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弟子规 力行家庭正道
摘要:学习弟子规,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和睦家庭,和谐社会,促进伦理道德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力行弟子规,教育好下一代,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任。
关键词:弟子规 教育 道德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著名学者李毓秀编撰,后经清朝贾存仁先生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内容依据孔老夫子《论语 学而第一》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编写而成的。共1080个字,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为人子弟居家、出外、待人、接物、学习等应有的守则与规范。弟子规不仅是孩子学的,也是成人学的,把它作为我们一生的行为规范和立身处世的规则,在当今社会中,不仅在家庭、人际关系、工作以及终生身心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早学早受益,不学不受益。
什么是孝?《孝经》中讲“夫孝,德之本也”,孝是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体现出感恩、回报及礼敬,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善待他人。弟子规讲 “入则孝”,家庭中应该力行孝道,父母生育子女不容易,从怀胎十月到抚养成人,含辛茹苦,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业、工作、家庭都希望事事顺利,操心了大半辈子,养儿防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孩子长大了也逐渐组织了家庭,要时常想着回家探望父母给他们带一些礼物,陪父母聊聊天,做做家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要身体力行,注意饮食卫生,生活规律,身体健康,让父母放心。
什么是“道”?超越时空的大自然的法则谓之道。伦常大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弟子规讲“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顺应道,则天地安和,家庭兴旺,事业昌盛。反之则父子冲突、兄弟冲突、夫妻冲突,弟子规提到“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在家庭中财物看得重了,就会引起争执,重义轻利,言语忍让,控制不良情绪,才会避免发生冲突。
什么是“教育”?“教是上所施下所效,育是教子始做善也”。家庭教育将成为社会的重中之重,为人父母要学好弟子规,以身作则,才能把孩子教好。目前社会中,物质生活渐渐富裕起来了,可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尤其是孩子的生活领域,没有用童蒙养正的读物来规范孩子的行为,电视、电脑、手机逐渐取代了教育,家长们疲于给孩子找什么样的营养品,送孩子上什么高品质的幼儿园费尽了心思,疏忽了做人和伦理道德的教育。有的家长忙于挣钱,把孩子扔给父母辈或保姆,而不去自己带小孩。很容易错过婴幼儿0-3岁宝贵的最佳教育期,这个期间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怀孕开始,母亲就应该遵守伦理道德,思想端正,举止端庄,言语柔和,没有邪念。不听、不看、不说、不接触不好的事物。孩子出生后,虽然他不会说,但他会看会听,家长的言行已经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他,身教胜于言教。孩子渐渐长大,家长把弟子规表演出来,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帮助邻里,孩子会效仿。并教给孩子从小习劳,做家务事,从擦桌子、扫地到自己穿衣吃饭、洗漱、整理书包、系鞋带这些小事做起,当孩子懂得分担家务,才会体会做事人的辛劳,才知感恩,才能生出恭敬心、责任心。不能把孩子养成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全家人围着他转,他不高兴就发脾气,不把父母、长辈放在眼里,自私自利,更不懂孝敬。坏习惯养成,长大了很难纠正。弟子规是圣贤书,是长善救失的教育,是现代家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人人都要学习,它是现代文明的精神食粮。应该早晚读诵,及时修正我们的错误行为,这样人心才是安稳的。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家庭破裂了,必然引起一种社会乱象。夫妻和睦,孩子会在充满爱和关怀的氛围中长大,心理健康。一旦家庭不健全了,孩子的心里就有阴暗面,埋下了不健康的种子,遇到不好的环境可能就会变坏,尤其社会的诱惑力太强大,把握不住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青少年的犯罪率逐渐攀升,社会就不稳定。
那么如何经营夫妻之道呢?那就是从结婚到老,永远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时时想着我要为对方做什么,而不是对方应该为我做什么,懂得关爱、包容和宽恕,为对方付出,更能关爱对方的父母和亲人。不做金钱和物质的奴隶。知足常乐,勤俭治家。家庭主妇经常把家整理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做上可口的饭菜,既吃得健康有锻炼了身体,培养了做事的能力,也和乐了家庭的氛围。丈夫多说关爱妻子的话,一起下厨,帮着收拾碗筷。闲暇时给孩子讲讲德育故事,每天坚持十几分钟。夫妻相敬如宾,和颜爱语。夫妻双方创造爱读书爱学习的氛围,孩子自然会效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孩子是多么快乐。这样的家庭也将成为社会的榜样。假如家庭理念是只知道赚钱,疏忽了做夫妇的本份,隐形的东西丢失了,这些不是用钱能买得到的。真正的成功是家庭事业兼顾,才是圆满人生。
把孩子教育好才是人生大事,教孩子前先把自己教好,人不学不知“道”,多读圣贤书,多读弟子规,力行弟子规,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尽自己微薄之力,从我做起,力行家庭正道。
参考文献
弟子规(百衲本),文津亲仁编,北京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