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核心素养”下的中学历史教育——以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为例

“核心素养”下的中学历史教育——以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为例

日期: 2024/4/9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张海鹏

(辽宁省丹东凤城市东汤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辽宁丹东 118100)
  
   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课程中的五项核心素质,在今天的世界里,家国情怀的教育非常必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的影响,而在这个时候,每个民族都在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民族身份。对历史学科来说,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方面,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将家国情怀教育与高中历史课程进行密切地联系起来,这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素质教育战略的要求,也是历史学科教育本质的必然表现。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古语有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培养,能够加强其对民族的情感认同,促进其构建共同体意识,从而产生仁爱之心。拥有家国之心的同学,更可能把祖国的发展当成自己的责任,从而建立更高的理想和信仰,这对他们的生活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帮助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出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这一点上,这一调查是很有价值的[1]。
   一、家国情怀在核心素养中的地位
   在人的终生学习过程中,在人的终生学习这一理念中,家国情怀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素养,它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关键。同时,在历史课程中,“家国情怀”是“灵魂”,而不是工具型课程,因此,必须将其与课程特色和历史的育人价值相结合,以“以时间和空间和事实为基础,以了解和诠释为基础,有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以现实和现实为基础[2]。
   与此同时,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家国情怀也是其中一种,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帮助。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就好比鼻子可以闻到味道,耳朵可以听到声音,情绪是灵魂的神经中枢,是内心感觉的一种自然表现,在受到刺激之后,情绪就会条件反射。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曾经说过:“教学之道,在于让学生爱上你所教的内容。”这里的“爱上”,与情感有关,而“情怀”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是一种心态,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养成这样的心态,那是很难得的。家国感情教育是感情教育的一个分支,我们不免要从感情教育中吸取养分。人既具有理性思维,又具有感性情绪,感情是人的一种非理性的一面,个人的感情常常能够构成类似于宗教的信念之力,而在感情的世界中,理智有时候也是无力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家国情怀这一教学因素充分地发挥出来,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的目的,还可以被用作一种教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3]。
   二、当前中学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教育现实境遇
   1.学情状况
   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初中生的家国情怀教育的状况并不十分理想,主要体现为:大部分学生不关心国家大事,不熟悉我国的国情,不热衷于公共事务,不重视传统文化,不关心民族问题,在家庭和社会中,每个人都只知道索取,没有责任,没有崇高的生活理念,重视物质享受等。
   “国家,是一个很普通的字眼,普通到我们时常提及,却又是一个无比神圣的字眼,让人觉得光荣,觉得责任,觉得不能抛弃。”“情怀”,用汉语来理解,就是一种包含了一定情感的状态。所以说,爱国主义并不需要时刻挂在嘴边,而是一种心态。所谓的“爱国”,是指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国民心中对祖国的热爱,已经形成了一种正常而稳固的心态。当我们的国家遇到危险的时候,它变成了我们心中的一种牵挂,一种不安。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每个中国人对国家的感情,不管是什么程度。一说到“家”,我们就会把它与“国”与“国”联系在一起,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今的大学生说起“家”,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充满了历史气息的“家”,就好像放在现代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一样。但是,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很危险的。在如今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尽管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主要的话题,但是,当地的动荡依然会出现,有些试图将一个国家分割开来的人仍然会变得很疯狂。而且,现在对我们构成危险的,虽说已经不是世界一流的战争了,一般的国际形势是好一些的。“居安思危”,不管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面对外界的挑战,我们才会做出回应,这与人类的心理和身体发育相吻合,但是,时间不会给我们任何机会,所以,当我们被这个世界无情的抛弃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个世界给我们的任务,时刻关注这个世界,更新自己的思想,追求自己的发展。而反观“家国情怀”教育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全球化背景下,学生受到了来自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影响。不同的世界文化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让他们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4]。
   2.教学状况
   在教学层面上,当前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多数老师过于注重历史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情的培养。在他们看来,在测试中,情绪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在教室里展开情绪教育是一种浪费,这种情况下,教师们就成了为了知识而教知识,把知识当成了教学的目标,假如历史教育真正地变成了“为了知识的教育”,那就失去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实质。但是,我们要指出的是,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仅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感情教育,仅仅是对学生的感情进行简单的灌输,缺少了知识这个载体也是不行的。因此,他必须重视学识和感情的互补,任何一种都不能缺少。
   而“家国情怀”的培养方法不应该仅仅是讲道理,更不应该是循循善诱地进行爱国主义的规劝。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理智,尤其是在初中阶段,他们就拥有了判断是否应该选择某一事物的思辨能力,一个人的情绪的出现,应该从对他的理智进行劝说入手,我们为何要爱国?什么叫爱国心?比起那些陈词滥调,信任那些问题更有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面,我们常说的爱国主义,是不是就像古人说的“忠君尊孔”那样?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从一些历史上的人或者事中,体会到自己的国家,但这些都是以前的事情了。在实际生活中,在每一届奥运会上,我们都能够体会到一种非常强大的骄傲,在面对巨大的灾害时,我们也能够团结一致,团结一致。然而,我们不能将家国情怀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由于对家国情怀的教育,并没有对我们进行太多的外在表现,而是更多的一种情感的积累,能够将它深深地隐藏在我们的心中,变成我们内心情感的深刻积累[5]。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
   1.初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的素材来源
   在学校中,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其所拥有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素养,是学校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资源。由于历史课程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对历史老师来说,需要大量的阅读。要想摆脱“知识”而进入“教育”,就需要我们的历史老师不但要有“知识”,还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理解来自于思想。只有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我们的教学设计,我们的课堂才能体现出一个大的“高度”,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与此同时,对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挖掘,在历史教学下也是一种深入的扩展。我们常常觉得,家国情怀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教育,然而,优雅的艺术常常来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以家国情怀为基础的材料,更容易让学生感动。
   在中学历史课上,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最主要的基础就是对其进行教育。所以,教师应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认真地学习,并在其中发掘出可以应用到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为学生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备课的时候,老师应该注意发掘出每一次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家国一体”的价值观念,并且还应该引进更多的历史资料,这既可以让课堂上的课程变得更加充实,也可以让孩子们对历史的研究产生更大的兴趣,还可以通过使用这些历史资料,更好地对孩子们的家国情怀进行培育[6]。
