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项目教学法探索
摘要:《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技术测量知识含量高,教师尝试以零件测量“工作任务”,引出专业知识,“教、学、做”合一的思路,理实一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内径百分表测孔径》为教学案例,探索项目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内径百分表测孔径”教材学习情境“尺寸测量”中的一个任务。通过该任务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内径百分表的使用方法和要领。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微课 任务
1 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它是借助于项目的实施来完成的一定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2 项目教学法的实例运用
2.1课前准备
《内径百分表测孔径》课题选自《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五章第三节技术测量实训中项目三轴类零件的测量中的任务3:内径百分表的使用。教学设计是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为质检员,以轴套内径的测量为项目载体来学习内径百分表的使用,使学生能正确的使用内径百分表,能正确的读数并准确的判断零件的合格性,同时培养学生合理选择量具的能力。
授课对象为机电专业五年制学生,男生较多,调皮好动,学习习惯较差,不但他们表现欲强,乐于动手操作,32个学生分8组。课前要求他们选出一名小组长,同时预习相关内容,观看内径百分表的使用的视频,完成学生任务书。教师准备好课件,录制内径百分表使用的微课,测量数据报告单,学生任务书,小组评价表,准备8把游标卡尺,8把内径百分表,8把外径千分尺,8个套筒。
2.2项目提出
学校实训室加工了一批轴套,请同学们来帮忙检测轴套的内径是否合格。

图1 轴套
给出任务时,我结合图片用提问的方式来让同学们思考测量孔径可使用的量具有哪些?同学们很配合也很自然的回答是游标卡尺。我又提示同学们观察图上孔径的公差,游标卡尺能满足测量精度吗?学生思考后说不能,我很自然的引出本次课的学习任务:内径百分表测孔径。
2.3项目实施
2.3.1知识讲解——内径百分表的用途和结构。
内径百分表主要是用来测量和检验精度比较高,表面比较好的内孔、深孔的直径以及形状精度的量具。利用PPT上的图片如图2所示,动画以及实物来讲解内径百分表的结构。学生很有兴趣。

图2 内径百分表结构
2.3.2动手实践探索——内径百分表的使用
内径百分表的使用主要是通过4个微视频的制作来学习的,虽然课前已经放在网上同学们自学了,并把安装步骤写在了学生任务单上了,由于视频较短,所以课上再一次小组学习,动手操作。
微课1——安装可换测头(60秒)
(1)学生观看微课1,探究内径百分表的可换测头的安装。
(2)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安装测头的要领。
安装测头。可换测头与活动测头之间的合适距离一般大于被测基本尺寸的0.5~1mm,保证测量时活动测头能在被测孔极限尺寸内自由运动。这可用游标卡尺来完成测量,校对两测头之间的距离是否合适。
3)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微课2——安装百分表(26秒)
(1)学生观看微课2,安装百分表。将百分表装入量杆中,当百分表的指针从不动到缓慢的转过半圈或一圈,表明百分表压入的程度适当。(小技巧:百分表的小指针在0~1内)锁紧螺母。
(2)教师巡回指导。
微课3——百分表调零(120秒)
(1)学生观看微课3,探究内径百分表的调零方法和要领。
(2)学生动手操作,用千分尺作为基准,将百分表的指针摆动到顺时针的极限位置时拨动表盘到零位。
(3)教师巡回指导。
微课4——测量读数(26秒)
(1)学生观看微课4,探究孔径测量方法和要领,并能正确读数。
(2)学生动手操作练习测量孔直径。
1)注意让定位护桥找到直径的最大处;
2)注意要轻轻的摆动,找到指针的顺时针的极限位置。
2.3.3 百分表读数练习。
百分表读数练习时,特别要注意读数的正负号,规定:当表针按顺时针方向离开零位的读数是负值,当表指针逆时针方向离开零点的读数是正值。所以孔的实际尺寸=基本尺寸+偏差值。
用PPT演示百分表指针的三种情况:

图3读数
用PPT演示指针的三种情况如图3所示,让学生思考百分表上的读数,更好地掌握读数。
2.3.4动手测量——用内径百分表测孔径
使用内径百分表完成对下图轴套的测量,并完成测量记录和判断其零件是否合格如表1-1,同时完成小组评价表1-2。在此过程中主要完成:
(1)学生测量孔径。
(2)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填写测量数据和评价表。
(4)整理和维护量具。
说明:下图为测量孔的测量位置示意图

表1-1 测量数据报告单


2.3.4成果展示
接着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小组长作为代表分析测量的数据,判断零件合格性,(尺寸在公差范围内的合格,进入下一工序或入库,不合格的返修或报废),有的小组还讲解了在调零时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的,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些疑惑,小组们纷纷讨论,解答。
2.3.5完成评价表
最后就是完成评价表,自评,互评,总结收获,提出问题及解决办法。在评价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 结语
项目教学法,教师自制微课,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文明操作和量具的维护,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分析的探索过程,以及情感的体验过程,让教师真正成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参考文献:
1. 沈学勤.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张一春. 小“微课”,大“世界”—揭秘“微课”建设内核的十个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