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技工院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探析

技工院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探析

日期: 2020/10/15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夏建友

摘要: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校文化的子文化。技工院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能让教育环绕学生从而“润物无声”,能 产生“磁场效应”和“怡情效应”。 技工院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坚持教育为根本、要量体裁衣、要因地制宜、要对症下药、要引人入胜。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探析
  
   技工院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文明和谐创建的基础,也是学校校风的具体表现,校园环境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美、舒适、整洁的校园环境是每一所技工院校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技工院校学校环境文化界定
   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校文化的子文化。它是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所构成的潜在的育人存在方式。学校环境文化包括静态的物质环境文化和动态的人文环境文化。静态的物质环境文化,主要指以静态的物质形态方式存在的景观文化,是隐藏在学校物质表象中的精神内核,是通过校园的物质层面呈现出的文化和教育要素。具体说,它是包括校舍建筑、场地设备、花草树木等各方面设施综合而成的文化的要素,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文化,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动态的人文环境文化主要指学校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非景观文化,是学校教育理想、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的集中体现,具体地说,它是包括学校的教风学风、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所蕴含的文化内质,是看不见、但感受得到的隐形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总之,学校环境文化既有硬环境文化,又有软环境文化;既有视角文化,又有感觉文化;既有显性文化,又有隐形文化。但无论是哪一类文化形态,从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角度衡量,总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共同承载着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理想追求,内涵是十分深厚的。
   技工院校的校园环境文化除具有以上特征外,还具有技工院校独特的技能培养、工匠精神的要素。
   二、技工院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的物质化,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校园环境的升华。经过浓厚校园文化的熏陶,学生身上可直接折射出母校的精神,终身受益。
   首先,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能让教育环绕学生从而“润物无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学生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学生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这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述求。良好的环境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它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斗志、约束人的行为。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不仅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主要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能因其文化魅力而产生“磁场效应”。校园环境文化主要通过在校园的建筑、设施、设备、墙面、景观、以及校园其他地方,借助景观吸附力、艺术感染力、生活渗透力、亲和感召力,以不同的载体将教育文化展示出来,实现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功能。由于其表达随意、美观、亲和、生动、新颖,拉近了教育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因此文化渗透力强、吸附力深、关注度高、表现张力大、持久性好,较课堂教育文化、活动文化、说教文化、管理文化及其他传统校园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较之课堂教育文化,环境文化表现灵活、表达亲和、表述生动,使学生对教育的接受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吸取;较之活动文化,环境文化表达持久、表述直观,课反复授受,使教育的接受由即时接受转换为持久熏陶;较之传统教育模式,环境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其渗透性、熏陶性使教育更具深度、广度和亲和度。因此,作为“离学生最近”(现实的距离,也是心理的距离)的教育文化,环境文化越来越为学生喜闻乐见、越来越受到教育授受者青睐。
   最后,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能因其赏心悦目而产生“怡情效应”。一旦学校环境赋予“文”的因素后,会形成高品位的境界,显示出艺术的魅力,特别是自然景观,无论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能带给师生以美的享受。如果学校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景,师生置身其中,便会忘乎一切疲劳和烦恼,心情舒畅,精神百倍地投入到学校之中。古人云: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