   2.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策略
   (1)梳理教材内容
   中国自古至今,都涌现出了不少令人动容的爱国之士,但是一说到近世,我们往往会觉得能表现家国情怀的例子并不多,事实上,我们可以选择三本《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思想文化历程》,这三本《政治文明历程》,每一本《政治文明历程》都包含了大量的知识,可以用来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而《选修课》中的知识也可以用来辅助必修课。一个好的历史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有着深厚的文化积累,才能驾驭的了任何一堂课,才能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的目标。
   一般人都觉得,近代历史是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如今,运用近代历史来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也开始出现了困难。首先,对初中生而言,这一点他们在中学的通史课程中就已经学过了,所以他们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太多的兴趣,但是,中学的历史课本上,却出现了很多动人的故事,突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所以,对中学而言,他们需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并且要与当前的情况相结合,密切注意最近的国际局势。
   (2)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
   因为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学生们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校外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他需要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他不能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要传递一种意识,他的阅读对象并不局限于课本和老师的教学用书,他还可以查阅某些人物传记,而阅读学术文章也是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方式,因为学术文章对于历史问题的研究一般都是较为深刻和具有专业性的,这有助于老师获得关于历史问题的最新的学术结果,了解历史的最新研究趋势,其中有些是在学术上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能够让老师从一个只会传授结果的教书匠,变成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在学习史料方面,最好是将第一线的资料作为主要内容,这样才会显得更加珍贵,而很多第二线的资料,都是别人在学习第一线的资料后产生的心得体会,我们也可以参考这些经验,但如果想要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就必须要学习第一线的资料。
   在教学中,经常会采用的引入,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主要针对的是一些他们所熟知的东西,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家国情怀教育的基础上,老师要在家国情怀教育的导入中,融入自己的特色。与其他课程导入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引入的过程中,老师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对历史背景的介绍与铺垫,这样会对以后的家国情怀教育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可以使用一些短的视频,或是以情景剧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们迅速地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当中。
   3.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国家情怀
   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也不能很好地调动起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时,其成效当然不能令人满意。伴随着新一轮课改的进行,我们的历史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些历史教师曾试图将多种的教学方法,比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这些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积极性,又让整个历史教学的过程呈现出一种更为丰富的色彩,学生的学习经验也相应地得到了加强,这就为他们的家国情怀的培养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先决条件。
   比如,在九年级下册《二次世界大战》一节课,在《二次世界大战》一节中,在《二次世界大战》一文中,“二次大战的发生和主战场”一节中,曾提及“1937年七七事件以后,二次大战的东线主战场就是中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有什么主要的战斗,有什么主要的战斗和英勇的事迹”。要想保证合作学习的结果,老师可以把这个问题当作是一项课前任务,让学生利用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方法,事先收集相关的材料,之后在课堂教学环节展开合作讨论,老师再对其进行恰当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孕育出家国情怀。
   4.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家国情怀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革新,采取更多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加的活动形式,而实践活动则是其中比较行之有效的一种形式。在课堂上,老师们可以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各种校内校外的实习,以此来提高同学们的“家”和“国”意识。
   以“故事会”为例,在课堂开始的三分钟内,请一到两位同学说一段简单的历史故事。老师也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学生们共同讨论这些小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学生的“演讲”和“辩论”等课外活动。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历史古迹等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对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有效的培养。
   比如,在教授了九年级下册“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这节课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演说,让他们与本节课的内容以及自己收集到的一些信息资料相结合,以“我身边的变化”为主题,展开一次演说,让他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国家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进而实现对他们家国情怀的培养。
   5.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家国情怀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下,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学的历史课堂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在历史教育中,老师们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得很好,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他们在历史学习中取得突破,还可以让他们的家庭和国家得到更好的发展。具体地说,教师可以利用播放历史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同时创造出一种让人震惊的情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某些情感,为其家国情怀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一节时,老师给孩子们放映了有关“开国大典”的录像,创设了一种震撼的气氛,使孩子们体会到了建国大典的庄重与热情,并以此来培育孩子们的家国之情。
   结语
   素质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而非向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所能取得的效果。但是,这也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去学习并去完成的一个时代课题,我们可以在知识上做出一些硬性规定,但是在感情上的培养是不可以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继续深化对国家的理解,关心国家的重大事件和国际形势,坚持以言传身教为原则,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持续的改善,我们认为,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地完成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地完成。
  
   参考文献
   [1]彭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教学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7,4(14):162-164.
   [2]胡利利.构建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新体系——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J].科教导刊(下旬),2017(05):119-120.
   [3]周刘波.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7(28):70-72.
   [4]杨文姿.历史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其教育原则[J].林区教学,2019(09):88-90.
   [5]李莉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与实践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9(06):160-163.
   [6]倪利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以“洋务运动”教学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21+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