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校企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校企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日期: 2010-2-20 8:26:07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 从高职教育的属性、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角度论述了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并介绍一种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后的初步效果。
   [关键词] 校企结合; 职业能力; 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多年来的规模扩张之后,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高职教育该选择什么理念作导向,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所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摸索出了一种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着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社会一线岗位所需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一种高教类型,这种类型的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上已经规定了它自身的就业教育属性。首先,高职教育是为满足社会一线岗位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而设置,其存在的价值也就在于它能培养出为社会一线岗位所需要的人才。其次,高职教育的内容除包含普通教的内容之外,还涵盖与各社会职业岗位有关的具体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生将从中学到相应的岗位操作技能以及形成一定的岗位态度。其目的,是要使学生不仅获取与普通教育相当的资质证明,而且可顺利进入某一就业领域。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制由社会劳动市场的需求所决定,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岗位所接收,完全由劳动市场说了算。第四,与前三点相联系,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即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其直接而又重要的衡量尺度,也就自然要落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上来。所谓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率、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可以说,高职教育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社会劳动市场的需求,为就业而教育是它的必然选择。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不仅为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规定,它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国际人才就业结构看,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高技能职位正在迅速替代低技能的职位,知识型劳动者逐步替代非知识型劳动者。在过去的10年中,世界各国技术工人就业人数增加了10%,而一般工人的就业人数下降了70%,掌握高技术技能人员就业数量增加了20%,中等技术技能人员下降了20%。在发达国家里,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技术工人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例如,在美国就业人员中,专业职位、技术职位(技术工人)和非技术职位的比例由50年代的2:2:6演化为90年代的2:6:2。在过去40年中已淘汰8000多种低技能职位,同时又诞生了7000多种新职位[1]。
   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将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不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企业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已导致我国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以广州市为例,根据广州市统计局、劳动保障局、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十五”时期,广州市每年急需1.49万技师和高级技师,每年急需9. 42万高级技工。对广东省而言,到2005年全省高级技术工人的缺口将达到130万人[2]。
   我国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不仅总量上短缺,而且人才结构失衡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已经严重地制约了一些行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就广东而言,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信息,广东省2003年第四季度市场对制造业人才、工程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两类人才的需求量占人才需求总量的53.8%[3]。广东是一个制造业中心,尤其是电子、家用电器和汽车行业,所占的位置较为突出。若不采取一些措施,为广东培养大批的制造业类、工程技术类的中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将会对全省的制造业产生严重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广东省的经济。从全省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中可以看到,外语、文秘、管理类专业占31.5%,而制造类专业仅占3.1%[4],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值得深思。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结果导致近年来许多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的发生,并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根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03年底组织的一项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很理想,2003年6月底的毕业生一次派遣就业率平均为60.9%,未就业率平均为37.9%,不就业率平均为1.2%,有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甚至不到35%[5]。与此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又认为难以招到合适的人选。如在山东省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2001年秋季外商投资企业招聘洽谈会上,一家塑料制品公司给高级塑料模具技工开出了年薪16万元的筹码,却长久空缺[6]。
   之所以出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与企业找不到合适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并存的局面,除了有人才培养的结构失衡因素外,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当、质量不高也不无关系。由于诸多原因,许多高职院校并未树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不合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采取 “快餐式”,避重就轻,用理论知识教学代替实操技能训练。其结果,毕业生职业素质低下,难以被社会用人部门所接受。
