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现美术核心素养的悦心美育
摘要:本文主要是探索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引领学生愉快的学习,悦纳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享受创作过程,从而增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提升美术核心素养及审美素养。主要的途径是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欣赏大量精美、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获得视觉感官上的愉悦和文化层面上的积极体验。真正的把美育做到悦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关键词:美术文化;核心素养 智慧课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做同一件事情,其中以此为乐的人,接受更快。愉悦的学习美术是感官之乐,过程中首先体验到的是情绪上的愉悦。其中,兴趣思维的快乐,是驱动学习最强大、最直观的动力;而情趣是心灵之乐,是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和谐,愉悦,美好,感动,是审美情感的升级,是美术核心素养的体现(图像识读、审美感知 、文化理解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明确提出:“艺术教育是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知识不是靠传递的,需要经过体验,认知,理解,最终变成自己的知识。”所以,美术学习是主动选择,重新认识理解,积极去创造,从而实现有意义的艺术知识构建。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满足时会产生轻松愉悦的美好情感。在美术课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愉悦,实现核心素养的目标,我一直在思索。
一、带着愉悦心境,开启快乐的智慧课堂
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融入课堂,需要教师提前做足功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环境能增强学生的舒适度,激活学生的精气神。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是高大上的美术活动室、先进的设备、教授级的老师,而应该是愉悦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学生愿意参与其中的心情。流动着智慧课堂,才能吸引学生参与互动;愉快的心情,才会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提升审美素养。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的前提,是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教室就是一个可以让学生犯错的地方,允许学生稚嫩的想法在画纸上体现,接受他们用不成熟的技巧去探究。笔者班上的学生差异很大,有几位学生接受过专业的美术培训,大多数的是没有经过专业机构训练的学生,甚至有几位没有任何绘画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因材施教,还要接纳他们天性,允许他们在尝试中,慢慢成长,得到改变,得到的美术作品也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当学生认为美术课既有趣又好玩的时候,就会愉悦地投入学习,也会更期待下一次美术课。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允许学生成长的空间里建立的。无论作品呈现的效果如何,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肯定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付出。如在《卡通动画微电影 》脚本的创作中,笔者利用电脑资源和音乐创设情景,创造了一个卡通王国。在教学的环节上很是精简,但是在表现方式上是开放的,我更喜欢对学生松绑,不妄加干涉。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有的独立完成,有的是桌边合作,还有的是小组分工组合。巡查在不同的组别之间,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个性化的形象设计,但也有不同的创作。如王毅同学,运用自己的素描特长专门给武将人物设计了肌肉造型,刘依林没有具体表现五官形象,更专注于服装款式的设计,其中领口和袖口的复古式花纹装饰很有特色。张一添小组进行的是黏土造型,优点很多,整体的角色都属于同一个系列,很协调,其中的色彩能符合人物造型,说明学生在制作中能能够积极的思考。这堂课在接近尾声的时候,彭志勇同学还表演了一段角色配音,惟妙惟肖。在美术活动中,要想让学生产生不竭的动力,教师就要关注他们的努力,面对欣赏与赞美自己的目光,学生会很轻松地接受教师的关心,更加信任彼此。
把有目标的学习内容趣味化,其实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设疑激趣,游戏、猜谜语,音乐欣赏、学生表演,图片连线、语言艺术、多媒体呈现等教学媒介,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打造熏陶型的美术课堂,吸引学生愉悦走进课堂。
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王式阔《血衣》是素描稿,很多学生惊叹它的巨大尺幅,也有的学生认为画的真像……为了能够把学生带入佳境,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初衷,笔者运用电影把学生带到土地革命时期,了解斗争的场景。当学生再次欣赏作品的时候,感受到了作品里面流露出来的气愤和悲痛。
其实,美术课就是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同样的材料,学生的表现出发点不一样,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和吸收能力也不同,所以教育是有生命的,是继承,是变化,也是超越。
二、在课堂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赏心悦目作品,提升愉悦的视觉体验!
在美术课堂,教师都会提供很多的美术教学资源,通过各种平台技术,向学生提供大量经典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美术作品,在感受美、享受视觉艺术的魅力的同时,驱动学生去探究,去认知。在赏心悦目的作品中,学生愉悦地感受水墨之情趣,色彩之绚丽、风景之美好、构图之精妙、角度之新颖、想象之大胆,变形之夸张……悦心教育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美术养份。
在美术活动中,面对稍纵即逝的美好时,要想如大师一般能把自己的印象描绘出来,首先要发现美,拥有愉悦的视觉体验后吸收美,在多重感知下,再大胆涂鸦,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以讲授《色彩的魅力》这一单元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用色彩表达心情,表现风景,传达自己的理解,笔者首先带领学生欣赏了针对性的色彩作品。如《日出印象》,学生在雾气迷朦的画面前,看到了水中色彩交融的颜色,体验到了隐约含蓄之美;《干草垛》让学生明白了即使是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光照下,色彩也会有冷暖变化;在沙画练习时,《星月夜》《睡莲》等是大多数学生喜欢参考的作品,他们用油粉笔涂涂抹抹,感受梦幻般的色彩在砂纸上面叠加,粗糙的颗粒上面是旋转的星云;翠色的水面涟漪荡漾,点点红荷点缀其间。这样的练习满足了学生的创作欲,也避免了因为造型能力弱而带来的不如意。
(二)多彩的美术文明,带着快乐去旅行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分析、解释、判断、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懂得艺术和生活的关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精华,创造升华后的多种形式的呈现。”如《开国大典》这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建筑结构等都来源于生活的原型,但天气变化等和现实又不同。作品不是对生活简单的复制,而是作者的感情升华后的创作!独特的生平,历史环境和创作的动机,让美术作品有了特有的风格和人文信息,在欣赏中,享受多彩的美术文明,挖掘美术作品的审美元素及背后的故事文化,带着快乐去旅行。
《江山如此多娇》是傅抱石、关山月的巨幅国画作品,在欣赏的时候,细心地学生就有了疑问:“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怎么都在画面中了呢?”“这是中国的什么地方呀?”在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之后,学生明白了两位画家把祖国的大江南北的景色贯穿于画面,象征着勃勃生机与繁荣昌盛,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学生不但解决了疑惑,还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审美判断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明白生活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是创作永远的源泉。
如在讲授《美术是个大家庭》中的建筑部分时,直接教材的图片或用ppt进行建筑作品的欣赏引导,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采用直观的纪录视频,就会更加完整地展现建筑的独特设计,让学生近距离地感触到细节设计,全方位地感知构造。生动多样的雕刻、典雅清丽的色调让学生在愉悦中,开阔了眼界,也充分理解了德国文豪歌德所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美好。建筑这种空间造型艺术是用石头书写的历史文化。
多彩的美术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民间艺术:剪纸,皮影,面具,泥塑,刺绣,蜡染,陶器、瓷器,雕板,年画等都是历史悠久,感谢它们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美术文明,让我们的美术课堂也变得魅力无穷!
