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调控策略, 提高中考复习英语写作
【摘要】为了提升初三学生中考复习阶段的英语写作水平, 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积累,制定学习计划;重视自评互评师评,反思进步与不足;拓宽学习资源渠道,培养文化品格,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字】核心素养;调控策略;英语写作
一、 引言
英语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中小学英语教学应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想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其具体内涵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加以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行动和步骤。
写作水平是学生英语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输出性技能。写作能力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王笃勤,2002)然而,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却是我国英语教育的弱点。(武尊民,2008)
因此,在有限而又宝贵的中考复习阶段,如何使初三学生自觉监控,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调整学习策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成为了广大一线的初三英语教师关注的焦点。
二、 中考复习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考复习阶段,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不会审题胡乱写
很多学生在初三上学期不会仔细审题,没有按照提示问题去展开写作文章,结果,自己胡乱写出的作品要点缺失,毫不切题。这个现象随着初三写作训练次数的不断增加而有所减少。
2、能够审题没话说
在多次写作训练之后,很多学生做到了仔细审题,能够按照三个提示问题去进行写作。可是,因为平时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往往在回答了这三个提示问题之后,感到无话可说,寥寥几句,只好收尾。
3、错误较多不会用
有些学生由于平时对于语法、词汇、句型的运用掌握不够扎实,在语言书面输出时,不会运用正确的词法句法语法,而导致一篇文章错误百出。
4、缺少条理少过渡
有些学生由于平时没有重视谋篇布局和衔接词的运用,而导致段落与段落之间缺少条理,句子与句子之间缺少过渡,整个文章显得呆板不生动。
5、语言平淡少丰富
有些学生由于平时缺少对词汇句型的积累,整篇文章语言比较平淡,缺少丰富,让人嚼之无味。
6、过于晦涩难理解
有些学生由于过于追求亮点,力求高大上,恨不得把自己会的高级词汇和复合句全部写入答题框内,结果导致文章内容过于晦涩难以理解。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写作上。
7、乱涂乱画卷面差
有些学生由于平时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没有打草稿的习惯,亦或答题时间不够,而在卷面上书写随意,乱涂乱画,造成卷面不整洁,没有给阅卷老师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8、生搬硬套不自然
在中考复习阶段,有些学生由于平时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可是在实战中不能灵活运用这些好词好句,生搬硬套,导致语意不自然,甚至不切题。
三、中考复习写作教学的培养调控策略的实践
在中考复习阶段,教师培养学生的调控策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实践如下:
1.注重语言积累,制定学习计划
首先,坚持模块写作,进行话题训练,有助于增加词汇量,拓展知识面。其次,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有助于词句达意,语句优美。再次,注重素材积累,有助于有话可说,内容充分。而且,坚持修改错句,有助于掌握理解学科基础知识。注重范文赏析,有助于明确学习目标。再次,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适当背诵范文的全文或某个段落,便于制定学习计划,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重视自评互评师评,反思进步与不足
重视写作过程中的多元评价,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不断完善与改进。
过程化写作,重视 “写前的准备、 学生的合作和同伴的修改。 它的重点不在最终作品, 而在写作过程。”(鲁子问,王笃勤,2006)过程写作教学模式,是把写作过程分为写前阶段(构思)、写中阶段(初稿、学生自评、同伴评价、修改、二稿、教师批阅、定稿)、写后阶段(展示分享)等环节。
(1)学生自评
自评就是要求学生成为自己习作的第一读者,在欣赏自己习作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不断改进自己的习作的过程。自评环节要求学生修正一些低级错误,如单词拼写、大小写、单复数、标点符号等。这有助于训练学生养成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石锡伍,2008)
(2)同伴评价
过程写作教学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是同伴评价。同伴评价有诸多优点,如培养学生写作时的读者意识,培养学生在阅读同伴作品时的辩证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意识到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的必要步骤,并能减轻教师批改作文的负担。(周雪,2003)
同伴评价 (Peer Response)最初是Graves(1983)在介绍过程写作模式(Process Writing Model)时提出的。他指出,同伴评价是学生内化写作、掌握写作技能的 一个重要途径。同伴评价的具体定义为:在过程写作中,学习者作为信息资源,轮流担任导师和编辑的角色,对同伴的写作给予评价。(Liu, J.&Hansen,2002)同伴评价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商与互助。大量实验表明,同伴评价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加快二语习得进程大有裨益。(Caulk, 1994; Chaudron, 1984; Zamel, 1985等)
同伴评价表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而有所细微差别。
具体来说,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的写作首要任务是要点齐全,句意表达清楚,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关注更多的应是句式丰富,用词准确,亮点突出。 因此,不同能力的学生运用不同的同伴评价表。A表适用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 B表适用学习能力中等的孩子,而C表适用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但是有些评价标准是一致的,如书写规范工整,美观舒适;要点齐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等。
初三英语习作同伴互评表A

