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思索

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思索

日期: 2011-1-20 20:02:55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匿名

【摘要】 农村 职业 教育 是一种为农村 经济 社会 发展 服务,为农村培养具有较强外出务工能力劳动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职业教育。要搞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寻求改革思路和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 改革思路 改革策略
  
  一、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研究和解决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要从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尊重农村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 规律 。图1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农民学历教育+农民短期培训两大任务,学历教育主要是为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转移到城市服务,而短期培训主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务工和下岗后转岗再培训服务。因此,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把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搏,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逐步构建布局合理、结构有序、辐射面广、示范性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机制灵活开放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如图1的所示。学海网(www.xuehai.net)
  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自主创新。农村职业教育除了使学生获得提升个人社会阶层的能力之外,更多的是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多方面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的出口,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使之同时拥有升学、就业、创业的发展机会。
 
  农村社会变迁,如农业集约化、农业产业化、农村 工业 化、城镇化、 现代 化决定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就业——下岗——再就业,决定着农村职业教育的类型、层次和布局,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农村社会的转型将决定教育结构性质的变革,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向与农村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拓展,形成学习型社会。未来的农村职业教育结构应该是真正的动态结构,处于经常的调节之中,以全面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就业——下岗——再就业的需要。    二、 农村 职业 教育 改革的策略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 经济 社会 发展 的水平”。在新的 历史 时期,要解决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新问题,不仅要继续深化已有改革的成功经验,更需要及时调整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反思和重新认识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改革与创新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1.农村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应当是坚持“教育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和谐发展相适应”。这种适应,是对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的适应,而不是对某些甚至个别领域的适应,既包括对社会发展当前和近期需要的适应,也包括对可以预见的社会中长期和未来发展需要的适应;既包括与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也包括与区域外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既包括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发展相适应,也包括农村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的相互适应。坚持这种相互适应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我们根据不同经济区域的客观实际情况,在需要与可能的条件下,制定不同区域的农村职教发展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政策与措施。
  2.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我国 现代 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解决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农村劳动者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缩小城乡差别。
  近几年来,国家提出了“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区别于农村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农村职业教育面向21世纪农村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 工业 化、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要求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现代农业、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办学条件分析,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农村职业教育理应成为当前和未来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阵地,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主阵地。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原有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从原来主要培养中等层次的农业技术人员,为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农民”,转变为既要培养脱离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创业者”,也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应该“两长腿”同时迈,即从过去的单一长周期、全日制和学历教育向短周期、半工半读制、工学交替制、培训教育与长周期、全日制和学历教育变革,采取学分制管理,让学分制把农民接受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地联系起来。由于知识更新的日新月异和生存的压力,不允许农民占用较多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训练,而是急用先学、学以致用,有的还要求工学交替、学用结合、以学促富、学富合一。
  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帮助农民创业致富。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教育、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生长点和有效途径。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职前培训的重要场所,为此,农村职业教育应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把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方针,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并重、以短期培训为主的方针;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学分制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地联系起来。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正在探索的较优秀的模式有:中心辐射型模式、远程开放型模式、联合型办学培养模式和职(成)教集团型办学模式。
  4.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一方面,要立足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农村产业和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如第一产业的农学、农机、果树、蔬菜、花卉、食用菌等。养殖类专业有畜牧、兽医、水产、经济动物饲养技术、采矿业、采石业、农林牧渔加工业、水产加工业、捕捞业、印染业、刺绣业、编织业、酿造业、制革业等技能;另一方面,要把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增长点和突破口,根据当地剩余劳动力资源的特点和劳动力稀缺地区的劳动力需求情况,切实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主要培养第二、三产业的机械、 电子 、纺织、财会、服装、幼师、工艺美术、理发技术、 旅游 与酒店管理等技能人才。
  由于劳动力市场是变化多端的,教育资源也是相对稳定的,哪一个农村职业学校都不可能经常调整专业,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需要广泛的职业技能适应性,所以正确的策略选择应该是在设置少量“长线”特定岗位专业的基础上,尽量拓宽其他专业的覆盖面,使学校的多数专业成为能满足同类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专业。也就是说,设法通过较宽的专业面向,真正让学生实现“一专多能”,从而在毕业后既适应某些特定职业岗位的就业条件,又能触类旁通地满足一定职业群的上岗基本要求。确定农村职业学校“长线”专业设置时一定要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研,使专业开办的师资投入、实验和实训投入能有较长时间发挥效益的可能;“短线”培训专业设置一定要考虑能否借用高校、 企业 、公司集团、农科(站(所的兼职教师和学生“零距离”上岗所需的实验、实训设施,以达到少投入,又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的目的。农村职业学校采取长线、短线专业结合的方法,既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又使职业学校更有生存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