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的,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考核形式进行改革与实践。让学生能把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高职人才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考核方式;考核改革
Abstract: to train technical talents for the purpose, will "assessment form tolerance and technical measurement"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Let the students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mprove the analysis of issues of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quality,comprehensive ability,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Keywords: tolerance and technical measurement ; examination; examination reform
1.考核方式改革背景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作为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机械制图标注更加细化,更加系统,更加规范,同时只有学好它,才能更好的学习后面的机械专业课;才能更好的在毕业后的生产实际中应用。作为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生产一线的工人,技术人员和检验人员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考核方式是依据平时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10%—30%,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成绩占20%—30%,期末成绩占60%—70%,期末考试成绩评定采用闭卷或开卷笔试。考试课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这样的考核方法一直延续,过于重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作用,使学生缺少了主观能动性。重理论轻实践,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忘笔记”的怪圈[1],与高职教育相悖。所以,此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进行改革。
2.考核方式改革实践
(1)考核内容改革
由于采用卷面考试过于片面,所以将卷面考试的形式改成考查考核形式。学生对本课程及其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等课程的了解、掌握程度也不同。例如:学生在《机械制图》中进行了减速器拆装实训,并参加了金工实训的车床加工轴类零件。学习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中“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章节就可完成低速轴精度综合实训,学生分成若干组,教师准备好对应的小组任务。小组可以进行讨论,合作完成综合实训任务。这样可以解决了原来生源复杂这一高职教育的难点问题,而且通过互助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互助意识,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发展[2]。低速轴的每段轴由于装配零件不同,基本尺寸不同,所以尺寸精度、形位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会相应不同,老师提供参考资料。这样学生不但要在理论课堂上学会使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中相应表格以外,还需学会利用查阅其它资料,将其它课程内容相结合,才能完成综合训练。
(2)考核方式注重过程化
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3~5天的资料整理和准备答辩。学生对低速轴每段都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可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但是答辩环节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教师通过课程综合实训的批改,向同学提出三个问题。例如:Ø30f7 上下偏差怎样知道;分析装配轴承轴段“形位公差”有何要求;将金工实习时学生加工的轴段,进行测绘,是否满足自己在综合实训中给出的精度等等。学生在完成综合训练的过程中,完全不用去死记硬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进行了必要的培养,通过答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在平时的实践课程中,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实践测评。学生采用抽签的方式,分批次,分阶段进行考核。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方法、仪器使用及理论知识结合情况。实践教学中,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时能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正确的学生对其实践成绩进行加分。最后学生此课程的成绩为三大部分: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课后作业情况)30%、实践成绩(实践过程+实践报告)30%、综合实训(实训总结+实训答辩)40%。
3.结语
传统意义上的“卷面考试”只是把分数按一定的比例相加,作为学生评价的标准,这种考核方式会俺盖了或者混淆了学生学习发展中的问题,不利于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使用了上述的考核改革方式,教师可以掌握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及时指明学生学习中不足的,同时科学给出成绩,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造与创新,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得到端正,激发了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上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从而改变了过去学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将课堂所学与生产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满足了高等职业教学培养目标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马德坤 试析高职教育考试模式德改革与创新 [J] 中国成人教育, 2005, 12:P18- P19
[2]贾健明 陈黎敏 高职《公差》课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第3期 P51- P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