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在校生企业技能鉴定模式的探讨
摘要:本文围绕我校进行-----校企结合技能鉴定模式开展了学校、企业、鉴定部门的调研,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论证,最后在徐工随车起重机公司成功的进行了毕业班的高级装配钳工的技能鉴定试点工作,为今后在企业实现毕业生的技能鉴定积累了一定的宝贵
经验。
关键词:校企结合、技能鉴定、试点、装配钳工
1.引言
校外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我校是企业办学,徐工集团各企业是我校学生教学实习的基地,学生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那么学生毕业技能鉴定工作如何进行。是我校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以往我校的做法是:一是把学生从企业召回,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训练后,再进行毕业技能鉴定。二是提前对学生进行毕业鉴定工作,无疑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前者是把学生从企业生产岗位大批量的召回,而影响生产,企业不欢迎,对于在南汽的学生,还要考虑路途。后者是学生学业未完成,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为此,我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赏试,通过2012年对徐工集团的9家企业学生实习的现场调研,最后在徐工随车起动机公司及徐工南汽公司进行了2个班的学生毕业技能鉴定工作,为我校今后在企业进行学生毕业技能鉴定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笔者通过在企业的调研谈谈对校企结合毕业技能鉴定模式的思考及体会。
2.深入企业调研
为了解决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岗位进行毕业技能鉴定的工作,2012年6月我校派出3名钳工实习教师,奔赴徐工集团9家公司,即:徐工起重机公司,徐工建机公司,徐工随车起重机公司,徐工基础公司,徐工铁路公司,徐工科技公司,徐工液压件公司,徐工筑路公司,徐工南汽公司,对装配钳工实习岗位进行了装配钳工毕业技能试题的调研。首先对学生装配实习的岗位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各岗位生产的产品,寻找适合国家标准高级装配钳工技能鉴定的部件,作为鉴定试题。其次,与技术厂长商议,征得他们的同意后,上报公司人力资源部及生产部同意,人力资源部及生产部同意后,他们负责协调鉴定相关工作的安排,最重要的工作是协调在同一天要同一个生产线上要有几十个同样规格的部件提供鉴定用,这在生产线是不易做得到,需要生产部门与供货商、外协厂家联系协调,这是鉴定的最重要的工作。最后要向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鉴定中心申报,同意后然后,才能在企业对学生进行毕业技能鉴定。图示为在企业调研情况。
2.1考试试题的确定
理论试题是从国家高级装配钳工试题库抽取,采用百分制。技能试题依据国家装配钳工技能鉴定标准,结合企业生产产品出题,采用百分制,通过调研最终确定试题是回转支承与回转减速机装配。
2.1.1技能鉴定试题的制定
技能鉴定试题分3个模块进行。模块1.回转支承的装配,考核时间:40min,分配分值:30分。考核要求: (1)准备好工具、量具、设备;(2)准备好装配所需零、部件;(3)按企业作业指导书装配回转支承与回转减速机总成;(4)机座表面平面度误差最大值小于0.15mm。模块2.减速机的装配,考核时间:60min,分配分值:40分,考核要求:(1)用螺栓固定,配钻、铰减速机的定位孔并装配定位销,定位准;
(2)螺栓拧紧力矩要符合M18264~354Nm要求。模块3。回转减速机与回转支承啮合间隙的检测。考核时间:20min分配分值:30分
考核要求:(1)小于8T的齿测间隙为0.20mm±0.05mm ;大于8T的齿测间隙为8T0.25±0.05mm;(2)看齿轮是否干涉;确认螺栓全部按要求拧紧;确认运转正常。图示为技能鉴定装配图:
2.1.2评分标准的制定
(1)模块1.回转减速机的装配
技术标准:(1)按企业作业指导书装配回转支承与回转减速机总成;(2)机座表面平面度误差最大值小于0.15mm。
(3)模块2. 减速机的装配
技术标准:(1)用螺栓固定,配钻、铰减速机的定位孔并装配定位销,定位准;(2)螺栓拧紧力矩要符合M18264~354Nm要求。
(4)模块3. 回转减速机与回转支承啮合间隙
技术标准:(1)小于8T的齿测间隙为0.20mm±0.05mm ;大于8T的齿测间隙为8T0.25±0.05mm;(2)看齿轮是否干涉;确认螺栓全部按要求拧紧;确认运转正常。
2.1.3装配钳工高级操作技能考核准备
模块1准备要求:(1)机座体、回转支承各5台;螺栓若干(2)气动扳手、内六角扳手。(3)行车1台;(4)吊绳、吊环若干。模块2准备要求:(1)减速机5台;销钉10根、螺栓若干(2)气动扳手、磁力钻、扳手、内六角扳手。(3)钻头Ø9.8mm、绞刀Ø10mm。模块3准备要求:(1)塞尺 。
2.1.4高级装配钳工企业鉴定方案
(1)鉴定时间:2012年7月29日。(2)鉴定地点:徐工随车起重机公司随车分厂转台工段。(3)应会鉴定方案:回转支承与回转减速机的装配。应知鉴定方案:国家装配钳工鉴定题库抽取。(4)企业鉴定人员安排:郭艳、杜文浩、申健侠。(5)下企业指导学生安排:2012年7月20日、7月27日、7月28日。
(6)鉴定学生名单(共16人)
3.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分析
学生在企业实习,考前的复习指导工作,教师要根据工作任务对课程学习的内涵和要求进行标准化设计,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资源、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及考核评估方法的方式,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采取六步教学法,及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过程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完成生产任务。(1)咨询阶段:学生带着任务、问题展开学习,查阅相关知识与信息。(2)计划阶段:学生根据获得的设计原则和要求,设计工作程序和内涵。(3)决策阶段:学生以小组方式汇报设计方案,然后教师指导,小组讨论,形成共识,确定实施方案。(4)实施阶段:学生根据实施方案完成工作任务。(5)检查阶段: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小组内进行自查、互查,教师指导,及时修正错误。(6)评价阶段:学生展示工作成果,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进行讲评和总结,指出工作方案设计、实施过程的优点,提出需要改进之处。图示为在企业给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4.对多层次的考核与评价的思考
评价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开发课程,应在考核评价上进行全新的改革,在评价方式上,构建由过去单一的期末评价转变为全程评价,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由单一的学校评价转变为学校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构建由过去的理论知识评价转变为理论知识测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由过去的专业能力考核转变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多层面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应根据职业能力标准重要性进行科学划分。可从职业岗位中抽取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完成,将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与职业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学生的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习的结果与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课程改革方面做到三段递进式,第一阶段,在校内进行专业公共平台课程学习,通过课程嵌入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完成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实行工学交替,学生在学校实训基地和校外“产学工厂”进行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实习、实训,完成专业应用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学生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专业岗位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5.结论
通过在企业进行鉴定的结果证明,专业教学贴近设计、贴近工艺、贴近生产,营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实现了学生设计作品向企业产品的转化,提升了学生的产品创新能力,凸显了人才的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人社厅发[2009]86号
《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
2.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电化教育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