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一体化课堂教学探究
[摘 要]《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是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由于传统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堂教学中存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等诸多不足。本文基于一体化教学要求,深入阐述了《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一体化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
[关键词]极限配合;技术测量;引出项目;制定方案;小组合作;检查评价;巩固训练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是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互换性概念,学习掌握孔和轴的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技术测量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加深质量意识,为专业工种的实习操作打下必要的基础。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涉及面广, 专业术语多,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许多理论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课任教师讲授起来非常困难,所以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2011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有关学校一线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根据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以“够用、适用”为原则,将工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融为一体,编撰出版了第四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新版教材的出版和使用,一要课任教师自身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实现一体化;二要课任教师能够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按项目驱动合作学习来组织课堂教学。基于一体化教学要求,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传统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传统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简单、教学内容单一;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不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在组织形式上只重视教师如何去“教”,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学习。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1、教条化
突出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课任教师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至上,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是金科玉律,把教参中的提示当作是解决重点、难点的法宝,把预先设计的教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导向。课任教师没有激情、创造、灵性,也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的劳动和简单的重复操练。
2、模式化
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学结构的模式化和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任教师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上,没有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初、高中起点学生的学情不同,而应有不同的样式。不能从教学实际出发,一律采取“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学模式。
3、单一化
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单一化、教学场景的单一化和活动角色的单一化。课任教师把知识传递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场景的设置上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联系不够,使学生缺乏必要的技能训练;另外,教师的"独脚戏"表演几乎成了所有课堂中最常见的一幕。课任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且缺乏新意,未能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
4、静态化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课堂中无真正的师生互动。二是课堂上只教固定化了的知识,而极少涉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公式定理如何运用、表格查找原则及方法、各类量仪的操作方法和如何处理测量数据等方面,只讲方法过程,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就很少。
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一体化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习操作穿插进行,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施中,其教学尺度难以把握,过多操作实物,又类似于工艺课或实验课;板书、知识讲授过多又类似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理论课。同时由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所涉及的基础概念多、名词术语多、原则规定多,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的穿插录象、投影、挂图、实物演示,如果教学尺度一旦把握不准,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兴趣不高,就难以达到一体教学的要求。这就要求课任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做、考”四位一体化的要求,课前要精心准备、周密计划、课堂教学要合理安排。
现以“识读并检测平面度”课题为例,谈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一体化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
1、引出项目,明确任务。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即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维,最好要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来引出项目。设置的教学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和职业要求相关。创设情境的素材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件实物、一个零件、一组数据、一项实验或一张图表,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视频的,可以由教师口述也可以由媒体播出。对于“识读并检测平面度”课题,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内燃机教学视频,指出如果汽缸盖与机体装配面不平,就会影响内燃机的使用性能,产品质量。由此可以引出平面度概念。引出项目后应适时以恰当的形式告之学生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识读并检测平面度”课题的教学任务是:一要读懂平面度公差的含义;二要学会使用千分表检测小平板工作平面的平面度误差并能判断被测平面的平面度是否合格。
2、制定方案,明确步骤。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即明确完成项目的操作步骤。通过学生思考和讨论后确定完成项目的方案和步骤。这就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去探究新知识、了解新技能、寻求新方法、培养新能力的分析问题的过程。对于“识读并检测平面度”课题,第一步是如何识读“平面度“,在此基础上是掌握用千分表检测”平面度“误差。例如对于如何来“读懂平面度公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形位公差四要素”方面的知识,用两块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平板玻璃和一块凹凸不平的长方形铁皮,来演示平面度公差带。通过学生自我演示,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面度公差的“形状”和“大小”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制订和不断完善一套或几套“识读平面度公差”解决方案,使学生对完成项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到胸有成竹。
3、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即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取知识、习得技能、提高能力。这既是一个实施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验证方案的过程,是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用千分表检测平面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要引导学生从如何选择工量器具着手,对于选择的工量器具的使用方法,要加强示范和巡回指导,做到举一反三;其次要指导学生从布置测点、安装支撑、建立基准平面、测量并记录数据方面实际操作“用千分表检测平面度”;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处理实测数据并能正确判断零件平面度是否合格方法。通过上述环节的“做中学”让学生有收获、有体会、有感悟,感受知识、技能、方法的力量,体会劳动的艰辛、成功的愉悦和合作的乐趣。这一环节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要以“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分组,要注意组内成员的角色轮换,要加强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指导。
4、检查评价,完善方案。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优化学生所得,即通过小组内、小组间的相互检查和评价,来优化完成项目的方案,达到优化学生所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目的。例如在“用千分表检测平面度”的实际操作中,学生既要正确掌握工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又要根据实测数据和零件图上平面度公差的要求判断轴套零件是否合格。在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个操作步骤进行讨论和检查,对态度和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以其发掘优点、发现缺点、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完成项目的方案,更加明确各个操作步骤的要求。
5、巩固训练,总结提高。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即通过相似项目或同一项目的重复训练,对整个项目实施情况的总结和评价,使学生能梳理知识结构,切实掌握技能和方法,灵活地运用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解决同类问题。例如在“用千分表检测平面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薄弱环节进行巩固训练,要引导学生用及时总结实际检测过程中注意事项,把握测量精度与三基准的和布点密集程度之间的关系,并在学生自我总结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要注重激励性,注重过程和态度。展示好方案、好方法、好作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以维护学习兴趣内化学习动机。
“讲知识,教方法、练能力”是一体化教学的实质。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知识",要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去发展思考力,去领悟寻求真理的方法。因此,课任教师在《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知识的传授,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训练前后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真实现师生互动,才能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术语、名词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自我学习行为的反思。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以及失误、挫折能及时地做出积极反应,帮助学生修正自我,建构正确的学习路径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希波主编.《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第四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 马峻等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选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