   事实上,国外许多成功的高职教育典范都无一例外地坚持以了就业为导向教育理念,并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如,美国职业院校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英国、法国的“三明治”校企合作课程,韩国初级学院的顾客导向的教育(CE)以及“订单”培养等,其实质就是以企业内部劳动市场为导向,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社会劳动市场始终是他们规划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出发点,他们往往能够根据社会劳动市场的需要来规划自己的发展规模、设置专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确定教学内容等,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校企结合之路,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其结果是毕业生职业素质高,社会声誉好,根本不存在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这样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许多国家,尤其发达国家早已普遍流行。
   二、大力打造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平台
   高职教育的重点、难点,在于学生一线岗位操作技能及对岗位态度的培养。从中外高职教育的经验和现实条件看,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一重点、难点问题的最有效方式。为此,广州大学充分利用社会企业、行业的办学资源,大力发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操作技能和岗位态度打造广阔的平台。
   新组合的广州大学根据教育部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并结合广东省和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了以校企合作方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通过建立多元合作办学体制,先后与广州地区的几个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合作,办起了六个独立校外二级学院,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六个二级学院的校园占地面积合超过300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约1亿元,图书约80万册,专任教师近1千人,此外还有一大批由企业提供的教学实训基地,在校生规模接近2万人。
   在管理体制上,各学院的人、财、物相互独立,但对教学的管理坚持“三派出、四统一”。“三派出”指由校本部派出院级主要领导、派出主要中层领导干部和派出骨干教师;“四统一”指统一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统一教学计划、统一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统一公共基础课教材,对教学质量的监控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以评估为主的方法。为确保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在所有的校外二级学院中,都建立了教学管理和监督机构。考虑到各个校外独立二级学院的合作对象和投资来源不同,在管理上也必然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各自不同的管理运行机制。对属于国有公立二级学院的纺织服装学院、科技贸易技术学院和市政技术学院,在管理上实行校本部领导与校外二级学院主管部门领导的定期联系制度,同时还在二级学院内部建立以校本部教师和管理人员为主的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对每一个专业都建立以校本部教师为主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而对属于民办二级学院的城建技术学院、松田学院、华软软件学院,则实行校本部与投资方之间的董事会领导制度,由校本部的领导参与董事会,通过定期召开董事会会议决定二级学院的办学方向和其它重大事项的决策,同时在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主要由校本部派干部主持工作。
   为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势,校本部高职教育管理职能部门采取召开专业设置协调会、研讨会,必要时运用专业设置审批和招生指标这一杠杆,有目的、有系统地引导和协调各校外二级学院紧紧依托合作办学企业或行业,做好专业设置工作,使每个学院都能构建与自己所在合作办学企业或行业相一致的培养专业体系,形成鲜明的校企合作办学特色。如纺织服装学院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类培养专业,市政技术学院重点发展市政工程类培养专业,城建技术学院重点发展城市建筑类培养专业,华软软件学院重点发展计算机软、硬件人才培养专业,松田学院和科技贸易技术学院,则重点发展经济、信息、管理、应用英语类专业。与此同时,又千方百计促使合作企业全程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岗位实训基地和合理的实习时间,接受岗位操作技能和对职业岗位态度的培养。
   经过多年的打造,广州大学已成功建起了涵盖多个社会经济领域的校企合作平台,这为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毕业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改革方案
   高职教育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这在前面已有所论及。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校企合作平台上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从现实情况看,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岗位的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强度上不够,也缺乏针对性;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差,就业率不高。但留意分析一下这些问题,不难看出其解决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涉及的因素有许多,首先要有相应的社会职业岗位供学生实习,这离不开企业或行业的参与。除此之外,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也都无不影响着培养的质量。为此,我们从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实施条件、教学方法与途径等方面对高职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规范,提出了以下基于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改革方案。
   (一)构建“双定向、双全程”的就业教育服务体系
   我们深知,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在于能为社会一线诸岗位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让毕业生获得高质量的就业。对此,我们紧紧围绕“适销对路”做文章,在“适销”与“对路”上很下功夫。首先,为使高职人才培养“对路”,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采取校-企双向互动的方式予以确定和调整,使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完全建立在摸清企业需求的情况下进行,为企业提供“定向”培养服务。由于高职院校生源比较复杂,文化层次和专业背景千差万别,他们报考某种专业并不一定代表其相应的职业倾向能力也高,因此,在对学生专业发展的教育上采取“定向”教育的方法,即通过借助一定的职业倾向能力测验先对学生进行摸底,然后依据摸底情况实施 “定向”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取舍教学内容。
   其次,为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适销”的水平,我们确立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提供全程就业指导、学院各部门提供全程服务的就业教育体系,确保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有“门路”就业。
