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探讨

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探讨

日期: 2009-1-2 5:34:20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家林

   摘要:课程形成性考核能够加强学习过程控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可以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业成绩。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三方面,其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的比重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考核的实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并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监督机制予以保障。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考核方式;考核内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质量意识和特色意识的进一步强化,各高职院校纷纷加大了形成性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使用比重,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不能有效地根据高职教育不同类型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适宜选择课程形成性考核的类型、方式与方法,合理确定其在课程成绩考核中的分数构成比重,造成其结果缺乏应有的科学性;二是考核标准制定模糊,考核内容选择片面,考核过程实施随意,课程形成性考核的结果缺乏应有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学海网
因此,加强对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有关问题的探讨,明确认识,对于矫正考核中的偏差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意义
    所谓课程形成性考核,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将考察和评价的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依据的过程。
    课程形成性考核,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意义在于:
    其一,加强学习过程控制,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课程形成性考核可以及时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发现学习上的优缺点,以长善救失,培养精确细致、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控制和促进学生学习。
    其二,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课程形成性考核从侧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师自我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反馈信息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有效地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形成性考核也是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情况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其考核结果作为指导教学工作的依据之一。
    其三,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课程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状况,其考核的结果与课程终结性考核结果相结合,能全面地对学生课程学业成绩进行评定,避免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不当。
    二、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方式
    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较多,按照类型划分,主要有平时作业考核、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专门设计的课程大作业考核、实践性作业考核等。
    平时作业考核是指定部分平时作业为记分作业,根据学生完成记分作业的数量与质量,评定其成绩。一门课程的记分作业一般应为4-8次。
    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评定其成绩。
    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是在课题或单元教学结束后命题测验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答题质
 量,评定其成绩。阶段性成绩测验的方法很多,有笔试、口试、答辩、实操、项目制作等,须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确定。阶段性成绩测验的次数不宜过多,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进行。
    专门设计的课程大作业考核是根据课程需要为形成性考核专门设计综合性作业,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定其成绩。其作业形式可多种多样,侧重于对学生应用、分析、综合、实践能力的测试。一门课程的大作业一般为1—3次。
    实践性作业考核是根据课程实践性教学需要,为形成性考核专门规定的实践性作业,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定其成绩。实践性作业主要有实验报告、实训报告、实习报告、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等形式。有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必须进行实践性作业考核。
    三、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
    结构是指构成整体的若干客观事物或作为客观事物反映的观念,以何种方式相关联,即排列和组合,也就是说,结构是整体的内部架构。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即指构成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内容要素及其排列组合的比例关系。确立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必须从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涵出发,结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过程特点进行研究,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结果。
    (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过程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教学过程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较大差别:在教学内容体系方面,由纵向互相交叉、横向互相交融且彼此相对平行独立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成。其中,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建构,由基本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组合而成;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建构,由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及技术应用组合而成。在教学过程方面,始终坚持实践导向原则,运用实践性的方法与手段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学海网
   (二)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应涵盖学生学习过程的各方面,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三方面。其中,学习态度主要指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选择学习资源、学习媒体、学习方式与方法进行课程学习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水平;学习效果主要指学生独立完成课程学习内容、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环节的数量及质量。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三方面的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分数合成按0.2:0.3:0.5的权重比例进行,较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
    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的比重,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基本原则为:公共理论课程,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实践教学内容为辅,其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评成绩的20%-40%;专业理论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并重,其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评成绩的40%-70%;专业技能与实践课程,以实践教学内容为主、理论教学内容为辅,其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评成绩的60%以上。
    四、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措施
    (一)原则
    全面性原则:考核内容应涵盖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不能有所遗漏或偏颇。
    量化原则: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各种情况应做详细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资料应转化为数字资料,使其考核结果由量化统计分析得出,避免考评者凭主观随意给分或掺杂个人好恶。
    公平性原则:考核的标准、程序、方式和方法应统一规范,不能因人而异。
    强制性原则:对每一位学生都必须进行课程形成性考核,并将学生通过课程形成性考核取得合格以上成绩,作为其参加课程终结性考核的前提条件,不能有人例外。
    (二)标准
    确立考核标准需完成3项工作:一是确立各考核项目应达到的基本标准;二是确立各考核项目基本标准上或下的等级标准;三是确立考核内部各部分分数合成的比例关系。按此要求,每门课程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制定《课程形成性考核说明》,并报教务处审批备案,于开课前向学生公布。
    《课程形成性考核说明》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说明本课程是公共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其他课程,是必修课程、限选课程还是任选课程,以及学时学分是多少;考核对象,说明本课程考核的专业和年级;考核方式,说明本课程采取形成性考核的理由,规定形成性考核成绩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的分数比例;考核类型及分数比例,说明本课程选择的形成性考核类型及理由,一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类型选择原则上一般不低于3种,规定各类形成性考核成绩在形成性考核总成绩中的分数比例;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对每类形成性考核的具体考核项目、内容、方法及评分标准进行详细规定;编制部门及时间,审定部门及时间。
    (三)组织
    考核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各系(部)、专业教研室组织课程任课教师严格按照《课程形成性考核说明》进行实施。
    (四)程序
    考核应按如下程序进行:第一,原始情况记录。制作和下发各种记录表,将学生参加课堂学习、实践训练、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辅导、作业上交时间等能反映学生学习信息的情况记录下来。第二,原始资料整理。定期或不定期对记录的原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收缴的作业和实践成果进行审阅批改。第三,评定分数。根据考核评分标准,对整理的各项目内容、作业及实践成果进行量化打分。第四,分数合成。将考核内容各部分的考核结果根据规定的合成标准进行分数合成,得出学生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总评结果。第五,结果使用。将课程形成性考核总评结果用于学生课程终结性考核:课程形成性考核总评结果达不到合格标准者,取消其参加终结性考核的资格;达到合格标准者,其形成性考核总评结果按规定比例与终结性考核结果合成,作为学生课程学业成绩的最终考核结果。
    (五)方法
    考核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量化考核为主的方法。考核项目中凡能量化的均进行量化,不能量化的也须经过一定的量化处理,使之数量化。
    (六)监督
开展高职教育改革课程形成性考核,要建立起相应的质量监督机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严格的考核质量检查制度。系(部)要成立专门的课程形成性考核质量检查小组,每学期定期、不定期地对任课教师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教务处采取随机抽查和专项检查的方式,每学期对各系(部)及任课教师课程形成性考核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和质量评价,并将督查结果作为评价系(部)及任课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通过这种检查制度,监控和保证课程形成性考核的质量。二是建立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查询、申诉制度。学校或教师须及时将学生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通知给学生,学生有权力对自己的成绩提出质疑和申诉,教师或管理部门应根据学生的合理诉求,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及时更正课程形成性考核中存在的偏差和不当。
 
[参考文献]
[1]罗辉.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2]顾明远等.学校考试与命题管理运作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3]纪芝信等.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