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透视部编版小学文言文教材,助力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透视部编版小学文言文教材,助力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日期: 2022/5/23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蒋晓淯

文言文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而就当前不同版本小学教材而言,其中存在的文言文数量并不多,日常生活中,学生基本上不会接触到文言文,这种情况下,加大了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与学习难度。现阶段,小学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是比较陌生。教师对于文言文教学并没有过多的接触,教学过程中接触到的数量有限,由于接触较少,对此项内容较为陌生,因此不能游刃有余的开展教学活动。
   二是读来拗口。文言文与普通的文章不同,其具备独有的朗读特点,在停顿以及断句上,均有规律可循,有较多的生僻字以及通假字,朗读过程中,不仅拗口,还可能误读字音。
   三是难以理解。文言文中存在较多生僻字,理解较为困难,较多字在古代和现代的字义存在较大差异,语法特点等方面也较为复杂,因此,在理解上难度较大。
   四是缺乏兴趣。一些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难度较大,缺乏教学兴趣,对于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通常会经历以下阶段:初读,读准字音;再读,理解字词;三读,理解句意;最后背诵,总结升华。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无法激起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
   部编版教材跟人教版教材相比,原来人教版文言文一共是4篇,出现在高年级,现在增加到14篇,而且在三年级就出现了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可以看出,部编语文教材中,逐渐加大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所以,教师需要更为重视文言文教学,积极找寻有效教学策略。
   一、立足以读为本,在反复读中理解内容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读的形式是要设计的,因为它要契合文言文文本的特征,更要契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反复读包括创设情景读,联系生活读,描述场景读,链接拓展读,设置问题读等等。
   第一,要做到朗读正确且通顺,将关注点放在句子间的停顿以及节奏上,实际朗读过程中,做到声断气连。例如学习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时,课文中的“因释其耒而守株”,课堂教学时,可以标注这句话的停顿之处:“因/释其耒/而守株”。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句子有所停顿,但教师也要要求学生做到自然朗读,不可过于生硬、机械。
   第二,读出韵味,通过语言引导,使学生在脑海中想象文章情境,在朗读中带入自身情感及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我在设计教学时将“辩斗”放大,课上我用角色“辩斗”,我扮演第一小儿,学生扮演另一小儿,然后开始“辩斗”,表演完后,学生们响起掌声。接着我读提示语,学生分小组“辩斗”。孩子们层层递进,来体会“辩斗”当中的那种独立思考,坚持己见,不人云亦云的学习品质。最后争执不下,再引出孔子来,进一步深化。通过真实的情境再现,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辩斗”的内涵,更会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具备积极性意义。
   二、立足教给方法,在自主学习中理解内容
   文言文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体,非常凝练,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对课后习题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学生能够应用适当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教学时,教师可以对课后习题进行利用,带领学生做课后习题,对文章重点要点知识进行深化,其中有一个习题是根据给出的例子模仿填空,学生通过完成填空,“倦”的组词为“疲倦”,“贫”的组词为“贫困”,“弃”的组词为“丢弃”,不难发现,这些组词正是它们的意思,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来理解文字义,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词汇。
   第二,部编版教材中,每个学段的文言文的课后习题中,均会清晰表明对于文言文更好理解的方法,包括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以及借助注释等,均能够帮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理解。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与课后习题结合,深入探究,最终提升教学效果。
   三、抓住关键词句,在学习活动中丰富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养成积累优美语句及段落的习惯,还应从课外阅读及生活中获得相应的语言材料,对于语文教学,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例如,学习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课文时,教师可选择背诵孔子名言的方式,进行课文导入。导入时,可以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补充,以此达到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目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些名言学生都较为熟悉,当其了解均是出自孔子时,会对孔子敬佩不已。而面对两个孩子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孔子无法作出决断呢?而这两个孩子,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通过这种方式加以导入,一方面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工一方面会对学生语言积累进行丰富。
   四、关注语用迁移,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能力
   老师们在教学现代文时,都会关注语用,但在教学文言文时就无从下手了。实际而言,古人写文章也不是随意写作的,也有相应的章法,在对教材的精心解读下,会逐渐了解并掌握作者的表达方式与技巧。
   学习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这一课时,通过细度课文,会了解到文章选择的写法是点面结合的方式,首先是从整体上进行描写,随后从一个重点人物入手,进行细致的描写。课文中,“众皆弃去”以及“群儿戏于庭”是基于整体角度下进行描写,而“一儿凳瓮,足跌没水中”以及“光持石击瓮破之”,主要是针对重点人物的详细描写。课文中其他孩子在庭中嬉戏,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呢?可以对这一空白进行补充,引导学生进行表述训练,“群儿戏于庭,一儿凳瓮,一儿 ,一儿 ,一儿 。”在这样的表达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体会更深刻。
   五、适度拓展阅读,在课外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
   1.关键难点,补充提升
   文言文中存在较多不易理解的重点词句,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内容的补充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降低理解难度,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时,其中有一句重点句“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个句子中,通过较多的动词描述车胤读书的刻苦,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这样的表达方式,将此作为基础进行拓展阅读。文言文《映月读书》写道:“泌少贫,昼日斫屧为业,夜读书随月亮,光斜则握卷升屋,睡极坠地则更登。”作者也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主人公江泌的刻苦。通过重点出的拓展练习,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并掌握作者的表达方式,并且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2.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重点放在学生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上,在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方法自行进行拓展阅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文章,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阅读,深化对于文章的体会,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任务,即通过注释,进行文言文《王戎观虎》的阅读,进一步巩固阅读方法,感受到王戎的良好品质,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良好结合。
   学习文言文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而且在充实文化底蕴,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实际教学环节,教师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大胆实践,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并且实现文言文的良好传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