三、表现无限创意,愉悦中的成长!
在轻松愉悦的视觉冲击和文化熏陶的洗礼下,学生能有效积极地进行感官认知,主动获取美术知识,掌握美术技能、技巧,在文化理解的过程中,产生美好积极的情感体验,既提升了审美素养,又为成功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一张张作品表现了自己的独特创意和美好心愿,这才是真正的学有所获。
修拉《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带领学生领略了点彩画法的魅力。在模拟创作练习时,大家愿意主动尝试用水彩笔,油画棒等点画,好玩又减压,课堂气氛活跃,全员参与,点出来的作品也很有特色。仔细观察研究作品的不同之处,会发现原来是学生的点画工具有差异。大多数的时候学生都是就地取材,如棉签、牙刷、勺子、筷子等。在上课的时候,陈京昆直接用橡皮作为点画的工具,大点、小点、横点、竖点变化其间,效果挺不错的。张希麦选择了面巾纸,在她的点画中,我居然感受到点的轻重和软硬,是不是很奇妙!在无拘无束的点画绘制时,学生叠加冷色与暖色、邻近色与互补色,不同的景象逐渐堆积而成,风味独特。很快,学生发现一种、两种色彩已经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色彩就像音乐一样,不同的节奏和韵律旋律,交织碰撞,学生享受创作的过程,很兴奋!
很多人喜欢凡.高《向日葵》的夸张格调、明快色彩和充满生命力的造型。受其感染,学生也创作了不同类型的佳作。胡俊荣一组6人,选择了小组拼接的创意,每个人分得画面的一部分,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法先独自创作,规定的时间后再把小组成员的作品拼接成完整的一幅作品。用这个方法呈现作品,效果独具特色,其他组的学生很是羡慕。组合后的画面中,花瓶一半是线描,另一边就是抽象的线面与色块分割;向日葵花朵也是群英荟萃,水彩笔勾线填色,油粉笔厚涂,还有一朵是素描局部特写,铅笔淡彩设色;其中侧面的一朵小花是直接用圆珠笔画的,真是惊喜满满啊!
在造型设计制作课中,彭真楚、张利军等几个男生用超轻黏土表现了青铜艺术《马踏飞燕》,黏土在他们手中,变得丰富而矫健,牙签梳理了马的鬃毛,顿时飞马的英姿初现,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以感染力。李贝贝小组选择塑造魅力十足的《唐三彩》,各种彩色的泥塑、纸塑等作品以黄、绿、白三色为主,辅助蓝、黑等,特色鲜明。学生们在愉悦中有收获,是最幸福的学习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支持。针对学生的参与、构图、色彩搭配等进行性、生成性和阶段性的进步,教师要嵌入式鼓励引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愉快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除了课堂展示与评价,笔者都会根据学习大单元的计划,安排好单元内容,根据时间节点,整收集理各年级的优秀作品,组织全校优秀作品观摩,使学生的创作潜力以不同方式得到呈现。美术教室也被笔者布置成了美术展览馆,分别有作业展示区、创意区、塑形区和名作欣赏区。学生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直观、全方位地二次欣赏,不少学生还用手机拍照,录像留念。一幅幅作品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学生的五彩缤纷的梦想。
《致教育》一书中有写道:“不忘初心,让教育回家,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影响和教化、浸润和改变,以自由为土壤,以尊重和爱为阳光,点亮孩子心中的火烛,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也是笔者的奋斗目标。今后,笔者将让学生在课堂上像专家一样思考,像艺术家一样创作,在欣赏美中研究大师的作品,借鉴经验方法;在艺术的海洋中,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素材,进行创作,真正做到愉悦学习,学习的愉悦。愿学生在愉悦中整合知识,多感官参与,视听结合,多角度认知美术,综合提升的美术素养,拥有创造美好的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侯大全,胡显强,胡月,《美术享受课堂》[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版
[2] 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江文艺出版社,,21年5月版
[4] 汤勇,《致教育--不忘初心,让教育回家》[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5] 周春花,《美术教育的文化转向》[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版
[6] 秦华西,《中国传统审美意向与美术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版
[7]中华人民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