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的空中楼阁》中的生态意识
[摘 要]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主要是通过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的手法来描写小屋融入自然的美。从生态意识的理念入手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探究生态意识中的审美教育,认同“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观念,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生态意识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强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高职教育应当关注生态意识,将生态意识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同时教师能够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观,思考当下生态资源被过度消耗的问题,运用自身的技术能力探索出一条“绿色之路”,为祖国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空中楼阁》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自然的心迹”,文章通过描写一座静谧于山上的小小房屋,运用多角度手法来展现出小屋远离都市喧嚣而具备的别样美,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旷达美好的心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因此,在研读《我的空中楼阁》文本时,应该运用生态意识的理念引导学生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认同“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观念,感悟生态意识的真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传统文化融入生态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1]因此,品读《我的空中楼阁》不单单要关注写作背景,还应该挖掘文章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从而才能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在本土文化极度匮乏的背景之下,面对着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李乐薇对人性进行了思考,他开始挖掘人性深处的精神层面,正如黄真金在《﹤我的空中楼阁﹥中生态美学》所说的:“‘山间的小屋’既是作者面对当时社会,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也是作者充满文人意识‘诗意的栖居’的精神诉求,其中充满了生态美的意蕴。”[2]李乐薇先生正是在这样的时期对人生产生了疑惑,对繁复的生活进行思考,渴求精神的充盈,期盼身心都能得到自由。而《我的空中楼阁》正是作者精神诉求的体现,是作者所梦想达到的精神家园。
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生态意识,现当代作家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常常会进行引用。而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的语言运用上也化用了许多诗词,比如:“山如眉黛”将山比作美人蹙起的眉毛,而这句则是化用了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里面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作者在这里将“山是眉峰聚”进一步简洁为“山如眉黛”,使得语句更加的通俗易懂,同时也为下一句的“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做铺垫,将小屋的地理位置巧妙地引出来,并且生动地表现出小屋的玲珑特点。“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则来自于李白《望天门山》中用“孤帆一片日边来”,由此可见“一片风帆”对于水面是多么的渺小,而作者将小屋与山的关系比作“一片风帆”与“一望无际的水面”,从大小上来看表现出小屋在山的衬托下是多么的微小,从颜色上来看表现出小屋给山川带来了活泼的色彩。“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又是化用了温庭筠《菩萨蛮》“雁飞残月天”,作者同样将小屋与山的关系比作“一只飞雁”与“辽阔无边的天空”,赋予了小屋一种动态美,体现了小屋为山川带来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一连串的诗句引用,使得文章充溢着诗歌之美,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时刻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胡友峰在《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话语体系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时代背景,加强系统的理论建设,挖掘、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加强中西对话。”[3]而《我的空中楼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融入到朴实的文字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意识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观,时刻警醒自己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动。
二、审美教育融入生态意识
当前职校学生容易受娱乐活动的诱导沉迷于网络世界,而忽略大自然的魅力,忽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吴素萍在《生态美学的实践走向:语文教育中的生态美育》中指出:“语文教育中生态美育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生态审美责任感,让他们具有生态审美的行为;在语文教育中融入生态美育,就是指以生态审美原则为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生态美的思想和意识,用生态美的眼光来评价对象的语文审美教育。”[4]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我的空中楼阁》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有足够的钱,你会把房子建在哪里?”而学生对于“理想房子”的憧憬和期待正是对“美”的追求,而这也正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审美教育。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散文,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理解文本,品味语言和体悟情感。同时,朗读还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觉、视觉、触觉,引领学生进入文本,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领悟语言美、情景美、诗歌美以及情感美,使得他们获得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文章中景物描写的部分,作者进行多角度描写。这里就将引入两个新概念: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其中,本文的定景换点是作者立足于小屋之外,不断地改变观察点,引导读者从小屋的正面、 侧面、背面等不同角度进行景物描写。而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又是运用了定点换景的手法来进行景色描写。以小屋为立足点,描写了小屋周围的美景,如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小屋与外界的交通、以及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修辞美、绘画美来体会文章的审美意蕴。首先,作者在文章“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5]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修辞手法不仅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动起来,而且表现出在山的映衬下,小屋所具有的玲珑特点,从而表现出文字的修辞美。然后,作者以自由的心境、开阔的胸怀,展开了奇特而美好的联想,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描写围墙、描写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的花、描写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的云霞。
