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勾连单篇推进整本书阅读——以七下第三单元教学为例

勾连单篇推进整本书阅读——以七下第三单元教学为例

日期: 2022/5/23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泰州市海陵学校 刘建梅

【内容摘要】在单篇教学中,结合知识点分析,将相关的整本书导读任务进行点对点的布置,并给予方法的借鉴指导,使得单元选文阅读教学与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勾连、整合,可以更有效地推进整本书的阅读,共享某些优势,美美与共,各美其美。
   【关键词】 单篇选文 整本书 导读 勾连
  
   早在上个世纪,叶圣陶先生就提出“读整本书”,“就学生方面来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①可见,与单篇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素养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阅读整本书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比较多,学生要沉浸去有时是件困难的事。这个时候,实现单元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勾连,发挥单篇阅读的激趣与指导作用很有必要与意义。
   以七下第三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的单篇选文及名著整本书导读《骆驼祥子》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单元学习要注意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关注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感受文章的意蕴。下面就围绕单元学习目标重点勾连单篇选文与整本书导读。
   一、析标题,解要素
   好的标题,匠心独运,能隐含文章多种要素,折射内容主旨。因而,分析好标题,对一些文章来讲,不仅是激趣,更是内容探究的深入,是把握文章的“成功的一半”,是思维的训练。比如七下第三单元第一课《阿长与﹤山海经﹥》,这标题,貌似平常无趣,实则独具匠心。
   分析这个标题,引导学生从“阿长”与“山海经”这两个关键词去考虑,从它们是文章的何种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去思考。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归纳如下:
   首先,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是阿长,文章的中心事件写的是阿长为“我”买回《山海经》;
   其次,从两者的关系来看,“阿长”是个保姆的俗气称呼,但《山海经》却是先秦古籍,一俗一雅,组合奇妙,激发读者阅读;
   第三,结合全文内容来看,文章将近一半内容并未涉及《山海经》,引人疑惑——这个乡下没文化的保姆到底咋会跟《山海经》扯上关系,吸引人将文章一读到底。
   分析完《阿长与﹤山海经﹥》标题的作用,即插入布置本单元名著《骆驼祥子》导读任务:同样是两个词语,“骆驼祥子”这个题目有何匠心呢?
   学生课后去读去思去悟,在之后的整本书阅读交流课上,学生积极发言。
   生1:祥子跟阿长一样,是文章的主人公,所以题目明确了名著的中心人物。
   生2:结合全文内容来看,第四章写“祥子与骆驼”,交代清楚了骆驼祥子称号的由来,所以题目是对名著的一个重要情节的概括。
   生3:从两者的关系来看,祥子和骆驼有共同点——吃苦耐劳、沉默憨厚。所以,题目实际上揭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带着问题,借鉴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标题作用的方法,同学们很好地思考完成了导读任务,单元单篇选文的教学实现了本单元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和示范作用。
   二、定详略,明重点
   详写与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典型材料,要详写。一篇文章里,详略安排得当,才能重点突出,更好地表现主旨,增强表达效果。而从详略安排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也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之一。
   《阿长与﹤山海经﹥》一共写了称呼的由来,阿长喜欢切切察察……讲长毛的故事,为“我”买回《山海经》等七件事。其中详写为“我”买回《山海经》这件事,因为这件事集中体现了她对“我”的关爱,这种关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重点;《老王》写了老王送冰,送默存去医院,离世前送香油和鸡蛋等几件事。其中最后一件事详写,因为这件事最能体现老王的淳朴、善良以及作者对自身的反省,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台阶》写了父亲立志造台阶、准备造台阶、建造新台阶、台阶成人已老等几个部分。详写了父亲完成台阶前后的表现及变化,因为这些表现及变化,最能体现父亲的勤劳执着、坚韧不拔,以及中国传统的谦卑品质;《卖油翁》则略写看射箭,详写亲自酌油,因为酌油的过程更好地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经过整合分析,同学们明白,从文章的详略安排,我们可以更好地鉴赏人物形象,厘清主要事件,把握文章主旨。单元课文详略安排整合的同时,布置学生关于《骆驼祥子》的相关导读任务:
   1、《骆驼祥子》的人物形象刻画,堪称一部连续剧,从材料的详略安排来看,你觉得整部小说的重点情节是什么,请梳理出来。
   2、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其中“高潮”部分是整本书里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方,是重头戏,你能找出来并说明理由吗?
