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现状分析及思考
摘要: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和方法教育,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不足,职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都与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中职学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着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中职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社团活动
职业素养是指一个人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职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利钝的关键因素。
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与之相应,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对学生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内涵要求,至少包括职业规范、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心态、职业道德五个方面,而且这五个维度环环相扣,不可偏废。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对于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社会和家长对于中职教育的评判尺度,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就业率的高低上。为了迎合公众和舆论的期待,学校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强调就业导向,千方百计与市场接轨,为了追求外表光鲜的就业率,自然将可以量化考核的职业技能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一切围着技能打转转,大赛金牌亮闪闪,技能证书放光芒,普遍忽视了有软实力之称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内涵培养,再加上职业学校自身存在的招生受阻、生源质量不容乐观、双师型师资紧缺等客观因素的干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没有凸现出来,甚至形同虚设。对职业素养的漠视致使许多学生职业生涯模糊、职业态度消沉,学习意识不强烈,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对职业素养期待不高。以笔者在职业学校为例,学校位居开发区,生源来自各乡镇,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职业精神,职业目标模糊,缺乏奋斗精神,就业观念滞后,缺乏创新精神,业务能力不强,缺乏奉献精神等现象和问题。
毋庸置疑,由于历史的原因,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较低,话语权和存在感都不高,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犹如无人问津的小草,只得在缝隙中求生存,以至于就业和招生成了职业学校生死存亡的命门。而不管是就业还是招生,技能训练都是当仁不让的“重头戏”,“重技能,轻素养”自然是心照不宣的密语,技能训练包打天下,诸如职业素养只能退而求其次。久而久之,就成了荒废的田园。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和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离开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难以长久的。随着中职学校被界定为一种类型教育,中职教育的目标职业定向性十分明确,因此,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多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把学生塑造成“特、精、强”真正适合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实现人生出彩。
一、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大多数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形同“一穷二白”,学习习惯乏善可陈,坐不住,听不进,每天都在飘飘忽忽中虚度时光。没有好的根基,想要在未来的职场赢得立足之地,无异于沙中建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自是当务之急。
首先,知之非艰,行之维艰。要在行动中培养实践意识,让学生敬业乐业。细节决定成败,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习实训,职业意识的培养要贯穿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场景。特别是针对职业学校学习习惯差,自主管理能力弱,团队协作精神涣散的现状,要主动对接学校所在的开发区企业,用企业文化去熏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意识。。
其次,要注重培养职业情感,培养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特别是在专业教学中,指导教师要因材施教,要教会学生与人为善,互通共享,培养精诚团结的团队协作精神。
再次,要推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教师应引导同学们从思想上明确生涯的重要性,再通过对生涯知识和理念的相关学习,进而做出正确的生涯规划。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学生能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透视自己的职业性格,界定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而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构想自己终身发展的最优道路。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要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整体规划,在标间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是学校尴尬的独角戏,社会和企业不能置身事外。只有社会、企业和学校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关系,共同关注,合力推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理想等素养才会有质的飞跃。。
另一方面,学校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两个领域为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师资队伍的能力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课程体系则提供了一个私人订制的生产车间,没有高能的课程体系,再高明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无法落地。因此,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都是先遣队,需要前置。学校要在全面了解职业岗位对课程、职业素养的的基础上,建立起能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与此同时,学校要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师风醇厚的“双师”队伍建设,为雕琢职业素养的璞玉打好利器。
三、依托学生社团提升职业素养
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是涵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源头活水。学校应尽可能将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充分发挥临近开发区企业的区位优势,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企业无缝对接,特别是与学校核心专业、骨干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保持密切合作的关系。校企合作要深度融合,而不只是停留在浅表层。比如学校和企业可以联手举办同主题活动,让企业员工和相关专业的学生联袂起舞,促进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通过开展缤纷多彩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活动,在这一点上,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搭建的金花节,荷花节,年货大街,陶瓷小镇等特色旅游活动,大手笔策划了茶艺秀、锣鼓队文艺演出、龙狮队演出等精彩绝妙的社团活动,展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意识是互联网时代最为宝贵的资源,创新创业,校园社团是最温暖的产床,学校通过社团为载体,通过烹饪美食等校园创业一条街等活动,激活学生的创业思维。利用智慧校园平台,组织学生建立有专业特色的班级主页,展示班级风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化教育,网红创意的金点子都可能从智慧校园的广阔天地里应运而生。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任重而道远,不可等闲视之,更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协同合力,共抓共管。职业素养养成的一小步便是关乎学生未来人生发展举足轻重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李大珍.职业院校精神培养探讨[J].职教论坛,2010(13).
[2]徐静.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初探[J].青海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