在李乐薇的笔下,小屋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不是“我”所创造,而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杰作。而这远离人境、独立山间的小屋,寄予了作者想要远离喧闹的世俗生活,憧憬独立而安静生活的理想。曾繁仁先生在他的《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中提出:“所谓生态美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是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和谐为基础,涉及入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生态纬度的存在论美学,它以人的诗意的栖居为其指归。”[5] 而在《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中,作者正是借助“山中小屋”来表现自然之美,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品味语言的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散文的语言魅力。学生一边聆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自由朗读几分钟之后,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喜欢的语句,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同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在文本解读的过程需要时刻贯穿生态意识的理念,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因而,在《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品析文章中富有韵味的语句,还需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而且能够领悟作品所饱含的美学价值以及人文素养。
三、生态意识融入社会发展
周怀红在《论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中提出:“高等教育应自觉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的责任,促使唤醒大学生的生态良知,强化生态责任感和生态正义感,型塑生态美德,养成自觉践行生态行为的道德自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社会家园和实现人的本真存在的回归与解放,促进社会善和个人善的实现。”[6]学生通过对《我的空中楼阁》的研读与探究,能够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关联,感受传统文化与生态意识融合的巧妙,在审美教育中感受自然的魅力,认识到生态意识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中描绘的“空中楼阁”究竟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其实,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具体的描写小屋的内部结构,也没有详细描述屋内的设计和装饰,而是将重点放在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运用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来描写小屋的地理位置。所以,这座小屋应当是虚拟的,是作者幻想出来的精神家园。同时,想要登上小屋的上山之路亦是难于上青天,作者在文中写道“出入的环境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这里的道路对他人来说是难以行走的,但是对作者来说却是毫无问题,由此可见,这里的小屋并非真正的憩息之地,而是作者为自己远离城市喧嚣而想象出的世外桃源。作者在文章中通过景物的描写逐步引导学生意识到“山中小屋”居于高山之顶,强调此地远离人境,借此表达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生活的向往,而作者的这种远离尘世的想法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
李乐薇将自己的人生知趣融入到文字之中,创作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他在文中运用想象的手法将一间与世隔绝的小屋建造在高山之上,迷失在夜雾笼罩下的凄迷意境中。烟雾笼罩之下,星星点缀之下,月影婆娑的映衬之下,这间小屋显得越发的朦胧,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而在这间“空中楼阁”寄寓了作者对独立的、自由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被破坏严重,人类的精神焦虑普遍加剧。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中通过优美的文字来传达正确的生态意识,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够保持纯真之心,能够像作者一样拥有诗意般的追求,有健康的情趣和唯美的情怀。正如徐向阳、王芳在《生态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识与论域》提出的观点,“生态美学是将生态学与美学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当传统美学以人类中心主义的“小我”为研究旨归时,西方深层生态学开创者奈斯提出“生态大我”的主张,作为一种根植于自然的反省的美学,将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美学问题引向一种新的境界。”[7]《我的空中楼阁》不仅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要有高远的精神追求,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以及深厚的历史感。与此同时,作者将理想的“空中楼阁”建设在幽静的自然之间,正体现出生态关怀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李乐薇将生态意识融入到《我的空中楼阁》当中,他在文中引用大量的诗句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将中华文化融入到生态意识当中,使学生坚持文化自信,拥有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观。同时,语言的优美和意蕴的丰富也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生可以通过品读文章的语言来感受中国汉字的无限魅力,在感受文字美、绘画美和诗词美的过程中贯彻生态审美的思想和意识,在探究文章主旨的过程中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思考,能够理解作者想要归隐山林的梦想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而《我的空中楼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美育和“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观念,正符合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值得探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7-24(05).
[2] 黄真金.《我的空中楼阁》中生态美学 [J].语文建设,2012:(58).
[3] 胡友峰.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J].中州学刊,2018:(150).
[4] 吴素萍.生态美学的实践走向:语文教育中的生态美育[J].教育与管理,2013(127).
[5] 曾繁仁.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08(1).
[6] 周怀红.论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5(30).
[7] 徐向阳,王芳.生态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识与论域[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2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