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危机管理理论视角下新冠疫情防疫期间高校教学管理应对研究——以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危机管理理论视角下新冠疫情防疫期间高校教学管理应对研究——以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日期: 2024/2/3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亚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江苏徐州 221011)
  
   摘要: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反复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苏安院应急教学管理相关的工作举措较为符合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周期,也十分契合4R理论模型。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剖析高校这一主体,在应对常态化防疫过程中教学管理如何应对,不但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本文从应对主动性、应对体制机制预案、应对主体间行动沟通与合作、应对资源的配置等方面,提出改善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教学管理的策略建议。
   The outbreak and repetition of the COVID-19 have brought unprecedented crisis and challenge to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work measures related to the college’s emergency teaching management are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stage cycle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and also very consistent with the 4R theoretical model.The work measures related to the emergency teaching management of the college are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phase cycle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and also very consistent with the 4R theoretical model. Analyzing the subjec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management, how to deal with teaching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normal epidemic prevention is not only of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eaching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sponse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from the aspects of response initiative, response system and mechanism plan, 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response subjects, and allocation of response resources.
   关键词:危机管理理论 新冠疫情 高校教学管理 应对
   key word: Crisis Management Theory COVID-19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answer
   高校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场地,具有人员多、分布密集、群体结构单一、生源地分布广等特点,新冠疫情给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及校园安全带来挑战。笔者在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教务处工作,经历了疫情爆发至今的教学管理工作。将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校在防疫下的教学管理工作展开深入研究,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剖析高校这一主体,在应对常态化防疫过程中教学管理如何应对,不但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危机管理理论是公共管理学的重要科学理论,它是为了对应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尽量将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20世纪90年代非典的爆发使得危机管理理论在中国愈发受到的重视。危机管理中4R理论模型被普遍接受,该理论指出危机管理主要包括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个阶段,缩减阶段主要是确认危机的来源并进行评估,预备阶段里主要是建立预警系统和组织培训,提高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反应阶段主要是制定危机管理计划,使主体具备必要应对危机的资源和能力,恢复阶段是指控制危机后将人、财、物恢复到常态。
   一、苏安院在新冠疫情防疫期间教学管理应对
   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反复给江苏安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安院”)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线上教学、开学复课准备、复课后课堂和实训教学安排、课程考核等每一项工作都直接与疫情应对紧密相关。教学管理成为苏安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挥棒。构建以教学为中心,统一指挥、迅速反应、有序协调、高效运转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保证疫情背景下教学工作开展,以及学生返校复课后的疫情防控和教学质量保证,成为苏安院应对疫情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后看,苏安院应急教学管理相关的工作举措较为符合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周期,也十分契合4R理论模型。
   1.缩减与预备阶段:做好应对新冠疫情教学准备
   疫情爆发的初期正值寒假,学生分布较为分散,随着疫情的发展,高校正常的开学受阻,教学开展面临极大危机,苏安院应对工作进入减缓与预备阶段,在这一阶段,苏安院对新冠疫情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教学管理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纷纷做出相应的应对预案,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及工作小组,制定教学应对预案,开展线上教学准备:
   (1)成立疫情应对领导小组
   苏安院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教务处统筹推进全校疫情应急管理工作。各学院教研室成立各个课程教学工作小组,负责疫情期间教学工作的展开与推进。课程组单独建立课程组联络群,共同讨论线上课程的授课形式、授课内容、教学效果、电子教材的解决问题、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的编写、线上课程平台的选取问题等。
   (2)制定应对疫情的教学方案
   线上教学开课前,各二级学院针对具体课程是否具备开课要求进行分析统计,确保所有课程能保质保量按时开课,并对可以开设及不能开设的课程及时并报备教务处。教学督导对开课单位提供的教学大纲、讲稿、PPT、等教学资料判断课程是否具备开课要求。大部分教师在线教学积极性高,责任心强,教学准备认真。教师提前制定在线教学+微课+直播答疑等多种模式组合的授课方案,上传相应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要求。组织制定课程教学工作方案,积极主动和相关学院的辅导员对接,共同推进在线教学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期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3)组织线上教学技能培训
