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功能中的契合研究

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功能中的契合研究

日期: 2023/6/20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徐卫国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江苏无锡 214405)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1-2022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培育路径建构研究"(项目编号:XHYBLX2021002);江阴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攀登计划项目(第一批)”思政教育示范项目。
   作者简介:徐卫国(1965-)。男。江苏江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机电工程
  
   摘 要:在当前社会环境中,新兴媒体的出现推动了信息的流通,借助移动设备接收外界信息,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教育教学领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当前的教育环境并不契合。高校在关注学生发展情况的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抓住契机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搜集整理社会生活素材,借助正反案例启发学生思考,明确课程思政与文化之间的联系,结合两者的共通之处组织开展协同育人。高校会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人才,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能够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在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文化自信,在后续的工作中为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提供助力,能够在社会中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浪潮。本文从文化自信与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现状入手展开分析,探索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功能的契合途径,发挥育人功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文化自信;课程思政;契合教学
  
   在新时期下,高校大学生的发展情况广受关注,在和平发展的环境下成长,对于国家有着浓烈的情感,热爱国家热爱传统文化,且受到课程思政的影响,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在国家发展繁荣的进程中,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得人们能够站在国际的角度看问题,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缺乏社会阅历的青年一代会茫然无措,其中不同的舆论观点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会起到消极的影响。基于此,高校需将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彰显高校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熏陶下推动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同舆论观点时,能够辩证地看待,自觉地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高校要认真解读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寻找两者在育人功能中的契合点,为两者的有机结合创设有利的条件。
   一、文化自信与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首先,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对外开放使得社会中呈现出多种意识形态,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存在冲突,部分社会舆论的政治立场有所偏差,大学生在上网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其思想观念会受到其中思想意识的影响,给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并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其三观尚处于发展中,容易受到不良舆论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成为其追随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联合文化自信开展协同育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文化自信,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面对网络中的不良思潮能够自觉地抵制,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有着契合之处,两者的融合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杜绝不良思潮的影响,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思政教育开展的目的在于,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而文化自信的融入,能够对学生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能够为学生提供接触学习传统的契机,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明事理、知荣辱,面对观念混乱的网络环境,学生能够依靠自身的辨别能力占据一席之地[1]。
   二、文化自信与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首先,课程思政在高校中实施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高校能够联合课程形成合力彰显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围绕文化主题串联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但是从实践教学来看,多数高校课程思政并未贯彻落实,其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壁垒。而受到教师自身理念的影响,课程思政中多讲述理论知识,教师通过设疑导入,生硬地讲解理论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整堂课程死气沉沉,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忽视文化资源的引入,并未重视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生硬的讲解、单一化的教学,会限制学生的发展。思政教育认识到文化自信与课程之前的共通点,结合课程内容搜集可用的文化资源,撇弃灌输式的教学,应用体验感悟式的教育模式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而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寻找高效的教学模式,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控课堂时间,寻找课程思政与文化自信的契合点,从中引出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感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让其思政课程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形成文化自信。
   其次,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能够借助网络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掌握高于我国传统文化,甚至部分学生会盲目地崇拜,将我国传统节日抛出脑后,大肆庆祝西方节日,在课余时间观看西方的电影,而对国产电影弃之如敝履,对于京剧、小品等节目知之甚少,崇尚外国的音乐和娱乐活动。学生长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其认知和观念会发生改变,对于传统文化兴致寥寥。基于此,高校将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相结合,通过协同育人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情况,纠正学生不良的价值观,在接触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受到文化熏陶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多种文化活动中。但是从实践教学来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陈旧,与学生之间存在壁垒,课程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不契合,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纠正学生的思想观念。究其根本在于,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并未关注学生中的流行趋势,若引入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借此抓住学生的眼球,结合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出传统文化,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功能中的契合研究
   (一)提高思政教师文化素养
   文化自信与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质量的师资团队是开展育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能够为教学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校要从教师的培养着手,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让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高校要从现有的师资结构入手,聘请专业的教师打造高质量的师资团队,定期组织开展理论知识的检测,以及赛课活动,稳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教研活动中分享经验、汲取营养,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风格,让学生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吸引对思政课程投入更多的精力,受到教师文化素养的熏陶,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具备广博学识的思政教师在讲授思政知识时,能够适当地进行拓展延伸,以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大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高校还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建设,让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结合课程内容开展集体教研,在学术沙龙中互动沟通,在专题培训中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思政教师在提升自身素养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参与研修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预设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融合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制定应对措施想,提高课程的育人效果[2]。
   (二)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高校融合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致力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在开展课程思政时注重文化自信的渗透,紧扣两者在育人功能上的契合点,抓住时机进行拓展延伸,为学生补充文化相关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设计,分析解读教材内容找出其中的混淆点,在课堂中集中讲解避免学生陷入思维误区。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要增设不同种类的选修课程,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在选修课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助力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以古诗词为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而高校不同专业的侧重点不一,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抛诸脑后,针对这一问题开设以古诗词鉴赏学习为主的选修课程,在课堂中经由教师的指导积累了更多的古诗词,品读古诗词的深层内涵,从中感知古诗词的魅力。绘画在义务教育阶段并不是主课,学生对其知之甚少,缺乏接触学习中国绘画的机会,高校要抓住契机开展中国绘画的选修课程,从国画的落笔、形象、色彩等教育赏析,了解国画的特点掌握相关的绘画技巧,以国画为载体一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外,青年一代对于戏曲的了解比较浅显,多是在网络平台中观察部分片段,缺乏整体、全面的理解,基于此,高校可以以中国戏曲为主题开设选修课程,给予学生了解戏曲类别、特点的机会,在聆听戏曲片段、鉴赏戏曲人物的过程中,对中国戏曲产生强烈的情感,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形成文化自信[3]。