   (二)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有效开展学生职业实践能力教学的首要前提,是对企业岗位需求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企业对岗位操作技能的需求,才能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而要充分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争取企业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全程参与是最好的途径与方式。为此,建设高职专业教学体系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员由合作企业或行业负责人或专家、大学学科教育专家和学院教学负责人及教学骨干共同组成,每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人数6-10人不等,其中来自企业的成员比例不能低于50%。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论证或审定,并指导专业教学,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教学。
   由于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参与,我校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紧紧瞄准市场的需求,真正做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开设出许多新的培养专业,如华软软件学院的数码摄影、游戏软件、数码艺术等专业,市政技术学院的社会工作、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等,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
   (三)制订以职业能力结构为主线的专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进行教学管理过程的主要依据。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坚持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充分体现社会岗位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基本要求。教学计划采取按职业能力结构划分的模块化组合方式编写,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职业能力结构的划分,是建立在社会劳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因培养专业的不同,职业能力结构的划分也会有所变化,但通常由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三大模块组成。其中,职业基础能力模块与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术课程设置相对应,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必需、够用”;职业实践能力与职业岗位实践教学课程相对应,课程设置的原则是“针对性、够量、循序渐进”;综合能力模块与公共基础课程、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创业或就业能力培养课程等相联系,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全面、发展、适度”。
   为确保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岗位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突出技术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计划中,每个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要占教学总时数的50%左右,并将教学计划进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实施学期、周数分配、实训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及实践场所安排。集中实训环节每学期都安排,并要求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考虑到各专业在生源上有高中生和职高生两种类型。因此教学计划中课程教学的设置也往往因生源而异,采取了分门别类有针对性的制订措施,并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四)校企合作,携手创设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
   为确保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2000级起,市政学院的给排水、环境工程、园林艺术专业,纺织服装学院的染整、服装设计与工艺、纺织品检测专业,城建技术学院的建筑施工、房屋建筑专业等开始实施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见表1)。
   表1 三阶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列表
   实践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培训内容 职业基础技能 职业综合技能 职业岗位操作技能、职业岗位态度
   培训场地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校内和企业实训基地 企业实训基地
   培训与考核责任人 校内任课教师 校内任课教师和企业选派的指导教师 企业指派的指导教师
   培训效果要求 掌握基本职业技能、考取专项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掌握职业综合技能、考取专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掌握职业岗位操作技能、适应岗位工作、形成积极的岗位态度或取得初步岗位业绩
   第一阶段是职业基础技能培训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培训学生与职业岗位有关的技能、技巧,通常立足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际上,在此阶段要完成两类职业基础技能的培训,一类是简单的专项技能培训,另一类是复杂的专项技能培训。以纺织服装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如服饰配件、缝纫车工技能的培训属于简单的专项技能,一般排在课程表内随堂分散进行;随后的服装剪裁、服装效果图技法、服装CAD技能则属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中高级基本技能培训,一般单设实习周。分两步进行,均为讲练结合型教学。该阶段结束时,组织考取服装缝纫车工类等级证书和服装CAD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阶段是职业综合技能培训阶段。如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服装制作技能属于综合性的技能,要完成学生服装制作技能的培训单靠校内的实训基地通常不够,还需到企业服装生产流水线上去实习。这种综合技能的培训,是结合服装生产进行教学的产学结合型教学。实习结束,要组织学生考取服装工艺与制作上岗证书。
   第三阶段是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在企业岗位实习基地进行。对学生的培训、考核主要由企业指定的人负责,学校指派的实习指导教师起辅助协调作用。其目的主要是想让学生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全身心地投入到岗位操作技能的学习与知识技能的应用当中,促使他们掌握使用生产设备、仪器仪表,学会制订工作计划,形成对岗位工作的积极态度。实习结束,进行毕业设计与答辩,全面、综合考查其技术应用能力。
   这种三段式职业技能培养模式,采取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分散实习与集中实训相结合、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办法,使专业课程教学直接进入生产前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直接相连。其结果,不仅大大增强了高职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为毕业生顺利进入社会岗位就业架起了桥梁,而且也为高职院校直接向社会企业提供智能服务,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创造性才能开辟了道路。例如,城建技术学院建筑施工专业2001级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直接参与广州市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他们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出河道地下施工创新方案,为建筑施工单位节约上千万元的资金。又如市政学院道桥专业2000级学生,参与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的选址工作。他们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全球定位仪测绘知识,成功地帮助市政建设单位解决道路选址中遇到的困难,赢得企业的好评。再如纺织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2001级学生,在实习期间为所在企业设计新颖服装款式,为该企业带来上百万元的销售利润。
