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三全育人”视野下中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三全育人”视野下中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日期: 2023/8/17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军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南京 211306)
  
   摘要:“三全育人”更加注重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是高效开展思政工作、思政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有效实现“三全育人”,需要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思想内涵存在差异性,但是两者协同育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三全育人”概念,分析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积极探索两者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旨在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三全育人”;中职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策略
  
   中职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但是,两者协同育人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有效实现立德树人、价值知识的有机统一。因此,中职院校基于“三全育人”研究两者协同育人策略,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1“三全育人”阐述
   在三全育人理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立德树人的特点以及要求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与深化,实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系统化开展。在教育实践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为实现对三全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不仅要保证各育人主体可以全方位参与到教育工作当中,还应当保证该理念可以渗透到各个环节当中,从而有效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具体来说,三全育人即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主要针对育人主体,着重强调了育人实施者的范围,是三全育人的首要内涵,可以说三全育人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实现全员育人。在开展育人活动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都肩负着相应的责任,需要扮演好相应的教育者角色,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参与到育人过程当中,发挥各自育人优势,实现育人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全过程育人则主要是针对育人工作的时间范围,即针对学生的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做好育人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充足保障。在应用全过程育人理念开展工作时,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深入探究,充分考虑学生各个阶段的发展与变化,从而选择出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质量[1]。另外,在该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还应当保证各阶段教育内容衔接的顺畅性,突出各个阶段的教育重点,使得教育工作可以得到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地开展。全方位育人则主要是针对育人工作的空间范围,通过实现育人工作的全方位覆盖,确保该项工作可以取得良好成效。在开展全方位育人工作时,相关人员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断对育人空间进行拓展,充分利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育人空间,相互联动,进而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育人环境,消除育人工作存在的消极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其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2中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2.1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必然选择
   中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合理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而意识形态工作是中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环节,受到新新形势的较大影响。全球经济化发展背景下,逐渐形成共荣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但是部分西方敌对势力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借助多种契机制造分歧,试图分化和西化,实现意识形态的渗透。而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多元化思想文化,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带来较大冲击[2]。另外,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信息传播媒介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为人们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职教师和课堂教育的权威性,造成大学生受到多种社会思想的影响。因此,学校要掌握育人的主动权和领导权,传播网络正能量,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立德树人重大战略的主要抓手。
   2.2培养社会主体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需求
   思政工作是学校所有工作基础和生命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对课程思政工作的领导。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力和育人,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正确理解国家和世界发展变化,坚定“四个自信”,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体建设者和接班人。
   2.3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现实要求
   思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政教育具有独特的特点,属于一项复杂性、综合性工程,不仅是思政教育、课程和课堂的工作和任务,还需要教育教学不同环节的互相联动,协同发力。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够有效创新育人理念和思路,有机融合显性和隐性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3.1两者均注重人才全面发展
   思政课程属于思政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课程载体,由教育从业者承担,主要目的在于完成立德树人任务,注重人才全面发展,是培养学生高素养、高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工作开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不同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等多项思政元素,对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3]。
   课程思政更多强调育人育才、传道受业解惑的深度融合,需要教师在开展各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坚守意识形态整地,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人才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2两者人才培养目的相同
   思政理论课程是大学生学习思政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实践学习活动的主阵地,而教师更多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者与合格接班人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荣誉感。“三全育人”背景下,中职院校仅仅依靠思政课育人,难以满足育人工作的高要求,从而需要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学科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
   4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
   4.1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⑴搭建网络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互相沟通分享。中职院校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担任课程思政教学的特聘教师,以多种风格像教师传授新型教学理念和方式,向学生传递课程思政理念。同时,中职院校可以以学科属性进行合理划分标准,让相关任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分享自己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经历的教训,有利于教师在互相分享和探讨中碰撞思想火花,将学术资源有效转变为教育教学资源[4]。中职院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引进先进设备和新技术,创建网络交流平台,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素养,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发力。
   ⑵多措并举,提高教学质效。中职院校要适当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在招聘教师人才的过程中,综合考察政治理论和德育素养等多个方面内容,引进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教师,壮大学校师资力量,为教师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针对新上岗的教师定期开展思政理论培训活动,及时更新教师知识和技能储备,更加符合新时期教育要求。另外,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多媒体新技术、新设备和传统课堂教学,以翻转课堂、慕课教学、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教师要注重课堂管理工作,有效维持课堂秩序,同时学校要组织学生评教、开展督导评课、教师互相听课等活动,针对师生进行高效管理,从而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有序开展,获得理想的育人效果。
   ⑶教师自身加强学习,提高思政素养。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新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思政素养,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注重真理性知识的讲解,还需要主动承担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政治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等重要责任,同时要发挥自身的榜样和表率作用,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担负时代赋予的责任。另外,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坚持与时俱进,自觉学习,积极探索和研究思政教育特点、内容和方式方法,熟练掌握思政教育标准要求,提高思政素养,同时增强自身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综合能力,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2制定科学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
   ⑴制定管理机制。中职院校党委要强化领导作用,做好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合理规划课程思政建设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同时发挥思政理论教育从业者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政理论教学部和其他系部共建,为课程思政提供有效指导。另外,中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系部的补充作用,在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等多个方面做好基础保障工作。
   ⑵制定监督评估机制。中职院校需要加大监督力度,创建合理完善的领导、教学督导、同行和学生的听课评课体系,结合多个层级的听课反馈信息,优化教育教学。同时,将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和教师评先评优、晋级晋升、绩效考核等多个方面相挂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高度协同。另外,合理开展评估工作,制定协同育人效果评价标准,注重评估标准的多元化和全面化,综合考虑科学文化水平、思政素质水平等衡量指标[5]。
   ⑶制定保障机制。中职院校全体教职工需要达成共识,保持协同育人在政治和文化认同、育人方向上保持同向同行。相关职能部门和系部针对协同育人给予高度重视,明确职责,协调配合。另外,中职院校不仅要做好协同育人的思想保障,还要做好人员保障工作,按照相关要求合理分配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中职院校要积极创建合作交流平台,全面提高协同育人能力,促进课程思政稳健长效发展。
   4.3全面整合协同育人内容和资源
   ⑴明确协同育人内容定位。中职院校要正确认识到各个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目标的内在联系,对思政教育的支撑作用,需要专业课程教师结合学科属性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积极打造独特的品牌课程。同时,教师有机结合育人内容和学生特点、所学专业,采用多种学科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开发和设计专业课程内容时,遵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优势,准确把握协同育人内容定位。
   ⑵保证教学内容符合学生需求。教师要优化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融入时事热点,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教师要重视课堂延伸,更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提供正确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结束语: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三全育人”视野下两者协同育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需要中职院校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科学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整合协同育人内容和资源,提高协同育人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海娟, 王磊, 尹秉权,等.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教师, 2023(2):3-3.
   [2]乔昊.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以交通类专业为例[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4):3-3.
   [3]康哲李富全迟春芳. 推进中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联动的实践探究[J]. 人文之友, 2021, 000(022):191-192.
   [4]王志新. 从"三全育人"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J]. 科教导刊, 2022(6):3-3.
   [5]白乾景, 任燕红. 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推进策略[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 26(3):4-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