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墙面的抹灰与镶贴》教学改革

《墙面的抹灰与镶贴》教学改革

日期: 2022/5/24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毛晨珏 谢美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无锡 214206)
  
   摘要: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趋势分析,建筑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建筑企业普遍需求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同时具备方案初步设计和施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紧缺。
   本次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墙面的抹灰和镶贴施工工艺,能够对饰面装饰工程作出质量评定。
   关键词:产教融合;课程融合;教学改革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整体设计
   结合我校产教融合园“浦上装饰工作室”的在建工程——建筑装饰技能训练室的改建,开展实践活动,我们作了如下教学设计:学生首先在实训模拟工位上掌握抹灰和镶贴施工流程和工艺,再通过在建工程实践提升技能水平。教学内容整合《建筑工程测量》,引入1+X证书之BIM技术。教学流程从现场踏勘测绘,到Revit三维建模,围绕“建党100周年”时政主题对墙面进行镶贴拼花设计并评选最优方案,使学生具备初步设计的能力;再到抹灰镶贴施工的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为将来无缝对接工程施工打下基础。最终让学生成为优质工程的建设者,安全项目的管理者,美好生活的设计者,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展现工匠精神。
  

《墙面的抹灰与镶贴》教学改革

   图1 教学整体构思
   (二)基于分类施教的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中专19建筑施工班,通过超星平台数据统计和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出他们的学习特点,知识基础,技能基础如下:
   1.学习特点:身为 00 后的他们,已经不喜欢一本书,一支笔,一黑板的传统课堂。他们喜欢新事物,喜欢新媒体,喜欢指尖上的学习方式。学生动手操作兴趣浓厚,但平时缺乏实操机会。
   2.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房屋的基本构造,大部分同学能够看懂简单建筑施工图纸,但大多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3.技能基础:掌握一定的建筑工程测量技能和简单的BIM建模技术,但大部分同学施工现场实操经验为零。
   4.学习诉求: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能够胜任施工、管理等岗位,在装饰装修公司中参与方案设计,进行家装施工。
   (三)基于终身发展的教学策略
   1.教学理念:
   运用STEAM理念,融合建筑工程测量,BIM软件运用,让学生完整参与一个小型项目的装饰施工,熟悉现场施工的基本步骤及流程。围绕“一核三面”展开对知识的探索,结合“四点”——知识的重点、难点、热点(真实工程案例)、熟悉点(由实训模拟工位施工到真实在建工程施工,未知点转变为熟悉点)有效整合资源,帮助学生重组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促使知识的有效内化。既体现出课程综合化、实践化,又反映了课程回归生活、回归社会的本质诉求。
   2、教学资源:
   课前,利用超星平台,提前布置好学生学习任务与小组活动,通过720云VR全景网让学生感受施工现场,解决学生难以上工地的现状;课中,通过平台实时直播,让企业专家参与指导点评;课后,通过直播平台的缓存功能,供有需要的群体反复观看学习,并开放本课权限,供社会人员参与学习讨论,充分贯彻“共享学习”的理念。结合二建万题库APP,通过历年二级建造师考试真题,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施工技术理论知识,为将来取得工作从业资格证打下基础,实现“课证融通”。
  
   二、教学实施
   本教学的设计思路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整合成一体化的教学项目,利用学习平台开展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了基于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的 “PDCA”理论的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1.PDCA——计划(Plan)阶段
   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平台上发布微课视频和学习任务单,让学生了解本次上课的主要内容,预习本轮施工中的工艺,流程,质量把控要点。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有效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利用720云VR全景网让学生感受施工现场。
   2.PDCA——执行阶段(Do)
   以镶贴工程为例,课中,教师将具有较大难度的完整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再将每个任务分解步骤,教师详细讲解操作要点,并进行规范演示,学生按组参与施工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质量检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施工过程中会出现的质量通病,常见的操作误区,强调施工规范。从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巩固理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升,施工环节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强度,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3.PDCA——检查阶段(Check)
   课中,学生在施工过程中时刻自我检查,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组间成员进行质量检验,对照教师发放的施工质量考核表进行打分,互评最优施工团队;产教融合园与浦上装饰工作室的行业专家点评操作是否规范,并依据所在企业的标准进行施工质量评判。企业标准略高于国家标准,强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PDCA——反馈阶段(Action)
   依托教学平台,收集学习数据,进行全方位评价。评选出最受欢迎设计方案的“设计之星”,施工最积极,态度最认真的“劳动之星”,施工质量最优秀的“金牌施工团队”等,将过程性评价落到了实处。教师和学生双方根据上一阶段对方案执行过程中的总结和自身经验,以及影响教学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以便更好地进入下一个的“PDCA”循环。
  
   三、教学成效
   1.以真实工程为例,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劳动意识
   学生见证由毛坯房到装饰焕然一新训练馆的过程,体验到成果的快感,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愿意积极参与各类施工项目。将劳动锻炼融入施工实践中,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让学生体验到“实践出真知,劳动者最美”,培养崇尚劳动的思想意识。
   2.从模式转变着力,提升技能水平,确立职业梦想
   从传统课堂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实施项目,归纳总结施工要点的模式。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让学生认知理论,加强实践。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生也在此过程中提升了自信心,增强了职业认同感。
  
   四、创新与特色
   1.引入“工作室学徒制”模式,实现产教融合
   依托“浦上装饰工作室”,开展学徒制教学模式,利用工作室在建工程,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实现了产教融合。学生参与了很多项目的装饰施工,例如:学生全程参与誉珑湖滨小区的客户住宅装修,由测绘原始建筑图到参与讨论设计方案,再到现场装饰施工,最终完成住宅装修,得到业主认可。又例如:学生参与我市朱家闸土建工程,行政审批中心零星改造工程,妇幼保健院食堂外墙翻新及零星改造工程,玲珑溪8#楼施工项目等。解决传统课堂专业与行业脱节的问题,让学生可以直接上手实际工程项目,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2.体现“岗课赛证”育人思想,培养复合型人才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将培养高素质综合建筑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施工任务为载体,分析研究完成实际施工任务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制定相关学习情境的具体教学内容。融入施工员,二级建造师考证知识,实现证书指导课程,课程与证书无缝对接。
   为技能竞赛进行选手选拔,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选拔、展示、示范、激励、示范等功能,将教学内容与技能竞赛紧密结合,把比赛内容纳入常规教学,有效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多学科融合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
  
   五、反思与发展
   1.学生乐于上工地,施工过程中好动兴奋,教师即便再三强调安全问题,但学生的安全意识仍然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可以考虑结合VR技术,并创设工程建设中的安全体验区,感受安全事故引发的危害,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安全无小事”。
   2.“工作室学徒制”模式已初见成效,需要继续探索,进行多学科的融合,以适应当代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行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谭柳青.产教融合在高职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4):87-89.
   [2]贺星岳.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研究与实践——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1):61-64.
   [3]陈运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27-32.
   [4]朱厚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57-61.
   [5]项缨,李颜娟.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双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8(11):51-55.
  
   作者简介:毛晨珏,1988年12月,女,江苏宜兴,讲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技术。谢美,1981年4,女,江苏宜兴,本科,高级讲师,建筑工程技术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