   线上教学授课方案确定后,苏安院共组织 349 名教师开展了三次线上教学培训,采取专家直播授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等方式,针对职教云、腾讯课堂等教学平台使用方法及技巧做了细致的讲解,为全体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培训,对老教师采取一帮一协助,同时还制定了详细的开课指南,为线上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2. 反应阶段:线上教学实施
   学校教学被迫从线下课堂教学转向大规模的线上教学,这对社会、网络平台、学校、乃至家长都是全新的挑战。 线上教学的质量受教师、学生、学习平台、网络等因素影响,如:教师的线上教学经验、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课堂如何互动、学生学习状态监控等,同时,教学平台的功能不一、网路卡顿等,都对在线教育的教学质量产生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科学制定和调整教学管理策略,苏安院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将参与线上教学的教师、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保证调查结论的公正及客观,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对调查对象的观点及建议给予充分保障,确保对线上教学开展的基础条件、意愿目的、教学平台、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予以直观、真实的反映。
   (1)具备开展线上教学的基本条件
   经调研,疫情期间苏安院的网络基础条件、教学设备配备、教学经验、教学意愿等方面满足开展线上教学的基本条件,能够基本保障线上教学的正常开展。苏安院网络基础较好为学生免费开通教学用网络流量,63.2%的宿舍有一台电脑,智能手机全部普及,从调查数据看,电脑更适用于教学的开展。教师的教学电脑有学校配发,但调查发现72.3%的教师没有线上教学的经验,线上教学的技巧及教学设计的经验缺乏,与之形成对比是 73.6%的学生疫情之前有过线上学习的经验。对比传统教学,在线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由于空间距离而减弱,同时缺少课堂纪律的约束以及群体性学习氛围减弱,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教师的主动意愿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特别大。
   (2)线上教学效果及优缺点情况分析
   线上教学开课后,教务处根据课表安排抽查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情况,通过各课程的开课网址及教学平台后台数据进行教学监控。疫情期间,苏安院创新了教学质量监控方法,实行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四级督导制度。教务处负责工作安排、组织、数据统计分析,对全校师生的教学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各二级学院负责具体教学督导工作的实施,重点对本学院开设课程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督。教师通过教学平台跟进学生学习情况,将线上签到、互动、答疑、作业完成及考试完成情况等线上学习情况作为课程考核指标。学生通过问卷填写反馈、评教等形式将教学意见与建议反馈至教学管理部门。
   经调查,学生到课率较好,平均在97%以上,但到课率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存在着下滑的趋势。有 74.36%的学生反映线上学习平台畅情况不是特别满意,学生人数多的课程卡顿现象明显,影响在线教学效果。就线上教学的各平台的使用体验和效果调查反馈看,各线上学习平台网络质量一般,由于专业课程及学习经验、教学经验不同,在线上教学过程中 46.51%学生反映线上学习更难受线上教学经验、网络条件、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等因素限制,65.45%教师反映开展线上教学的难度大于传统教学线上教学实践中反映出互动性较差(仅有 13%的学生经常参与互动)、学习氛围不浓厚、作业批改等考查不方便、部分课程知识专业深度不够等缺点。线上教学是应对疫情的应急之举,但也促进了线上教学的经验积累,据调查,学生认为线上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相对自由和掌握自己学习情况,同时部分课程通过线上学习的形式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受调查的 43.54%学生和 42.25%的教师通过疫情线上教学实践了解到线上教学的优势,认为返校复课后部分课程可以采用线上教学。
   3.恢复阶段:全面复课,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五月进入疫情稳定期高校陆续复课,伴随着开学季的到来,苏安院针对学生返校出台了严格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也有部分省份学生未正常复学。一方面,教务处加强了校园教学防疫相关规定,在教室等教学场地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测量并记录体温,对有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及时隔离观察,教学过程中尽量保持1 米社交距离,尽可能防止不同班级学生相互接触。由于公共课程大多是合班教学,合班课大教室容量无法满足疫情防控要求,故继续开展线上教学。苏安院的部分学生在五月复课时期仍然处于高风险的地区,无法返校复学,这部分地区学生仍然保持线上教学。另一方面,由于线上教学期间无法展开的专业一体化课程及实训课,复课后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尽快开展实训成为当务之急。
   (1)为了在复课的同时有效应对疫情防控挑战,苏安院采取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思政课程、公共选修课、心理健康课、就业指导课等公共课继续线上教学;.截至5月18日,还剩余8学时以内的可继续线上教学;有教学任务且疫情原因无法进校园的老师,继续线上教学。
   (2)线下课程拆班教学。为保证教室上课学生间隔一米距离就坐学习,需要对60 人以上的教学班进行拆大班分小班教学,学时要求不变。
   (3)疫情期间考试组织与毕业答辩等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也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苏安院的开学补考、期末考试、技能等级考试等在 2020 学年春学期均为线上开展,2020 年7月后逐步恢复国家等级考试、期末考试线下组织;毕业论文的指导全部线上进行,考虑到毕业生大多在外地实习,且部分毕业生答辩期间仍处于高风险地区,学校采取了线上与线下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教学管理应对的策略研究
   教育的治理需要政府、学校、其他社会机构等树立共同的组织目标,明确不同教育治理主体的权责,充分发挥制度、法制、法规的作用,创新运行机制,转变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实现治理效果的提升。基于治理理论及危机管理理论视角,下面从应对主动性、应对体制机制预案、应对主体间行动沟通与合作、应对资源的配置等方面,提出改善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教学管理的策略建议。
   1.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性
   根据危机管理的 4R 理论模型,在危机管理的缩减阶段与预备阶段主要的工作是建立预警系统和组织培训,提高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新冠疫情带来了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秩序等一系列教学工作的变化,高校师生及家长需增强危机意识,积极主动地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工作。一方面,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需承认并接纳疫情带来的教学模式的变革,转变自我角色认识,从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授与管理变为自下而上的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陪伴者。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及家长也需建立起危机应对意识,主动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提高学习能力,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疫情充分证明了通过线上开展教学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暴露出线上教学的弊端,作为学生及家长,应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理解学习对自己的意义,增强学习的源动力,在面对网络诱惑下能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2.完善教学预案、教学体制和教学机制建设
