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市场需求 聚力产教融合 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学院围绕“制造强省、数字江苏”发展战略和我市“致力民生、聚力转型”两大主题,发挥技工教育办学优势,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努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主要工作
一是聚焦市场打造优势专业。围绕省、市主导产业链、创新链,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现代服务、医疗康养三大专业群。主要开设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幼儿教育、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烹饪等优质专业,围绕泰州支柱产业,新开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新型医疗器械制造、康养护理等专业,专业设置与泰州主导产业匹配度达75%以上,常设专业稳定在25个左右,其中技师专业6个。创成省级重点专业7个、示范专业4个,新型医疗器械制造为省级特色专业群。2022年我院全日制毕业生811人,其中预计升学100人左右,就业710人,留泰就业618人,留泰就业率87%。毕业生中市外生源65人,其中留泰就业31人,离泰(返乡)就业20人,升学14人。近年来,学院本地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外地生源来校就读吸引力不断提升,2021年,招收市外生源近300人。
二是聚力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学院与企业联合建设与市场匹配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近80家,建成江苏罡阳股份等具备企业培训、学生工学交替实训、技能等级认定等一体实训基地15个。与扬子江药业、太平洋精锻、长城汽车、江苏隆基乐叶、江苏光芒、中国电信等规模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冠名班19个,企校共同编制培养方案、组织师资培训、开发特色校本教材。通过引企驻校校企联动,先后建成1001科技3D打印智能制造、南京蓝天教育航空服务等4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南瑞泰事达向学院捐赠价值50万元的生产型高压电柜用于实训教学。
三是聚智融通发挥技教优势。在市委市政府关心下,省市人社和教育等部门指导下,学院主动对标找差,致力于内涵建设,全面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近来年,积极吸纳人社、教育部门资源优势,获取优势叠加效应,积极上争省级项目资金650万元,重点打造产业发展急需专业(群)、公共实训平台等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创成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2个,校企联合实训中心1个,省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市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校企共建古建筑修复、扬派盆景、民族器乐3个历史经典特色班。参与江苏天华索具公司智能车间、江苏信诚电器总厂机器人氩弧焊改造项目等,牵头开发江苏兴达股份有限公司《钢丝绳制造工企业评价规范》,承接西藏曲水县、拉萨市对口帮扶任务,完成曲水县水电工培训和拉萨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师资培训,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四是聚势赋能提升融合实效。作为泰州市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改革成员单位,学院主动服务全市骨干企业,承担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人社局,三区等政府部门或单位牵头组织的技能提升工作,如泰州市千名蓝领精英培育工程、五一创新能手淬火行动等重点项目,近3年来,完成各类技能培训、竞赛和认定4万人次。2016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试点,获《人民日报》点评,目前与15家规模企业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涉及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技术等12个专业,在培人数1929名,位居泰州市第一,规范化程度得到主管局和企业的一致好评。2021年牵头成立泰州市职业培训联盟,深耕校企合作,推动融通发展和资源共享,师资互融互通平台基本建成,教师企业锻炼实现常态化。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学院将紧紧围绕大健康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坚持需求导向,努力让产教融合跑出“加速度”,助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结合学院当前内外发展环境,围绕泰州支柱产业,走访市内外相关企业行业,重点打造打造数字制造、现代服务、医疗康养等四大专业群,今年力争再创成 省级特色专业群,打造与区域产业集群紧密匹配的优质专业6个以上,集中有限资金高标准建设实训基地,尽快做到特色专业市内外有地位,叫得响。全面推进工学一体教学改革,实施名师建设工程,引智入校培养8名以上专业带头人,16名以上骨干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竞赛成绩不断突破,力争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和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获奖,不断增强学院自身的“吸引力”。
二是成立专门机构,推进工作体系化。为提高产教融合工作水平,进一步发挥校方应有的主动性和专业性,整合工作职能,以条线推进工作的思路,抽调校内精干人员,吸收部分重点骨干企业,行业技术高管或行业专家组建产教融合办公室,负责学院产教融合项目洽谈,推进、跟踪、考核和绩效评价等全面工作。围绕产教融合项目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等,明确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形成校企一体、企业全程参与的产教融合工作机制。
三是成立产业学院,推进工学一体化。全面扩大冠名班、订单班培养,主干专业对接高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养、游”大健康产业,依托长城汽车、扬子江药业、太平洋精锻等龙头骨干企业,整合产业链关联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在设备、师资、场地等方面加大投入,新建汽车产业学院、大健康产业学院,突出加强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师培养工作,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教学内容,根据工作过程设计教育过程,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形成一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办学机制,为“技能江苏”提供泰州经验。
四是打造培训品牌,深化产教融合度。抓好培训师资、教材、过程、质量四要素,实施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培训方式,推行项目化、精品化管理,全面提升培训层次和培训规模,打造数字制造、机械电子、家政服务三大培训品牌。强化第三方技能人才评价机构管理,确保高质态运行。设立技师流动站、企业工作站,加速推进校企联合实训中心、大师工作室企业工作环境布局建设,满足产学研培工作需要,承担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服务,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江苏大工匠到站授课,培育“凤城工匠”,全力服务“技能泰州”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企业动力不足。目前校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企业以招聘用工为主,研究产教融合对企业发展帮助的不多。再者,企业的根本在于追求利益做大化,综合产教融合“成本”,因产生“利益”的周期较长而动力不足。建议政府为产教融合搭台子,为校企“双向赋能”,由主抓工业的市领导牵头成立产教融合办公室,构建政府、企业、院校三方责任、权利和利益的产教融合运行体系,逐步优化政府调控监管机制,制定企业减税、用工、用地、流通等激励政策并落地生根,明确产教融合发展路径、多元办学或混合所有制办学指导意见,赋予企业管理权和经营权,让“参与力量”变成“重要主体”。
二是机制尚未健全。我市产教融合以鼓励、倡导为主,政府扶持、风险共担、责任共享的大环境还没有形成,同时产教融合共建项目、师资培养等方面投入较大,对学院来讲资金压力是巨大的,在企业投入、生产安全等责权主体,资金使用和风险规避等方面没有指导意见,导致产教融合难以进入深水区。近来来,学院围绕校企合作模式,在职工技能提升上持续发力,年均培训1.3万人次左右,但培训支出全部纳入绩效总量管理,导致培训多教职工绩效不增反少,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省人社厅民政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可按培训净收入的50%增核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增核的绩效工资总量不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核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扬州、常州、苏州等市已执行此政策,我市至今未落地。建议政府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尽快落实此政策。
三是学院自身力量不强。目前全省仅有泰州和连云港不是省重点技师学院,学院办学硬件条件确实处于全省末位。同时技工教育实习实训设备投入量大、更新换代快,学院现有实训教学场地不够,实训设备设施少且陈旧、落后,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别是在高尖新和国赛世赛项目上,上级支撑力度不大,无资金投入,持续发力不足。师生配比不足,教师力量弱,导致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尽管年均毕业生800人左右,本土就业率也保持在80%以上,但技能人才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长城汽车、扬子江药业等不少大企业普遍反映存在“技工荒”。建议政府统筹职业(技工)教育发展,加大必要投入,尽快改变泰州职业(技工)教育办学条件落后的现状,增强“产教融合”中的校方力量,让“积极因素”变“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