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文言文教学

浅谈文言文教学

日期: 2008-12-19 18:13:39 浏览: 12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由于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如何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主题词:兴趣 诵读 多媒体

文言作品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至今,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这些作品中所蕴涵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正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的生活较遥远,且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也比较少,学生要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也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发出 “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怎样教,如何减轻学生心中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位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仔细分析高中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心理,一是教师教法僵化,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太远,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要让学生爱学文言文,必须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 以读激趣
声情并茂地诵读,是一种感染;抑扬顿挫地吟咏,是一种陶醉;字正腔圆的播音,是一种示范。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强调诵读是符合认识规律的。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教师的诵读带动,因为韵味是从吟诵中来体会的,兴趣是从吟诵中产生的,语感是从吟诵中来积累的,素养是从吟诵中培养的,倾听教师吟诵,有助于学生形成初略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师的诵读可以带着学生沉浸在白居易的《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美妙意境之中,教师的诵读可以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苏轼的《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快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的悲苦。由此可见,教师优美的诵读可以激发了学生对文言美的欣赏和追求。
读可分为大声齐读、小组读、个人朗读、分角色读等。通过朗读可以将课文无声的语言变为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增加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感受它。教师对学生诵读指导要科学、有针对性,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每次的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都要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的朗读”这一目的。从落实的角度看,通过诵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钱梦龙先生也说应重视学生的:“自得、自悟和语感的培养。”
二、 强化参与意识,培养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以往,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老师讲、问,老师繁琐的讲解和文言文阅读资料的详细注释使学生疏于思考,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丧失信心,课堂提问时,便敛声屏气,更没有兴趣可言。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让学生讲,让学生问的形式。让学生讲,可以提前分配任务,让主讲的同学充分备课,其它同学除了充分预习做好配合以外,还要准备质疑的问题。这样,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更直接更热烈,也更易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让学生问,可以在预习课后,小组互问互答,老师补充;也可以每节课留10分钟的质疑时间。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索精神,达到学生养成自学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最高境界;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另外,文言文的单元检测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出一部分基础题,这样既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做学生主人的乐趣。  
华夏大地人杰地灵,华夏文明孕育了多少优秀的历史名人。他们的人格魅力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尤其是历史散文中,都有这样的人物形象。例如:《鸿门宴》中的刘邦、项羽的形象,就很值得细细品味。通过在紧急关头这两人的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我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对话,在对话的基础上充分感受人物的性格,并展开讨论。在热烈的课堂讨论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因而也是生动的、有趣的。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
三、 借多媒体激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文言文时可利用音乐、录像或者动画等媒体形式,将声画效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强烈的视觉或听觉冲击中去感受中国古代语言的美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网络,教师可以找到很多现代的、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实用的素材,然后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不同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学习,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可以看出,人类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他获得所有信息的94%。利用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等,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比如我在教《赤壁赋》一课中,以FLASH动画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入,在教《滕王阁序》中,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滕王阁介绍的视频和音频材料。可以说,我们通过这些素材不仅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进古人,同时也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让学生较好地记住了相关知识。再比如,课堂上的诵读,我们也可以凭借多媒体技术把视频素材与音频素材“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教学中实现“视”“听”同步,即可“视”普通文本,又可“视”插入的生动形象的图片;既可“听”配乐朗诵,也可以“听”不须配乐的朗诵,任凭选择,这就是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文言文教学“整合”的效果。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并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几个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而在于我们的学生有没有兴趣去接受古代文化精神的熏陶,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如果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能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灵活运用听、说、读、演等手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巧妙运用多媒体使之图文声色并茂,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文言文学习,那样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更加轻松快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