初三英语习作同伴互评表B

初三英语习作同伴互评表C

在写作课上,老师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5人。每组各有学习能力强、中、弱的学生至少一人。先每位同学将自己的习作和相应的评价表交给本组组内的其他同学进行批改。为了避免学生习作被误判,因此,每组申请二评的习作,将由各组组长组成的仲裁团进行二次批改。
学生在进行相互评价时,肯定和欣赏同伴习作中的亮点,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然后,习作作者根据同伴互评表中的建议,反思、调整、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习作二稿。最后,习作作者把互评表和二稿一并交给老师,进行面批。
(3)教师评价
教师评阅学生的写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评价写作者,二是评价写评价的同伴。教师同样也是从语言、句法、篇章结构等方面对作文进行评价。教师评价要多使用激励性语言,要善于发现写作者或评价者的闪光点。科学人性化的 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拓宽学习资源渠道,培养文化品格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拓宽教学思维,丰富学生语言学习资源,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他们语言学习的内在需要。
因此,在中考复习阶段,可以从多渠道拓宽学生的学习资源,比如从国内外的知名网站CHINADAILY, CNN, BBC等挑选出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文章或句子,对此进行仿写,有助于获得地道的表达方式,避免中文式英语的出现。同时,学生可通过中外文化比较,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意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程晓堂,赵思奇,2016)。
在仿写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在多元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中提升国际理解、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人文修养。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反思与启示
启示1 教师自身也应当具备一定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程晓堂(2016)认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英语这一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了英语这门外语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是育人的总目标。而作为教书育人的英语教师,应当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作为课堂主导者,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自我提升,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改造课堂生态,来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使其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主动拓宽学习资源渠道,自觉监控,自我激励,反思调整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启示2 教师自身应当也参与写作过程。
作为命题者,教师自身也应当参与和学生同样的写作过程。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将体会到学生的写作困难,获取写作体验,与学生进行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更好地指导其写作。
启示3 评价内容应注重语用而非语法。
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学生的交流能力,而不是把语法的正确性放在第一位。在学生写初稿时,教师如果过度强调语言的正确性,将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而不敢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误解了写作的真实目的。但这并不是说语法的准确和词汇的拼写不重要。而是说,学生可以在后续修改中,再关注语法和词汇的准确性,不断反思,不断调控。
参考文献:
程晓堂,2016,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及测评[R], 北京:信息时代的中小学英语教学研讨与培训会,2016-7-17
程晓堂,赵思奇,2016,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 课程.教材.教法, (5):79-86.
鲁子问,王笃勤,2006,新编英语教学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石锡伍,2008,利用教材资源开展写作训练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5):17-21
王笃勤,2002,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武尊民, 2008, 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周雪,2003, 过程写作中的同伴评价[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85-88)
Liu, J. & Hansen, J. G. 2002, Peer Response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Classrooms[M]. Ann Anbor, 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aulk, N, 1994. Comparing Teacher and Student Sponses to Written Work[J]. TESOL Quarterly, 28:181-188.
Chaudron, C.1984. Theeffects of feedback on students’ composition revisions[J]. RELC Journal, 15(2):1-14.
Zamel, V. 1985. Responding to student writing [J]. TESOL Quarterly, 19: 7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