   (五)校企合作,共同编写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的教材
   高职教育的就业教育属性决定了它的教材应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但从整体上看,具有这些特征的高职教育教材极其匮乏,不少教材存在着内容偏旧、学科体系过浓等问题,专业教材、教学辅导教材短缺,教材建设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对此,我们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组织力量编写有关教材。例如,纺织服装类专业的教师联合本行业的专家,在教育部下属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合作编写出版《服装制版实习》、《服装专题设计》、《服饰图案》等一系列服装设计与工艺类教材;建筑类专业的有关教师同合作办学方——广州城建集团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的部分行业专家合作,联合编写出一系列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建筑类案例教学用教材;此外,由各校外二级学院联合组织起来的公共英语教学协作会和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协作会也分别编写出版了应用英语能力类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类教材。这些教材都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合理地整合了课程教学内容,是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反映教改新成果的教材,它们具有结构优化、与相关教材衔接和配合、方便教学、节省资源等特点,在内容上表现出实用性、针对性、先进性,能使学生减轻负担、增加学习兴趣。
   还有些教材的编写已经迈上立体化的轨道,如纺织服装学院的教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编写出版了《服装CAD》等教材包,集纸质教材、音像媒体、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 案、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于一体,将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立体化教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这既可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使优秀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又可切实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类似这样的立体化教材还有吴勇教授主编的教育部十五规划高职高专类系列教材《市场营销》教材包等。
   (六)校企结合,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实训基地网
   实训基地是培养职业实践能力的核心条件。为此,我们通过整合校企合作双方的资源,大力发展实训基地,努力构建出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训基地网。
   首先,通过开展重点建设实验室评估活动,促使合作企业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校内基础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这类实验、实训基地,可供学生深化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用。这包括:(1)采用开放式向学生展示设备、设施各部件的认识类实验、实训基地,如建筑类专业的岩土标本实验室、纺织服装类专业的纺织品材料实验室等,其作用在于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2)通过有关实验装置来演示某项专业技术的应用过程的观察、演示类实验、实训基地,如染整专业的材料检验实验、给排水专业的水处理实验室等,其作用在于提高学生对实训过程中的现象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的能力,并学会数据处理、总结、归纳和演绎推理的技巧。此外还有给排水专业的仿真模拟、服装设计专业的裁剪、车缝操练室等,这类实验、实训基地是通过让学生操作某种设备或计算机软件模拟,而达到培养其基本职业技能的目的。对于上述这些类型的实验、实训基地,所有专业都已能够保证教学的需要。
   其次,借助经济效益这一杠杆,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促使合作办学的企业方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如广州纺织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各公司、广州城建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各建筑施工单位、广州市政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各单位,以及各校办专业公司都同合作办学的校方共同制定了接受所在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前来实习的制度,并成立专门的学生实习指导小组,指派专人负责对实习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工作。目前,广州大学拥有高职教育校外重点实训基地近100个,这些实训基地不但能够满足高职学生培养职业实践能力的需要,还可以陶冶学生爱岗敬业的情操。值得说明的是,它们也是各专业毕业生的潜在就业岗位。
   (七)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一般是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培养的。但要搞好实践性教学,离不开一支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它要求专业课教师既具备讲师资格,又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适应的工程师或设计师、建筑师、造价师、房地产评估师等资格,即 “双师型”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后者,显然只能从生产实践中获得。这就是说,鼓励专业课教师从事生产实践,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措施之一。这种措施在我校部分高职教育专业采取过,如要求新进教师到企业的相关部门任职,直接从事企业一线岗位的工作,等积累一定的企业岗位经验之后,返回学校正式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还有一个措施,就是让专业课教师边上课,边安排时间到企业从事生产活动。但教师从事实际生产活动不可避免要占用不少时间,这对于追求办学经济效益的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算得上是个难题。
   校企合作对解决上述难题比较有优势。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对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可由企业和学校同时选派具备一定资历的人组成任课教师小组,共同承担(其中企业方选派的教学人员属于兼职性质,报酬由学院支付)。任课小组单方也许都不具备“双师型”教师的条件,但两者的结合却可以产生比“双师型”教师更大的效应:一方面,他们利用各自的优势可完成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客观上还起到互相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作用,使双方都逐渐成长为事实上的“双师型”教师。所谓事实上的“双师型”教师,指虽然没有“双证”资格,但具备“双师型”教师的实际能力,并且也能够起“双师型”教师的作用。这种做法在广州大学城建技术学院和纺织服装学院的部分专业教学中已取得明显的成效。作为成功的经验,有关职能部门已鼓励其他专业也有计划地进行尝试。