   (三)巧用文化培育各类资料
   高校融合文化自信和课程思政开展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想做好课程设计,高效地利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资源,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提供助力,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搜集和整理中。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结合,能够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降低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增强思政课程的感染力。在组织教学之前,教师要围绕思政课程的主题,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可用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在筛选的基础上引入到课程当中,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尝试品读文化经典,结合自身的理解分享阅读心得,感悟文化经典的深层意蕴,以红色经典歌曲为例,在课堂中呈现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播放歌曲展示歌词,让学生感悟歌曲的情感起伏,在传唱活动中融入真情实感,感悟革命文化精神,从中受到思想熏陶。另外,思政教师还可以组织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实践中联系所学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在名胜古迹中讲授相关联的故事,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中带给学生视觉冲击,让其在实践中有所收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网络资源,借助视频、微电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从中了解传统文化,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4]。
   (四)创设有利文化环境育人
   在新时期下,高校在融合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期间,要认识到环境对学生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注重对校园环境的创设,让学生受到环境的影响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校园文化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可以借助组织多种活动、加强校园建设来达到这一效果。从校园的建筑和景观着手,将文化自信融入其中,聘请专家进行设计,或者在校园内发起投票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潜力设计出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由学校贯彻落在校园内传播正能量。学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历史,开辟出场地展示人物的先进事迹,在宣传栏中定期刊载文化故事,在无形中影响学生。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学校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开展趣味活动,如在元宵节期间开展猜灯谜、赏花灯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花灯的制作过程,加深对元宵节的了解;在端午节组织包粽子的活动,品味传统节日风俗的深层意蕴。在五四青年节同样可以组织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了解五四青年节的由来,结合人物事迹开展革命文化教育,能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5]。
   (五)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课程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璀璨明珠,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宣传,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生活中加以应用,以传统文化来规范学生的言行,在此过程中受到文化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高校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开设相关的课程,紧扣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在育人功能上的契合点,在课程中逐一向学生解读,让学生从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若教师依靠口头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单一化的讲授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为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在课下搜集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精心制作课件,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呈现精彩的课件,播放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其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件的辅助下逐层深入,学生会全神贯注其中,学习效率会大幅提升。在此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融合文化自信和课程思政赋予课程独特的价值,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6]。
   教师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时,要制定出清晰的教学计划,以课程为载体推动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将两者渗透到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中,为课堂教学增添一抹色彩。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拓展延伸,引入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如爱国人物的事迹,创设故事氛围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受到环境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中形成文化自信。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围绕传统文化开展多种活动,紧跟时事鼓励学生借助网络查阅资源,搜集人物以及事迹作为素材展开编纂,参与学校开展的征文活动,从中得到锻炼。高校还可以联合教师借助公众号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在公众号中定期发布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进行评论,从中挑选出高质量的评论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在学生当中推广开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关注相关的课程。在此过程中,经由学校和教师的协同合作,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能够大幅提升,在传统文化课程中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积累和收获,在教师以引导下受到思想教育,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信,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7]。
   (六)借助信息技术探索创新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各种网络媒体应运而生,成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载体。高校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推动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彰显其育人功效,借助数字化的新媒体平台创新教育形式,营造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在网络平台中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高效地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突破时间和地点的局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共享的网络空间中,找准课程思政与文化自信的契合点,发挥网络的优势将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丰富的材料供学生阅读拓展学生的眼界,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助力学生思想的发展,这一教育形式新颖有效且易于学生接受,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能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自信息,受其影响形成文化自觉,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解读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在对学生展开调研后能够了解到,学生对抖音、微博的使用频率较高,这种新型媒介可以为思想教育的开展创设有利的条件,高校应重视对网络媒介的应用,拓展延伸课程教学,给予学生接触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
   近几年线上教学发展迅速,其优势异常明显,与线下教学相比,线上教学能够突破时间和地点等因素的限制,身处天南海北的学生能够在同一时间点参与到同一堂课程中,接受同样的教育,教师可以在班级群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拓展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而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查阅更多的信息资源,寻找优质资源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而教师可以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参与其中,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会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投入更多的精力,借助线上教学回放的功能,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利用课余时间随时观看课程回放,解答学生疑虑的同时,教师也能够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高校要紧跟时代的浪潮,将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创新教育模式,为课程注入生机活力。思政教师要紧跟时事,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渗透思想教育,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平台向学生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在分析解读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制定有效的措施宣传传统文化[8]。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文化热潮的涌现,使得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自觉地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担,这种局面可喜对学生的成长助益颇多。高校要顺应这一浪潮,分析探究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在育人功能方面的契合点,紧扣契合点组织教学,发挥文化育人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借助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在教师的引导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但是在此期间,部分教师无法找准两者的契合点,所选择的教学形式不易于学生接受,师生之间存在壁垒,教师生硬的讲解会消磨学生的热情,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会被磨灭殆尽,文化育人的真正价值无法被彰显,于学生思想发展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高校需调整教学的方向,认识到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协作。
  
