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三特”学生小玲成长案例
【背景材料】2015年5月11日下午,我收到学校综高部主任发布的学校对口单招的成绩,我班排名第一的是小玲。当天晚上,我就收到了小玲的短信“老师,感谢你三年来对我的关爱与鼓励。高二那年,我本打算退学,是你一次又一次的家访让我重回校园。谢谢你,老师!要是没有你,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就没有机会上大学。”质朴的语言让我又一次流下了眼泪。一幕幕往事在我眼前浮现------
【案例描述】事情开始于三年前,新生入学不久的一次班会课上,我说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申报学校的爱心基金资助。第二天上午,小玲拿着一本低保证来到我办公室,低头和我说她想申报爱心资助。我查看了低保证后说:“可以。”考虑到当时办公室老师较多,我收下低保证后就让她先回教室。利用午休时间我带她到了操场,微笑着对她说“能跟我说说你家里的情况吗?”通过她眼含泪水的介绍,我了解到:她的父亲原本是建筑工地的工人,母亲在家乡的服装厂打工。父母勤劳工作,家里盖起了楼房,也有点积蓄,但所有的幸福都终止在她初三毕业的那年夏天,犹如晴天霹雳,她的父亲被查出患了脑癌,接下来的手术花费了家里所有的的积蓄,为了在家照顾丈夫,她的妈妈辞去了服装厂的工作,靠编织渔网补贴家用。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就这样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她高一刚进我班时不爱说话,和同学也不太合群,但学习比较认真,数学成绩比较优秀,我让她担任数学课代表,也经常有意识的叫她和班里比较活跃的学生一起到办公室帮我做一些小事。渐渐地她能和同学有说有笑了,课间也常常帮同学解答数学问题,遇见我时,也能微笑着跟我说一声:“老师好!”
过了几天我把她家里的情况向学校领导汇报后,学校决定对她进行资助。我也利用那周周末的时间去她家进行了第一次家访。和她妈妈聊起了她从入学到现在的变化与进步。她的妈妈也夸她比较懂事,回家后常常帮她做些家务。
自从家访回来后,我给予了她更多的关心。她的专业课不是很理想,我和任课老师交流,在课堂上多给她鼓励和表扬,她的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高二第二个学期的两次月考成绩都进入了班级前十名。
但没想到第三次月考前她突然跟我说:“老师,我要退学,爸爸的病又加重了。”我的心一酸,紧紧地抓住了她的手。当天下午放学后,我跟部里的领导一起来到了她家进行了第二次家访。她的妈妈告诉我们,小玲的父亲又作了一次手术,可是病情没有好转。回校后我们把小玲的相关情况向校领导作了详尽的汇报,学校决定不但免除她的所有费用,还对小玲的生活费用进行补助。第二天,小玲来校正常参加第三次月考。
高三第二学期开学后不久,我接到了她的电话:“老师,我爸爸走了…”第二天上午,我和几名班干部去她家跟她父亲做最后的道别。临走时,小玲边哭边喊:“老师,我再也没有爸爸了。”我把她紧紧抱住,任她在我怀里哭述她所有的悲痛。
三天后她回校上课,高三的紧张学习让她暂时埋藏了心中的悲痛,我也一直默默地关注她,给她更多的关爱。最后她以842分的好成绩被江苏理工大学录取。
【案例反思】特殊家庭、特别性格和特异体质的“三特”学生由于家庭、社会、遗传等原因往往缺乏自信,甚至有严重的自卑,心灵极其敏感,他们成了常人眼中的“问题”学生,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他们的教育也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家长。他们需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他们特别关注,特别照顾,需要我们更多的关爱。小玲是属于特殊家庭的孩子,父亲生病,家庭经济困难,难免不自信,甚至自卑(刚入学时她不爱说话,和同学不合群)。我任命她为数学课代表,是想让她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常常喊她和几个活泼的学生一起来我办公室做事,是想让她在她们的带动下更开朗,增进她与同学的感情,也想让她更亲近我。第一次家访后,我为她申请了学校的爱心基金,帮助她减轻了经济上的负担。我和任课老师交流,一起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她更多的帮助与关爱。高二下学期,父亲病重,为了给父亲治病,她想退学。我和部里领导说明情况后又一次家访,并且向学校领导汇报,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不仅每月资助她生活费,免收学费,还帮助她成功联系了一位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第二天,她来校上学,说明她感受到大家对她的帮助与关爱。高三下学期,她父亲去世,我去她家和她父亲做最后的道别,让她在我怀里哭泣释放她的悲痛,不压抑在心里。三年来,正是老师、同学和学校对小玲的关爱,她才能坚持读完高三,考上理想的大学。我想,对“三特”学生的教育,就是要把关爱落到实处,联合学生,任课老师,学校和其他社会资源,一起帮助和转化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