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初探——以《我的空中楼阁》为例
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作者简介:郭杨丽,女,1991年3月,汉族,硕士研究生,江苏连云港,高职语文研究方向
[摘 要]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主要是通过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的手法来描写小屋融入自然的美。教师在“三全教育”的理念下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认同“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三全教育”;美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应当时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这也是高职院校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次执教的课文《我的空中楼阁》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自然的心迹”中的第三课,面对的学习对象是高职一年级的服装专业新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学已学习了不少散文,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职校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比较薄弱。
因此,在《我的空中楼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是在“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下加强学生对散文的研读,引导学生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 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2]因此,在文本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作者本身以及时代背景加以关注,将历史文化与课堂内容相融合。
在本土文化极度匮乏的背景之下,面对着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李乐薇对人性进行了思考,他开始挖掘人性深处的精神层面,正如黄真金在《﹤我的空中楼阁﹥中生态美学》所说的:“‘山间的小屋’既是作者面对当时社会,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也是作者充满文人意识‘诗意的栖居’的精神诉求,其中充满了生态美的意蕴。”[3]
李乐薇先生正是在这样的时期对人生产生了疑惑,对繁复的生活进行思考,渴求精神的充盈,期盼身心都能得到自由。而《我的空中楼阁》正是作者精神诉求的体现,是作者所梦想达到的精神家园。
二、实施的主要结构
在导入环节设置问题:“假如你有足够的钱,你会把房子建在哪里?”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而学生对于“理想房子”的憧憬和期待正是对“美”的追求。教师不断地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引领学生进入文本,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领悟语言美、情景美、诗歌美以及情感美。
教师提前将《我的空中楼阁》课件、朗诵视频和导学案发布到平台上,通过雨课堂来帮助学生做到充分预习,同时借助平台来对学生的导学案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找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二题和第三题题的正确率不是很高,同时,又有学生在预习反馈环节提出疑问:作者的“空中楼阁”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那么针对这三个问题,老师将课堂的重点设置为三个部分:定景换点与定点换景的概念理解、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在哪些方面、探究文章的主旨。
在语文教学中,“读”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理解文本,品味语言和体悟情感。同时,朗读还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觉、视觉、触觉,使得他们获得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将会带领学生在朗读中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先是学生自由浏览文本,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其次,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背景音乐,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大声地、自由地朗读文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最后,老师用多媒体出示题目,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解决难题,借助合作的方式来探究本文主旨。
在整体感知部分,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3D制衣效果视频,从服装设计方向导入,形象具体地展示出多角度的观察视角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那么对于景物描写呢,我们同样可以进行多角度描写。这里就将引入两个新概念: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其中,本文的定景换点是作者立足于小屋之外,不断地改变观察点,引导读者从小屋的正面、 侧面、背面等不同角度进行景物描写。而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又是运用了定点换景的手法来进行景色描写。以小屋为立足点,描写了小屋周围的美景,如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小屋与外界的交通、以及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在作者的笔下,小屋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不是“我”所创造,而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杰作。而这远离人境、独立山间的小屋,寄予了作者想要远离喧闹的世俗生活,憧憬独立而安静生活的理想。
三、实施的过程细节
实施的过程细节教育的过程需要时刻贯穿“三全育人”的理念,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因而,在《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章中富有韵味的语句,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而且能够领悟作品所饱含的美学价值以及人文素养。
曾繁仁先生在他的《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中提出:“所谓生态美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是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和谐为基础,涉及入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生态纬度的存在论美学,它以人的诗意的栖居为其指归。” [4] 而在《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中,作者正是借助“山中小屋”来表现自然之美,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品味语言的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散文的语言魅力,教师会循环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背景音乐。学生一边聆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自由朗读几分钟之后,老师邀请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喜欢的语句,要求学生能够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同时学生要能够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散文,我们可以从修辞美、绘画美、诗歌美来体会文章的审美意蕴。首先,作者在文章“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5]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修辞手法不仅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动起来,而且表现出在山的映衬下,小屋所具有的玲珑特点,从而表现出文字的修辞美。
其次,作者以自由的心境、开阔的胸怀,展开了奇特而美好的联想,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描写围墙、描写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的花、描写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的云霞。
最后,作者在“山如眉黛”将山比作美人蹙起的眉毛,化用了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里面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则来自于李白《望天门山》中用“孤帆一片日边来”;“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又化用了温庭筠《菩萨蛮》“雁飞残月天”。一连串的诗句引用,使得文章充溢着诗歌之美,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时刻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实施的教育成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地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理解主旨。
教师先在屏幕上出示题目:第一题“空中楼阁” 到底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第二题“空中楼阁“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题散文中这种“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志向”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什么?通过这三个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意识到“山中小屋”居于高山之顶,强调此地远离人境,借此表达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生活的向往,而作者的这种远离尘世的想法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最后,明确本文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在文章中借情抒情、寓情于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3D制衣视频引入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定景换点与定点换景的写景方法,最后再由热爱自然、追求独立安静生活的主题关联到服装专业,将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充分的融合在一起。教室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热爱自然”为主题,设计一套服装,并将设计草图上传到雨课堂平台上。
五、实施的现实意义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通过寄语的方式来表达对学生的友好期盼。希望同学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够保持纯真之心,能够像作者一样拥有诗意般的追求,有健康的情趣和唯美的情怀。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被破坏严重,人类的精神焦虑普遍加剧。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中通过优美的文字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要有高远的精神追求,丰富的文化修养,以及深厚的历史感。与此同时,作者还引用大量的诗句来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坚持文化自信,拥有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除此以外,作者将理想的“空中楼阁”建设在幽静的自然之间,正体现出生态关怀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习近平.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7-24(05).
[3] 黄真金.《我的空中楼阁》中生态美学 [J].语文建设,2012:(58).
[4] 曾繁仁.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08(1).
[5]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