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积极教育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契合点研究

积极教育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契合点研究

日期: 2023/1/28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沙印 蒋培忠

摘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未来高职院校以及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实现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让学生的发展需求可以得到满足。而积极教育则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想法或者思维,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针对于积极教育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之间的结合进行分析,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分析来提升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关键词:积极教育;高职院校;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工作从来都是较为枯燥的理论教育,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时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更多的教学方案与教学方式。在众多教学方式当中,积极教育就是比较有效的一种类型。通过积极教育对于学生心理思维的调动,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对思政内容产生更好、更全面的理解。
   一、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作当下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一) 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主要的教学方向在于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素质人才,这对于人的整体能力和专业知识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方面也是如此,非常重视专业课,但是并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近些年来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已经逐渐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格局,可以说未来课程思政工作也将会成为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一项的主要方向。但是目前来说一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课程思政工作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首先是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明确进行了划分,一些高校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实际的观念,否定了两者之间相互支撑的作用。其次则是一些高校笼统的将课程市政看作为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叠加,还有一些高校将课程市政看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作业。对于一些专业课教师来说,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而不是专业技术教师的职责。而一些学生认为,学生更关注可以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什么样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不希望将自己的学习时间浪费在思政学习上,可以说教师和学生都在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思想上的问题之外,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具体开展人员,这也影响了课程思政开展的效果。比如说很多教师认为教学工作需要交给专业的思政教师来开展,并且最终针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成绩的评定设定为学生的成绩等等,这些思想误区很多时候都会导致学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障碍。
   (二) 教师能力尚有欠缺
   教师属于高职院校将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对于国家提出的课程思政要求,有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尚且没有及时转变思维,难以满足课程思政工作提出的要求。而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问题在于并不了解课程思政的相关内涵与实际内容,尤其是无法寻找到课程思政的相关切入点,尤其是无法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其转化成为课程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好处与作用。甚至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思政课教师只关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并不考虑思政教学内容与其他教学资源的融合,尤其是没有使用积极教育,这导致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工作存在很大的抵触,认为这种教学工作较为枯燥无趣,这导致高职思政教育工作难以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简单来说,专业课教师开展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都是专业技能知识,缺乏课程思政方面的相关内容。其次则是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大多数都聚焦在思政课程教学方面,缺乏对于类似于积极教育的相关教学方案的探讨。
   (三) 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对于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来说,这一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制定系统化的教学方案,仅仅依靠思政教师或者教学管理人员自己的力量很多时候难以完成。高职院校使用课程思政工作进行教学,那么就需要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从而提升教师的各方面能力,比如说资源利用、岗前培训等等。但是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缺乏对于课程思政制度的顶层设计,对应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也随之确实,主要来说表现在缺乏整体设计工作,并且也没有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详细的规划。教师能力提升制度的使用无法使用课程思政工作,对于资源的共享交流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障碍。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对于资源方面的共享工作主要集中在一些专业课程教学方面,缺乏考虑课程思政方面内容。其中思政课程管理部门、思政课程教师属于教学的关键主力,一些高职院校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他的二级学院建设活动,但是,目前来看课程思政教师没有将教师教学工作与思政内容结合在一起,很多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需要开展相互听课活动,但是目前来说相互之间的激励机制也有所匮乏,同时资源、人力等等方面也缺乏保障机制。
   (四) 考核评价有待优化
   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其中涉及到了一些思政课程教师和其他科目教师对于教学的评价,除此之外,也需要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评价。针对于当下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对于课程思政工作存在一定的障碍和问题,尤其是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差别,比如说没有将不同的思政思维融入到不同的课程当中,同时也没有将积极教育融入到课程思政当中。比如说课程思政原则与评价保准过程中更多时候将会使用原本的思政课程标准,这导致缺乏大数据的支持与帮助,难以实现对内部质量体系的深度研究与分析,这种评价方式很多时候难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 高职院校以积极教育推动课程思政的教育原则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积极教育方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比较复杂,比如说需要设计好学校的顶层教学方案,建设更好的师资队伍,开展校园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建设更多的教学资源等等。针对于这一情况,很多时候就需要设计好更多的教学方案,从而让高职院校可以将积极教育推动课程思政工作实现更好的开展与落实。
   (一) 全面原则