   参考文献:
   [1] 金黛彤.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字体设计》为例[J]. 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24):61-63. DOI:10.3969/j.issn.2096-3793.2022-24-018.
   [2] 于蓉. 文化自信视阈下地方高校非遗保护的逻辑及策略——兼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建设 [J]. 汉字文化,2021(S1).
   [3] 徐宏潇,张奕涵.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探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1):6-8. DOI:10.13766/j.bhsk.1008-2204.2022.1674.
   [4] 李敬袖.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创新性应用 ——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育人研究》[J]. 人民长江,2022,53(12):后插2.
   [5] 蔡林明. 基于文化自信视域的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73-75. 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2.01.031.
   [5] 左励明.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12):84-87.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1.12.020.
   [6] 宓胜杰,赵庆,刘苏萌. 文化自信背景下河北非遗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创新研究[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31(6):42-44. DOI:10.3969/j.issn.1673-7938.2021.06.014.
   [7] 张晓宁.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中国文化概论(英文)课程为例[J]. 文渊(中学版),2021(11):283-284. DOI:10.12252/j.issn.2096-627X.2021.11.139.
   [8] 刘常虹. 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传统民间艺术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研究[J]. 文渊(高中版),2021(9):968-969,1003. DOI:10.12252/j.issn.2096-6288.2021.09.4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