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专题探究 开展混合研修 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以闵行区初中信息科技青年教师研修小组教研实践为例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第三中学,上海闵行,201101)
【摘要】研修小组是学科开展教研活动的组织单位,是引导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重要平台。闵行区初中信息科技青年教师研修小组从主题研究入手,通过疫情前线上线下混合研修和疫情时线上实践,围绕“基于理论研究的主题探究”、 “基于混合研修的行动研究”、“疫情防控时期线上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开展学习、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专题探究;混合研修;实践
作者简介:胡洁婷 (1988年2月—)女,汉族 ,安徽马鞍山,研究生,信息科技教师,一级职称,信息化教学
闵行区位于上海市中南部,地理位置狭长,部分学校相聚甚远,同时大多数学校信息科技教师存在人数少、兼职多等现状,为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闵行区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周纯老师引领区内初中信息科技年轻教师组成研修小组,并给予主题开展校本教研。
一、基于理论研究的主题探究
信息科技学科是一门与时代发展关系紧密的学科,在《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修订中增加了“新技术体验与探究”内容以及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充实学科专业知识”的要求。同时在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背景下,研修小组将重点放在“人工智能”专题探究上,旨在学习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并思考如何在教学中结合人工智能提升学生对新技术探究的能力。
在理论学习阶段,研修小组教师围绕《人工智能基础》一书开展研读,分小组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数据类型、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学习和讨论。从雾里看花到似懂非懂再到略有所悟,研修小组教师在围绕人工智能学习的基础上萌生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背后的思想方法,从教师培训角度思索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全区教师对人工智能有进一步了解。
二、基于混合研修的行动研究
在开展人工智能专题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修小组进一步围绕“在初中信息科技课堂中渗透人工智能教学”主题开展实践,即用行动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常态课中渗透人工智能主题教学,同时基于云录播课堂教学评价系统开展基于数据的课堂观察研修,形成线上线下混合研修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闵行区初中信息科技青年教师研修小组混合研修路径
(一) 分小组制定行动计划
为保证教学实践有效落实,研究小组围绕研修主题落实行动方向,形成组长、副组长、小组负责人和组员的分层研修管理机制。组长由区教研员担任负责统筹、指导和推动研修活动开展;副组长由研修小组主持人担任,负责指导各个小组的实践研究;小组负责人在参与组员研究的同时,负责协调指导组员及时完成各阶段任务将阶段资料汇总上传至研修小组微信群。每个小组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按照日期、地点、研究重点、活动内容、活动记录、备注制定各自小组的行动计划表,最终副组长汇总确认研修小组行动计划,由教研员根据行动计划统筹规划并指导各小组教学实践有序落实。
(二) 混合研修推进教学实践
1. 个人备课
每个小组在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分别确立了“初识人交互”、“初探人脸识别的秘密”、“编码选课平台”、“Micro:bit互动媒体作品创作”作为教学实践主题。上课教师根据之前的专题学习和已有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完成个人教学设计。
2. 小组在线集体备课
上课教师将完成的教学设计一稿和教学资源发送给小组负责人,小组负责人将相关资料上传至微信群或在线文档并督促本组组员查阅一稿。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查阅并通过批注的方式提出修改意见形成教学设计修订稿。修订稿完成后各小组根据行动计划完成线下磨课环节,针对课堂教学环节提出建议。
3. 线下、线上直播课堂观课
在小组磨课基础上,根据行动计划全体研修小组教师选择线下或者线上方式进行观课。线下观课教师在现场听课结束后通过圆桌讨论形式进行评课并做好相应记录,线上观课教师在直播页面进行文字评课。
(三) 基于数据的课例研讨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在《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中指出:课堂观察的目的,即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1]云录播系统的出现将观课时间线延长,让参加研修听课的教师可以在线上反复观课中学习其中的优点、反思自己课堂的不足;同时系统中提供的“数据”让上课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情况、提问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后续自身课堂的改进。
1. S-T分析
S-T分析是将教学中的行为分为学生(S)行为和教师(T)行为,通过对跟踪主机读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教师课堂教学的类型,主要有练习型、讲授型、对话型和混合型,分析的结果客观、真实,而且计算简单,可自动呈现结果,相关数据以图形和图表的方式呈现,直观地呈现课程类型。[2]闵行区云录播课堂教学评价系统在每一节线上课直播页面下方都有S-T分析区域,课堂结束后研修小组教师可以再观课页面下方观察本节课S-T数据。由S-T分析来看,研修小组青年教师的课堂还是以讲授为主,虽然活动中穿插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但是教师还需思考如何让学生活动时间分配更为合理。
2. 编码分析
面对课堂上师生多种互动行为,研修小组尝试利用NVivo软件在师生行为编码的基础上对课例进行切片分析。例如计算思维小组中的《初识人机交互》一课,教师通过阿里云公共语音识别接口自动识别生成课例脚本并将云录播上下载的视频导入NVivo软件,开展互动分析。 结合互动分析数据可以得出该教师的课堂中教师问题设计直接影响课堂引导有效性,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状态大于合作交流的状态,课堂上多样化技术更有利于教学内容呈现、学习行为分析以及课堂组织管理等特点;同时数据也引导教师在后续课堂活动中可以从交互意识、问题链设计以及课堂评价方式提升课堂教学。
(四) 反思梳理形成教学路径
在教学实践的反思梳理阶段,研修小组教师对于在初中教学阶段如何开展人工智能启蒙教育、如何在开展人工智能大背景下落实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等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研修小组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梳理出人工智能主题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教育的相关教学路径。
三、疫情防控时期线上教学实践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迫使在线教学能力成为教师短期内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从传统的线下面授转到线上教学战场,特别是对于信息科技学科离不开学生的动手实践,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双师课堂”的授课模式,研修小组基于“初探人工智能”直播课堂课例尝试梳理双师模式下的线上教学实施路径,如表3所示。
表3 “初探人工智能”线上教学实施路径

随着后疫情时期的到来,线上教学和混合研修对研修小组的探究实践的影响会持续下去。回顾这段时间的研修之旅,研修小组的青年教师通过混合研修的打磨迅速成长,逐步锻炼成一支优秀的研修团队其中有2名高级教师和7名一级教师。正如陶行知先生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日后研修活动中,研修小组将继续围绕专题开展混合研修,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求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刘飞,刘雁,黄成云.基于S-T分析法的教学过程对比分析:以网易视频公开课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6):58-60.
[3] 龙西仔,刘小莲,胡小勇.双师课堂:疫情防控期在线教学新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0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