   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积极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开展全方面教育,也就是需要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全面落实,教师也需要在其中积极参与、全面投入。首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在学校的各方面课程进行落实,不仅仅相关理论教学需要与课程思政结合在一起,同时教师的专业课教学也要如此,无论是专业课程教学还是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都需要全方面参与到教育当中,一方面需要对思政课程教师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其他课程的教师进行教学。思政课程教师参与其中,重点在于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以及对资源和能力进行共享,提升整体经验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也包括其他课程的一些教师,目的在于通过积极教育的方式来对教学方案进行重新设计,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的蓝图。最后,针对于积极教育工作,学校也需要全方面投入其中,这要求高职院校可以在人力、物力等等方面进行加强,同时也需要联合其他企业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只有始终坚持全方面落实积极教育工作,高职院校才能够更好的落实教学方案,帮助全体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从而在整体上帮助课程思政工作目标的落实。
   (二) 开放原则
   高职院校使用积极教育工作在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教学开放原则。第一,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学习一些已经拥有教学经验的本科学校,目前来看很多本科学校已经针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拥有了教学的经验,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模式。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打开眼界,积极学习工作经验,从中建立完善的合作关系,进而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需要保证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开放与交流,针对于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来说,办学经验很多时候完全不同,因此在课程思政方面也需要拥有更好的教学策略。对于企业来说,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开展交流,实现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化与开放化,争取可以从企业当中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比如说经费、场地、资源等等。最后,在高职院校的内部,思政课程管理部门以及专业课程部门需要相互沟通交流,始终坚持开放,而高职院校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使用积极教育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够始终坚持不断的积累经验,形成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与教学模式。
   (三) 融合原则
   高职院校未来需要始终坚持在将积极教育与课程思政工作融合在一起。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将一些引导学生产生积极思维的元素融入到专业课教学、通识课教学当中,从而让思政教育可以拥有更大的趣味性。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将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让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实现充分的融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课堂整体融合度。最后,高职院校需要引导行业企业当中的资源和人文资源,从而更好的实现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让教学内容更接地气,进而加强课程思政整体趣味性和亲和性。
   (四) 发展原则
   高职院校未来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始终持续发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正在逐渐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也需要始终跟随时代的进步而逐渐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不能够仅仅依靠单一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经验,否则将会出现弊端与问题,即便是积极教育,也需要适当使用。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反思,一方面需要反思当下存在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需要发现存在的好处和优点。对于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也需要始终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让教师受到鼓励与鞭策,从而不断的提升。
   (五)考核原则
   高职院校在开展积极教育推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学的主要方向始终集中在学生身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可以获得想要成绩,这属于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崇寿取得收获感,因此教师在评判的过程中也需要将这一状态纳入到考虑当中,对教师的教学环境进行多方面的平衡,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帮助高职院校实现以积极教育推动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关注学生道德层面的获得感,课程思政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对学生开展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可以成为具有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合格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关注学生在收获了欢乐的同时是否获得了道德层面的成长,尤其是学生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等素养。
   结束语: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让学生收获满足感,而枯燥的思想政治工作很多时候教学趣味性较差,使用了积极教育方案之后,教师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层面的获得感将会不断的增强,学生的思想水平也可以得到锤炼,政治立场也更加坚定。因此,未来需要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纳入到思想政治学习考核的范围当中,通过各项APP的使用与学习,来更好的加强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的收获,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当中获得更好的政治素养与政治觉悟,成为一个更加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项敏.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7):155-157.
   [2]刘玉兰. 高职院校数学课堂“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J]. 西部学刊,2022,(12):105-108.
   [3]周玉亮.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索[J]. 科教文汇,2022,(13):112-114.
   [4]沙印,刘夙伟.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2):73-75.
   [5]陈根红. 高职院校《生态文明通论》“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探索[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2):76-78.
   [6]熊昕宇.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03):42-44.
   [7]杨璠,曾杨剑.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研究[J]. 公关世界,2022,(12):104-105.
   [8]张晶晶.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案例研究——基于对全国外语课程思政高职获奖案例的分析[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2,20(03):52-56.
   [9]常丽园.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2,20(03):83-87.
   [10]袁玉芳.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导师制的实践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81-8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专项课题:“德技融合、积极发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JSJY06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沙印(1980.09-),女,汉族,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机电工程、电气工程。
   第二作者简介:蒋培忠(1969.04-),男,汉族,江苏江阴人,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科,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自动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