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215300)
摘要:当前,国家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型的教育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校企合作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学校和社会企业的紧密结合,构建“订单式培养”政策,有效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同时也提升学校就业率。基于此,笔者以中职院校为例,分析机械类专业课程在校企合作制度下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字:校企合作;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会议上重点指出,中职学校作为国家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必须完善教育体系,深化培训体系、促进校企合作,从而实现产教融合的新型教学形式。在应用型学科中,学生的根本学习目的就是孕育和培养实践型人才,机械专业也是如此,因此,笔者认为在校企合作制度下,进行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中职教育体系创新、转型发展,才能培养企业和社会真正需要的技术人才。
一、校企合作基本内涵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点项目,也是办学模式中最热门的一种,在提高人才质量、加速校企之间信息互通、平衡校企之间人才供需、调配校企之间资源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可以实现校企双赢[1]。具体指中职院校与社会企业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制定并参与人才培养计划,从而满足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多项合作、多层面结合作为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主要模式有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引进式和互动式这四种,其中工学结合主要指劳动与教学相融合,订单式培养指前期学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将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按“需”定岗,引进是指中职院校来引进企业,主要选择行业领先,技术成熟的企业进行合作,互动式指引进企业人才作为中职院校的特邀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运用能力。
二、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现实依据
中职学校希望本校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所需岗位,在提高本校升学率的同时,增加企业用工需求,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而企业的根本目的是招纳人才能够快速胜任岗位,为企业的生产和制造加油助力,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能提高生产质量。从这一层面来讲,中职院校与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为校企合作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对于机械类专业教学课程的讲授不到位,实践操作系统不完备,或者难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衔接并融合,教学效果和效率大打折扣,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三、校企合作下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一)教学改革规划
1.确定教学改革目标
要想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除了要以教学大纲为基准,还应该对学生身心发展做一个预期。因此,必须要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将学生特性和差异性、社会发展、学科特点相结合,融入校外生活研究,注重企业人才需求和教学课程的匹配性,将教学重点向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合作等方面转移[2]。具体包括:①培养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②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解释资料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分析并解决问题、实验结果分析、研究检验的能力。④阐释自己观点,表达实验感受的能力,⑤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⑥扩充学生视野,培养其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具备团队协调能力。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研究的能力,让其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研究成果。
2.确定课时分配
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技术测量、电工电子、机械基础、金属工艺学等方面,其中,基础教学内容会随着现代制造业的提升和发展而不断扩充。因此,中职院校在确定课时分配时,应该遵循连贯性、次序性和整体原则,以三年制课程为例,在第一学年,主要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比如电子技术、材料加工、机械生产、机械制造、机电应用、机电设备维修、数控技术等,在第二学年遵循“学习迁移理论”,安排能够与之相衔接的课程,比如技术测量等,在第三学年主要安排学生走进企业,步入工作岗位进行实习。具体课时安排为在第一学期,总课时安排为118节,其中理论课较多,大概在76课时,实训课程大概分布在42课时即可,在第二学期,总课时有所降低,大概在64课时,其中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都为32课时,因为此时学生即将面临第三学年的实习,因此,必须加大实训操作的练习。
(二)教学改革实施
1.更新教学方式
当前很多中职院校老师在授课时倾向于“满堂灌”的形式,不关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只是单一性地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现实经验讲述给学生们,即使是实操课,也并不能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和培训,教材内容陈旧,对于现代化的机械制造技术不能及时纳入到材料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实践的参与性大大降低。因此,笔者认为,机械专业的老师应该更新教学方式,利用启发式、引导式提问和课程回顾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3]。比如在机械知识课程中,在讲解到传动机构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具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先对齿轮主要参数进行复习,之后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提问:“将多对齿轮啮合的机械性好处是什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起学生兴趣,之后利用模型教具,在多媒体上展示齿轮变速箱,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判断齿轮转动的啮合方式,分析、讨论并标注转动方向,计算总传动比。通过此类教学方式,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其创造力和执行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锻炼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
2.授课主体多元化
校企合作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企业人才或企业管理者、项目负责人可以作为院校特邀讲师或常驻讲师。尤其在技能操作课上,企业教师可以将现代化企业生产运作机制和运作原理讲授给学生们,让学生提前感知并参与企业机械类岗位工作内容。因此,在企业这一方面,要注重企业讲师的选择,必须派选专业技术、信息化技术、操作能力兼具的制造人才或管理者,作为企业讲师,深入中职课堂,参与中职课程的研究和讲授,深入发现并总结当前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供需矛盾,提高校企合作效率,在校企双方利益都不受损的前提下,适当参与院校机械课程教材的改编工作[4]。在中职院校这一方面,学校应该最大限度地与企业讲师进行配合,也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们以课题为中心,进行团队实践操作,由专业任课老师作为主讲老师,将企业教师作为课堂指导老师,纠正学生错误,从而实现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完美融合到生产制造中。
(三)完善课后评价
中职院校要想进行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改革,还要创新并完善课后评价机制。在传统的机械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般会采用“卷面成绩+实操成绩”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考核,但是却存在一些现实性问题,比如有些老师在实操课上不能实时观测到每一个学生的操作过程,因此,难以及时发现学生问题,这样一来,只能根据实践结果来评定成绩的好坏,教学评价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笔者建议,应该采用“双师评分制”,即企业讲师和专业教师进行双人打分,取平均分作为学生最终的综合成绩,避免专业老师打分时对学生存在“私心”,也能提高教学评价的公平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中职学校作为国家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通过促进校企合作,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同时也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该确定教学改革目标,确定课时分配,更新教学方式,保证授课主体多元化,完善课后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宇.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为例[J]. 广西教育, 2019, No.1123(43):63-64.
[2] 方向. 论中职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中校企合作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 No.229(01):125-125.
[3] 蒋小盼, 马丽, 潘玉荣. 关于新工科背景下机械专业校企合作课程改革项目研究[J]. 数码世界, 2019, No.170(12):201-201.
[4] 叶霞, 陈东勤, 王志华,等. 机械类专业"中职—本科—专硕"衔接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 v.39;No.704(33):48-50.
作者简介:杨国庆,男,1985年8月出生,讲师,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重点研究数控加工技术及机械专业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