   良好的预防意识和预警能力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的教学管理应坚持预防与应对并重,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体制与机制建设,将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化、常态化,确保在危机发生后有制可依。高校在编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时,既要做到符合国家和教育部的防疫政策和教学规范,也要考虑到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既要考虑教师面对新教学模式的适应性,也要考虑到学生学习心理;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普遍性,也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既要做到管理机制的长效性,又要增强机制的机动性。从危机管理的4R 模型理论视角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需完善教学管理应对组织机构,机构成员应包含学校党委书记、教学校长、学生处、教务处、校医院、后勤处、教师和学生志愿者等,明确组织成员的职责,加强组织内部及与外部的沟通与协作,组织成员定期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的培训;其次,深化教学改革,丰富课堂教学及教研活动的开展形式,将线上与线下教学在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有机的合理的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公平共享与深度开发;再次,完善教学监控和督导,尤其是线上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定期收集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教学效果等相关数据并进行量化分析,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增加过程性评价的考核分比,降低考试等结果性评价的考核分比,积极推进教学工作量考核办法改革,完善线上教学工作量评定等内容;最后,应树立预防为主、及时灵敏的预警机制,开展危机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教育,重视公共卫生事件下师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
   3.加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教学资源投入
   加大高校教学资源投入,不仅能满足疫情等特殊情境下教学的需求,缓解和消除疫情中教室等资源缺口,也有助于提升教学运行效率,为教学及教学管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一方面,高校应加大教学硬件资源投入,落实解决疫情中反映出的教学设施支撑条件不足、教学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等问题,同时推动高校电脑、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硬件配置的进一步升级。另一方面,高校需加大教学软件环境建设投入,开发统一的线上教学管理平台,将各类线上的教学平台的教学管理统一至一个平台,方便课程准备、资料上传、教学过程的监督、教学效果的统计与分析等教学管理环节,规避教学平台切换繁琐的问题。同时,高校需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品质优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强武器,也是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
   4.强化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政府扮演着主导的角色,政府在舆论引导、应急主导、资源协调、创新促进等方面有着其他主体不可比拟的优势,高校可以为社会提供应急与医疗学科支持、产品研发支持、应急与医疗卫生人才支持、文化支持等多种支持,在应对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高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实现与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完善协同合作治理机制。
   探索并推动高校与地方政府间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公共部门人员指导并参与高校的管理工作,也鼓励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向政府部门流动,使高校能够获取更加丰富、准确的政策信息,深度参与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过程。增强高校参与政策制定与政策评价影响力。政府应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加强民主决策与社会参与,增加经济、信息、法律等手段的使用,聚集优势力量,提供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政府应在制度、资源、资金等方面给予高校保障和帮扶,促进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的科技化、网络化;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并利用教育系统资源,协调其他部门,发挥高校在科技研发、经济发展、应急教育、公益宣传等应急管理的作用。
   从治理理论的视角分析,高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实现还需要与企业等社会组织构建合作应对渠道,建立共同的危机防控目标,实现企业与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高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平台及课程资源建设。从疫情期间教学情况反馈看,不同的课程类别采用哪种线上教学形式对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学校应当借助企业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服务优势,帮助学校构建统一的教学管理平台,丰富课程资源内容的同时注重教学计划的个性化设计,打造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教学资源。其次,加强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验实训、实习及就业等方面的合作,解决高校教学管理资源相对有限的困境,同时也可以培养出更适应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
   新冠疫情的爆发,深刻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类型复杂多样,且带来的危害难以预测,高校建立灵敏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还任重道远,本文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芮鸿岩.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及应急预案演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90.
   [2]高平平.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案例评析[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3.
   [3]刘一弘,高小平.新中国70周年应急管理制度创新[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9(4):4-13.
   [4]陈振明.中国应急管理的兴起——理论与实践的进展[J].东南学术,2010(1):41-47.
  
   作者简介:陈亚,男,1979.1,江苏徐州,大学本科,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