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悦”读新思路——以《诗经》整本书阅读为例
(上海商业会计学校 上海黄浦 200001)
摘要:今年整本书阅读正式编入中职统编版教材。也标志着整本书阅读的地位正式得以确立。然而如何选择书籍、如何培养阅读兴趣、如何确定阅读目标及采用什么样的阅读路径和策略也随之成为中职师生的挑战。本文尝试在实际阅读和阅读教学中,探讨阅读路径和策略的选择,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实践,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关键词:《诗经》整本书 阅读教学 新思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就不会应对说话。《诗经》是我国古代学士必读的书目。从唐朝至今,《诗经》已经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文明之间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如果没有一定的恒心,一般人是读不完《诗经》的,即使读完了,也不一定读得懂,读得透。因为《诗经》和《尚书》在现存的古籍里是公认最难读的。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说读《诗经》不懂的地方十之有二。我在阅读《诗经》过程中曾几度想放弃,后来还是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了,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对于《诗经》的基本读法也有了一些心得。对于创作年代久远,作者多不可考,语言古奥,文辞简略,制度名物又不知所云的《诗经》,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呢?想明白这一点,才能确定具体的阅读方法。在导读《诗经》整本书阅读时,我们不妨施行四步走。
第一步:侧重兴趣激发。
开展线上调研,给自己一个阅读《诗经》的理由。
要求:你可以选择一个,也可以选择几个,也可以添加上自己独一无二的理由。
1.感觉《诗经》太美,里面有最纯真的记忆。
2.想知道《诗经》305篇到底讲什么?
3.《诗经》是一部百科全书,上至宗庙祭祀、军事战争、宴飨朝会、政治变革,下至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态,能够见识到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4.《诗经》中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它可以表达兴奋、忧伤、感伤、离别、怨恨等种种情感,它是人们表达自我、抒写自我、表达宗教伦理情感和乡土情韵的最好形式。
5.读《诗经》,可以陶冶情操,增长才智,提升自我的人文修养。
6.想学古代人创作诗歌。
7.想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8.想研究中国文化的缘起。
……
经过统计发现,同学们对阅读《诗经》都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找到了阅读兴趣的所在。
第二步:阅读版本的选择。
这里是采用教师主推的方式,这里要告诉学生如此推荐阅读的理由。
教师推荐版本:
如中华书局的《诗经注析》!非常棒,是我看过最好的《诗经》版本。(并阐释理由)
1.注释覆盖范围完备:诸多版本仅仅对个别词汇进行解释(包括一些以名家注释为噱头的版本),然此版本的注释范围却几乎可以称得上是齐全完备,一般水平读者可能有疑惑的词汇、题目均有覆盖。
2.注析博引旁征:非为一家之言之注析,而是上至《说文》、《毛诗》下至近人学者之论均囊括其中,所述清晰透彻,令人于文意与诗情皆能领会。
3.诗韵上独树一帜:在我浏览的诸多版本中,唯有此书于解释词意文意外说明用韵,依反切法等注明古音,令人亦能从音韵角度赏析。
4.无过多评述:诗之创作“情欲信,辞欲巧”。文辞解释之后,人之情感其实相通,于诗美而言无需过度阐释,过度延伸反而不能集中精力体味诗美。当然若从文化、社会等角度需延伸也是一种角度。
另外,诗经之美,在我眼里为历代之最,胜过唐诗文学。
第三步:阅读的规划
注重倾向于学生自主“悦读”。“悦读”如何践行?阅读教学指导乃不可缺少。面对大体量的《诗经》,教师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导读,灵活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注重体验式、个性化、思辨式阅读。
1.坚持自主“悦读”
由于《诗经》年代久远,学生在文字读音及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所以很多学生在实际阅读《诗经》仍然难以持续深入。加涅认为,教学是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活动。对于《诗经》,我尝试让学生主动阅读,于是开启了阅读《诗经》的新思维,设置一些阅读专题。设置专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学生悦读乐学,乐于研究《诗经》。
设置专题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分类的过程,即“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爱弥儿.涂尔干语)。鉴于《诗经》篇目繁多,共 305 篇,为了便于学生自主选择,我先根据《诗经》的内容,将《诗经》分成“劳动与爱情、风俗与婚姻、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祭祖与宴会”这五大类主题,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各类是个列出来。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提出,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无论是单篇、专题教学、还是整本书都适用。在进行专题教学时,要对阅读任务进行分析和切割。这里以第一章“劳动与爱情诗”为例:
(1)引导学生尝试将第一章内容按恋爱过程分:恋慕(《蒹葭》)—相思(《关雎》《子衿》)—约会(《静女》)等微专题。
(2)利用课外三周时间,坚持每天自主学习第一章中的一首诗,熟读成诵,能说出每首诗的大意,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够从语言入手,鉴赏形象,体悟意境,了解表达技巧, 把握思想内容。
整本书阅读,主要靠的还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悦读”,只有学生自觉、愿意、喜欢去读,才能达成学习目标。
2.以点带面阅读指导,实现触类旁通
面对一本书,你在阅读前,不妨先习惯性地提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1)从整体上看,这本书写了什么?
(2)从部分来看,作者又是怎么表达的?
(3)这本书所说内容合乎道理吗?
(4)整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它的意义在哪里?