   三、技工院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实施
   作为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文化教育形式,环境文化的教育效果无疑应该是最佳的,但效果如何,最终取决于操作的有效性。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必须让有限的表达实现无限的教育可能,为此,技工院校校园环境建设必须从“五要”入手。
   一要坚持根本。“教育”是校园文化永恒的主题和不变的核心。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可以兼顾环境美化、可以兼顾自身品牌形象的打造推广,但要始终围绕“教育为出发点一百年不动摇”,始终坚持“一切为教育、为一切教育、为教育一切”不动摇,如果脱离了这个根本,再炫目、再华丽的成果都是“离经叛道”、都是“严重跑题”、都是形而上学的“形象工程”。
   秉承这一理念,在每个环境文化建设环节时都要赋予特定的教育“表述”,例如,在教学楼的环境文化建设构思上,赋予其“励志、矢志、立志、谋志、行志”等一系列“志向”教育,教人“成志”;在学生公寓的环境文化建设构思中,赋予其“处事、立世、修身、养性、生活”等一系列“生活”文化,育人“生”“活”;在道路文化建设构思中,赋予其“爱国、自强、求实、创新、精技”等一系列“道”“路”文化,授人“事”“业”之道;在花园文化构思中,赋予其“勤奋、奉献、适应、感恩、脱俗”等“隐喻”文化,化人“修身”之道。所有环境文化的建设可尽围绕“教育”做文章。
   二要量体裁衣。“教育”需“因材施教”的特定性,决定了以“教育”为核心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必须“量体裁衣”。各个学校由于各自的特色不同、培养对象不同、人才培养方向不同、自身的文化构架不同,其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也因各不相同,唯有这样,环境建设这一文化教育的外衣才能引入入目、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拿来主义”的“生搬硬套”只会“夹疼我们的脚”“遮掩我们的个性和特色”。
   作为技工院校,我们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分析自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文化特性。我们的培养方向是为企业、为市场培养一线技术工人,我们的教育首先是“企业的”、“市场的”,因此,我们要把企业文化的融入作为我们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吧ISO9000企业管理文化、6S企业管理要求等现代企业管理文化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技工院校培养是应用型技能人才,而非理论学术型人才,因此,我们要把“务实”、“实践”、“积累”、“熟能生巧”等文化内涵作为环境文化建设的重点。总之,技工院校的校园环境建设要深入研究学校实际校情、学生特点和成长需求、企业用人需求等多方综合因素,量体裁衣。
   三要因地制宜。校园环境文化的最高境界是“遍地开花”,是一切皆可借题发挥而服务于“教育”这唯一主旨。但在不同的环境,要按其教育功能、学生活动目的、活动状态、教育述求等因素细致分析,酌情确定环境文化的主题、内容、形式、载体、风格等要素。
   例如,可把“处事、立世、修身、养性”为主的生活文化放在学生的主要生活区——公寓,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他们的生活区,一种很“生活”的放松姿态,自然地、耳濡目染地接受关于“生活”本身的智慧,一切浑然一体、润物无声,这样比说教、讲学、书本的教育效果更甚;可把企业文化以“企业”的形式,放到模拟“企业”的空间——实训车间,使学生置身微缩的企业空间,使其企业化成长和进步水到渠成;可在各学院的楼道墙壁上,根据各专业关注人群不同、楷模典型不同,张贴悬挂本行业所关注的名人名言,信息学院可比尔·盖茨、马云、李彦宏、柳传志等,汽车学院可通用、丰田、大众总裁等,电气学院可松下、西门子总裁等,发挥很好的行业偶像导向作用。
   四要对症下药。校园环境文化的目的是教育,教育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观念、清除消极心态、摈弃陋习是校园环境文化教育的目的之一。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症结”,方可“对症下药”。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多是上不了高中、大学、“退而求其次”的实际情况,剖析清除学生的心态多是无奈、自卑、消极的,因而在设置校园环境时,要确立以“自信、自强、自勉”等激励主题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他们积极、乐观,对技能成才充满希望;针对技工院校男生较多存在争强好斗、刚愎自用、立志不坚的普遍问题,针对女生多存在搬弄是非、挑三拣四、不当装扮的普遍现象,可通过公寓墙面环境设置进行警示渗透教育;针对实习期学生掉以轻心、容易发生生产事故的问题,在实习场所可强化安全渗透教育等等。
   五要引人入胜。校园环境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载体,要通过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关注,唯有如此,校园环境文化的渗透教育功能才有实现的可能。可见,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成败,其是否能博人眼球、引人入胜至关重要。
   如何引入入神?在视觉上要有很强的吸附力和表现的张力,要美观、赏心悦目;在表现形式上要有足够独特的构思和创意;在内容上要有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能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建设校园文化时,无论在内容上、构思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要下足功夫,不仅把环境文化当作教育载体来建设,也要把它做成学校的景观,引入入神。
   技工院校的校园环境文化,是文化的表述,是教育的述求,更是技工院校的特色彰显,其意义深远,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秦岭.学校环境文化建设[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马颖英.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新辨[J].辽宁教育.2011年06期
   [3]肖琴.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4]周永强.润物细无声——校园文化建设谈[J].吉林教育.2009年14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