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析以就业为导向,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论析以就业为导向,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日期: 2010-10-22 4:28:37 浏览: 5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作者:赵精兵 同勤学 王景红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及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现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就业。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必须以社会需要为目标,构建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到90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8.5%,解决好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学海网
与传统培养精英模式的高等教育不同,就业导向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1。就业导向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建议》中明确提出,职业技术教育所指的教育过程除涉及普通教育之外,还涵盖涉及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学习,涉及获得相关的实际技能、态度、理解能力和知识。对一个国家来讲,如果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口占一定比重,必将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消除贫困。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提供的数据表明: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日本为12.33年,我国为9.47年,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日本达到28.3%,我国只有5. 8%;我国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5%,高级工占3.5%,而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 %,因此,我们必须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突出以就业为导向。
    2.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可以使高等职业院校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尽快走出一条颇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社会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力量源泉。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2003年大学生就业率达90%以上的153所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如果学校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适合本地区、本行业发展的培养方案,毕业生就受欢迎,学校发展就快;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加上爱岗敬业的精神,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方向,是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希望之路。
    3.以就业为导向是多数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就业乃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是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村城镇化道路的需要,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愿望的需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家庭收人多数处于中低收人水平,这些家庭更关心子女通过高等教育后能否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位置,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这是学生及家长最根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据统计,2002年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67% ,2003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72% , 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 %,也就是说离校后落实不了工作单位的人数仍有近76万人。有关专家估计2005年9月全国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将达到70%,并且认为这是一个积极和稳妥的就业目标,这将意味着今年仍有100多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因此,就业导向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
    4.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制度的改革。川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功利性目的,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也是一所学校专业设置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根据就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根据就业的需要来开设课程,根据就业的需要来组织教学,根据就业的需要进行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才能克服和改变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与就业脱节、与岗位能力脱节的状况,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
  二、现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就业
    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影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了一套过窄、过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套“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各行各业急需各种专门人才的背景下,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许多弊端,具体表现如下:
    1.高职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调查,无技能或者低技能的劳动者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的56.4% ;初、中级技能人员占23. 3%;中间层的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仅占4.4%;而决策管理层的工程师以上专业人员占了15.9%。这个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结构已经呈现典型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几年来,我国新闻媒介一直在大量报道,许多企业出月薪6000元、8000元,甚至年薪10万元、20万元,都招聘不到一个优秀的技师或高级技师。中间层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严重匾乏。一些学校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就业与市场需求相脱离,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传统办学思路,其根本点是没有面向市场需求,没有把就业作为导向。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

    2.高职教育在教学方面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只关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理论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普通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与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国家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十分重要,迫在眉睫。
    3.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查反映出各个行业(基层)急需大量的具有实际技能的新生劳动者,而大批高职高专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岗位。有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令人奇怪”的数字,中国的人才缺口很大,2003年IT人才的供需比是18;1,一个TT位置有18个毕业生等着,但是企业却找不到满意的TT人才!因为,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一种传承式的教育,是面向过去和现在的教育,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及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同时,传统高职教育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等;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过低,人文素养不高,过于彰显个性,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的“学”是为了“考”,而不是为了“用”,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现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学海网
   4.重“守业”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职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守业式的’教育,它的眼光着眼于已有的产业和为已有的行业培养适应性人才。而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自我能力为目的,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许多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对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和开发,并得到政府的大力鼓励与支持,以及企业的参与和重视。因此学生的创业意识理应得到推崇和培养。然而,传统高职教育却忽视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57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接受调查学校的信息反馈中可以看出,一些学校、一些专业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重要的一条因素就是:专业适应社会需要。高职院校应该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一个学校能否建立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宽阔的就业渠道。因此,目前我们应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在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专业招生;在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改革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以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增强学校抵御风险的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加大学制与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大力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创造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的制度环境。其次要对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进行改革,把三年制高职过渡为二年制。通过学制改革,将进一步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突出职业教育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满足紧缺人才的需求。第三是要研究将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准人挂钩的机制,鼓励学生选择相关职业领域或职业资格证书等课程组合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学校应开设“第二专业”、“辅修专业”、“双专业”或系列实用课程、考证课程等方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加强综合素质教育,融“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创造性地设计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素质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为此,要在教育思想上变过去单纯地以培养学生“做事”为目标的模式为既培养学生“做事”,又培养学生“做人”的模式上来。未来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促使其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促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会与人共事的人。
    4.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学校与企业、社会相结合。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建立教学实习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或转岗问题。二是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一方面,在专业实习以及日常实践中带领学生深人生产第一线,考察、参观或参与生产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实践的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三是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s}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建立“学生创新活动教育实验基地”,为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实践和研究的平台,如对财会模拟实验室的利用等等。
    5.以就业为导向,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体系。完善质量评估和监督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今后“所有的高等职业院校每五年都要接受一次教学工作评估,要以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高职院校正确定位,促使其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评估方式主要是国家制定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评估,教育部进行抽查,评估的重点内容就是要考察学校是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考察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的基本建设情况,特别是实训环节的建设情况。就业水平直接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声誉,我们必须把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与当地院校设置和招生计划挂钩,将就业工作与高校的事业发展适度挂钩,将就业工作与专业设置适度挂钩,将就业工作与高校办学水平评估适度挂钩,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使高职院校真正树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观。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以高等职业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