   3、大家对思维导图并不陌生,分析《台阶》详略安排的时候我们就运用了思维导图,完成导读任务的时候能用思维导图就用思维导图。
   之后的《骆驼祥子》阅读交流课上,同学们各抒己见。
   生1:我认为整部小说的重点情节是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三起三落是文章的重点情节,就是因为这三起三落,祥子从一个诚实要强的青年变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生2:我赞成生1的观点。祥子本来多勤奋啊,什么陋习都没有,如果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他肯定会成功,过得比较富足。所以我想说,这个三起三落,压根就是那个社会造成的。
   生3:我觉得刘四爷做寿、虎妞骗婚章节是整本书里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方,因为这是几个主要人物命运的转折点。刘四爷关了人和车厂背井离乡外出撒欢去了,虎妞跌进了大杂院最终难产而亡,祥子受制于虎妞,并一步步走向毁灭。
   除了布置详略方面的导读任务,当时还强调了思维导图的制作。不少同学上交了“三起三落”思维导图,祥子的人生起伏经历一目了然。还有的同学不满足于“三起三落”,加上了人物关系、人物形象特征、主题思想等的思维导图,最终形成了名著阅读小报,一张白纸展芳华,大大地拓展了详略分析的外延。
   三、抓细节,知人物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体的刻画。鲁迅先生评细节描写可以“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盛言出细节描写之精妙。七下第三单元,无论是四篇选文,还是整本书《骆驼祥子》,皆充分摹细节,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人物形象鲜明。比如《卖油翁》中,“睨之”的神态细节,就将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术的不以为意表现得入木三分。
   学习完四篇选文,布置学生《骆驼祥子》的导读任务,要求学生对照四篇选文中的动作、心理、外貌等多种细节描写分析,运用圈点批注法,对《骆驼祥子》中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同时激励:想挑战自己的同学可以进行细节的对比阅读圈点批注,可以是《骆驼祥子》中细节的前后对比,亦可以是《骆驼祥子》与前面四篇选文中细节的对照阅读。
   从完成的情况看,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单单对《骆驼祥子》里的细节描写进行了圈点批注。比如一位同学圈出文中第十八章写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环境细节描写部分,并批注: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还有听觉、视觉、嗅觉等,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体现了祥子的辛苦。作为一个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能够正确圈出文中细节,并批注出修辞手法,分析出多感官活动,并由景及人,对细节描写的判断、分析能力已展露无疑,担得起老师的热情赞扬。
   学习基础较好的不少同学挑战了细节的对比阅读圈点批注。比如一位同学圈出了《骆驼祥子》中祥子的“蹲”(祥子蹲在炉旁,烤着手,手并不冷,因为没地方安放,只好烤一烤……“商量商量好不好?”他还是蹲在那里),并勾连出《阿长与﹤山海经﹥》中描写阿长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的“大”,批注:都是细节描写,一字出彩。一个“蹲”,暗示祥子在虎妞面前不自觉就低了一等;一个“大”字,刻画出了阿长的粗俗率性。
   可见,在这种勾连教学中,“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运用已有的信息、经验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意义进行建构。”②真正的知识建构就需要学生这样自主进行。当然,除了从标题分析、详略安排、细节描写等方面勾连单元单篇选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还可以从背景探究、角色选择等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要素、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旨。但无论从哪一方面,都要注意我们关注的不能仅仅是对某一知识点的分析,还要教给学生方法,比如圈点批注法、思维导图法、查找资料法等等。
   整本书阅读的益处与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不可否认,班级授课制的存在让单篇选文拥有更适合课堂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同类课文的组合彰显文体基本特点,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学习某类文体,比较容易形成完整的概念。”③单元的“合并同类项”,为勾连单篇选文阅读与整本书导读提供了条件,将整本书导读任务及时渗透进单元单篇教学中,让共享某些优势成为可能,进而美美与共,各美其美。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6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1:57—58.
   ②王旅,余杨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剖析【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4):14.
   ③吴欣歆,许艳主编.书册阅读教学现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