   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曾是我校高职教育中许多专业都存在的问题。对此,除在人才引进上向高学历高职称者倾斜外,我们还采取措施,设法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如鼓励在职教师参加进修、报考在职教育硕士等。经过几年的努力,各专业都已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队伍的水平明显有所提高,队伍结构也更趋合理。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初显成效
   通过实施“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改革方案”,我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方面,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实施此改革方案之前,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不高,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人数少,平均每生不到0.5个,且等次低,大多数属于初级等级证书;实施改革方案之后,学生职业技能水平连年上升,现在平均每个学生到毕业时考取各类技能等级证书数达3个以上,且大多考取了中级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在实施改革方案的过程中,不仅利用校企合作所形成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培训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同时还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这包括语言运用、计算机操作技能、心理素质、就业与创业技能、人际技巧等的教育。由于此改革方案重视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以我们所做的一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追踪调查为例,2001级学生入学时在卡特尔16PF测验上显示的心理健康指数明显偏离大学生常模值,到了大三时,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已回复到常模值水平。这就是说,实施改革方案后,学生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又如,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参加2002年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我校高职学生平均及格率达到73.5%,有的学院如城建技术学院更高达83%,这远远高于广东省平均及格率为49%的水平。
   由于我校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符合企业岗位需要,因此毕业生就业质量非常好。实施此方案学院的2003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有的学院如市政技术学院为100%。还有些专业如染整、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专业的学生离毕业还差一年,就已被社会企业提前预定接受。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我校高职教育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并富有创新精神。如2000级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在参加2003年全国服装设计大赛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有些学生甚至在实习期间就显示出较高的创新能力,如前面谈及的城建技术学院建筑施工专业2001级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出河道地下施工创新方案,为建筑施工单位节约上千万元的资金;市政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专业的2000级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全球定位仪测绘知识,成功地帮助市政建设单位解决道路选址中遇到的困难,赢得企业的好评;还有纺织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2001级学生设计新颖服装款式,为企业带来上百万元的销售利润,等等。
   实施“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改革方案”不仅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增强了学校对社会的智能服务功能。在校企合作背景下,许多学有所长的专家、教师同企业或行业部门专家一起,共同开展科技攻关,为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并因此而取得不少成果。如城建技术学院的一些教师与广州城建集团的专家一起探讨岩土力学方面的问题,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又如,纺织服装学院利用自己与法国著名服装院校TPC学院携手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赛博服装科研中心”,为中国服装生产企业提供三维服装工程设计与培训体系,在服装的款式设计、版型设计及工艺制作方面给企业带来全新理念,并通过增加科技含量为企业提供高效率、高效益服务,从而提高国内服装制成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此外,校企合作办学顺应了高教大众化的潮流,也符合政策导向,它所产生的资源整合优势,对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也具有独特的作用,如我校松田学院现已被教育部批准为独立二级学院,从2004年起可以培养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人才。
   回顾实施“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改革方案”的这几年,我们目睹它不仅明显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大大增强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应该说这样的改革方案是成功的。我们从中尝到了甜头,也值得向同行推广。
   注释:
   [1] 教育文摘周报.2000.(4).
   [2]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计委等5部门委:《广州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
   [3]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03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https://www.lm.gov.cn
   [4]广东省招生办公室编印: 2003年普通高校在广东招生专业目录,广东招生报,第18期至52期
   [5]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https://www.tech.net.cn
   [6] 新蓝领挑战白领,https://www.xicn.net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ultivation Pattern of Improv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hrough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with Might and Main
   Task Team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 China 510405)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from the points of views of the attribut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with a cultivation pattern and its preliminary effectiveness being presented improv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with might and main as it was put in practice.
   Keywords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Cultivation Patter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