要性。
   1.2.2.1 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可增加吸入量,改善通气功能,慢阻病的病人存在异常呼吸模式,如呼吸困难,呼吸急促,过度换气。我们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呼吸训练,改善换气,增加呼吸机制的效率。首先通过训练改变患者呼吸的频率:
   (1)腹式呼吸:保持病房内环境安静,温度保持20-22摄氏度,湿度50-60%,患者思想集中,全身放松,先呼后吸,吸鼓呼瘪,通过延长呼吸道长度和直径增加呼吸的量帮助通畅气道,每次做5-15分钟,每次训练5-7次为宜,循序渐进,耐心指导。
   (2)鼻吸气:缩唇呼吸,让患者在呼气时收腹,胸部前倾,口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缓慢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尽量深吸慢呼,每分钟7-8次,每天2次,每次10-20分钟,视患者病情而定。
   (3)呼吸体:结合腹式呼吸和唇式呼吸还可指导患者做呼吸体操:平静呼吸;立位吸气,尽量前倾呼气;单举上臂吸气,再双手压腹呼气;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抱头吸气,转体呼气;立体上举上臂吸气,蹲位呼气;缩唇呼气;平静吸呼放松。此法每天1-2次每次1-2遍,观察病人视病情,量力而行。
   1.2.2.2 排痰训练
   首先要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必须在给予雾化等疗后:
   (1)要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地咳嗽咳痰,患者取舒适体位,先行5-6次深呼吸,而后深吸气来保持张口状,连续咳嗽数次,使痰到咽部附近,再用力咳嗽,将痰排出。有效咳嗽,此训练能够帮助过多支气管分泌物排出气道。
   (2)协助患者排痰,如手叩法排痰,嘱患者经常改变体位,训练时病人取半卧位或侧卧位,我们操作者,左手扶好患者肩部,右手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弯曲120度,指腹与大小鱼际肌接触,利用腕关节力量,由外向内,自下向上,有节奏地叩击病人背部,嘱患者及时咳嗽,排出痰液,此法也可教会患者家属,以协助患者及时排痰。
   1.3 评价指标
   本次评价主要从自觉症状评估、肺功能症状评估、生活质量评估三方面进行平阿基。以FEV1.0/FVC百分比及生活质量评分观察患者训练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主要通过SPSS16.0 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x±s对定量资料进行表示,使用t对组间差异进行对比。当两组数据P﹤0.05,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次治疗的过程中,训练前患者FEV1.0/FVC百分比为48.1-11.7%,生活质量评分为2.46-0.23分,训练后患者FEV1.0/FVC百分比为58.1-14.1%,生活质量评分为2.23-0.37分。患者训练后的各项指标状况均明显好于训练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当前生活环境的逐渐恶化,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是由于呼吸动力学转变,造成过度充气,肋间肌及膈肌之间动力不足,形成死腔量上升导致。该疾病可以造成患者气道阻力加大,呼吸力上升,致使患者出现呼吸衰竭。除此之外,慢性阻塞性肺病还可以造成患者咳嗽多痰及痰液阻塞气道,发展严重会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碱失衡失调而危及生命。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常通过内科治疗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辅助患者咳痰纠正呼吸困难症状,缓解患者呼吸阻塞现象。传统辅助咳痰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主要通过用手叩排痰,通过叩击背部时产生的气流振动,辅助患者进行咳嗽,提升支气管内部痰液咳出率。但是由于叩击的力度不好掌握,叩击过程中非常容易造成力量不均匀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使患者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而呼吸及排痰训练主要是通过功能训练改善患者指标,主要是依照排除及移动训练等,完成排痰处理。这种处理通过平行水平力,提升了支气管内部的液化排出效果,具有非常好的穿透性、操作性。呼吸及排痰训练借助日常训练,降低了叩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疼痛,在患者耐受程度内实现了排痰促进。本次治疗的过程中,训练前患者FEV1.0/FVC百分比为48.1-11.7%,生活质量评分为2.46-0.23分,训练后患者FEV1.0/FVC百分比为58.1-14.1%,生活质量评分为2.23-0.37分。患者训练后的各项指标状况均明显好于训练前(P﹤0.05)。通过临床对比58例患者的呼吸和排痰训练前后指标可以发现:呼吸和排痰训练对提高有效肺通气,改善肺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日常生活和性情都有了大的改变,对延缓疾病的发展也同样行之有效。
   除此之外,医护人员在对呼吸和排痰训练进行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1)建立专业呼吸和排痰训练队伍,由专业医护人员对各项护理内容进行制定,依照患者症状实施调整训练方案,控制训练操作在患者耐受程度内;(2)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对患者呼吸和排痰训练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状况及时了解,消除患者消极情绪,确保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呼吸和排痰训练工作;(3)对患者进行呼吸和排痰训练教育,指导患者依照训练要求完成各项训练内容。对患者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病预防及控制宣传,做好慢性阻塞性肺病预防、处理、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赵景春.平芬实用呼吸病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邓原琴 柴云花实施教导对谈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22(1):210-2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