在开展《诗经》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对以上四个问题了如指掌,并构思好指导的策略。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策。以点带面、实现阅读的触类旁通。
笔者尝试与学生可共同确定一个专题并挑选其中某一首诗,由我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借鉴经验和方法先以依葫芦画瓢的方式去阅读,熟练之后,再努力摸索出最适应自己的读诗方式。
如在开展《诗经》专题学习时,选择第一章“劳动与爱情诗”中的《静女》作为教学的“点”,以带动第一章中其他篇目的阅读。为了指导学生阅读欣赏《静女》,感受诗文重章叠唱之美,领悟诗歌中情感及纯朴、真挚的静女形象。我与学生合作开设了一次《静女》阅读欣赏活动。
第一步 双结合 确定学习目标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的民歌。诗中以男子的口吻生动而深情地描写了青年男女在城角约会的情景,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与欢乐。它是《诗经》中的别开生面、饶有情趣的一首爱情诗。重章叠句的结构样式是本诗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它可以对我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发展脉络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又为后面学习《采薇》等爱情诗奠定了学习基础。
学生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较为感兴趣,《静女》全篇仅有四十九个字,文字整体上也并不艰涩。学生通过理解表层意思基本不成问题。但学生的诗词诵读量较少,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积累较少,在阅读中充分展开联想想象、真切感受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不能在联想比照中领悟意蕴,获得更为丰富深刻的启示。这也是学习中的疑难点。
再者,《静女》是《诗经.邶风》中一篇脍炙人口的纯美到没有任何杂质的爱情诗。学生已开始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和憧憬,但由于学生还比较单纯、稚嫩,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爱情观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借助《静女》中的纯美爱情,引导学生树立纯朴、健康的爱情观。
并将学习重点确定为在诵读过程中,理解诗意并把握《诗经》中重章叠唱的表达特色;通过吟诵探究等方式,体会诗中纯朴真挚、热烈的爱情,并理解其中青年男女形象;学习难点设定为激发学生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步 读《静女》将“空白”填满
读《静女》,一定要慢慢读,像品一杯卡布奇诺那样,将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感觉全部释放。刚开始你是用肉眼看到那些泡泡,那些转圈的条纹,随之而来的是阵阵粘稠的香味。当你禁不住要去品尝时,只需轻轻吸吮,它滑溜溜地飘过你的舌尖。如果你要抓住这种滋味,就去感受。
1.诗意朗读 感受重章叠唱之美
初读诗文:扫清阅读障碍(字形、读音),将全诗读通顺。
再读诗文,根据四言诗的特征,读出节奏美。
三读诗文,根据注释,理解内容,读出画面美,韵律美。
2.精读诗文 充分展开联想想象
《静女》全篇仅有四十九个字,全篇无一“爱”字,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爱,其中不乏生活情趣。诗文第一章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娴静的女子。接着叙述她与男子约定相会,却“爱而不见”。这一逆转令男子“骚首踟蹰”。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留白”艺术。
学生此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此处的空白填补上。
“小伙子没能如约见到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
“而此时的女子可能躲在墙角偷偷地看男子有没有因生气而离开。”
“女子也有可能静静地躲在草丛里,看到小伙子着急的样子,轻轻地掩口而笑呢……”
一场甜蜜和欢乐的约会场景在学生的脑海里再现,他们感受到了小伙子的憨厚,也喜欢上了眼前这个调皮、活泼的静女。
等待是一种折磨,等待也是一种幸福。第二章与第三章都属于男子等待中的回忆。这里是否确定属于“回忆”,需要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来佐证,这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有阅读,就会产生质疑,有质疑,就要去再“阅读”,这样有助于理解。
依此类推,阅读后面两章时,也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一首小诗,就会变成一篇意境优美的长文,长文里有“我”的存在。“我”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丰富了诗文的“留白”,让清瘦的诗文变得韵味十足。真挚纯朴的静女与憨厚质朴
的小伙正在进行一场“爱而不见”的约会。学生们也纷纷穿越到两千多年前,也与之进行一场“爱而不见”的约会。
第四步:跨界阅读 听说读写相结合
跟着《诗经》去旅行,诗有多远,路就有多远。诗的尽头便是心灵的故乡。为了让阅读更深入,笔者启用了跨界阅读。
其一是向学生推荐了欣赏版《静女》和演唱版《静女》,活动中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这一推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原来《诗经》唱起来如此美妙,激发学生对《诗经》的热爱,也让学生对《诗经》最早就是唱出来的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其二是采用了绘画创作的形式。阅读活动接近尾声时,鼓励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静女,可以一边听演唱版《静女》,也可以一边听欣赏版《静女》进行绘画。学生看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心中对静女的爱又多了几分。
其三是改写成现代诗歌,可以以男子的口吻,也可以以女子的口吻。
活动中,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首秀”,并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大家听,活动现场顿时成了诗的海洋。阅读活动后,笔者又和学生成功录制了15分钟《静女》微课。
通过对《静女》的学法指导,触类旁通,让学生明白再课外如何完成本专题学习,在自学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在自学中不断迁移,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阅读随心而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自己的阅读目的去探索合适的阅读方式,去阅读《诗经》,一边遨游在《诗经》的世界里,一边尝试着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也尝试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甚至可以写出书评,分享给爱阅读的人。
阅读,从喜欢开始,也可以从学习知识开始,也可以从做研究开始。不管你带着何种目的,你定会有所收获,让我们开启整本书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感受经典的魅力,实现常读常新。
参考文献:
[1]闫明慧.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研究[J]. 鸭绿江,2020(15):80,98.
[2]刘俊.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 考试周刊,2021(15):35-36.
[3]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J].语文建设,2016,(25).
[4]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