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

日期: 2013/12/26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摘要:以无锡技师学院《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课程建设为例,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模式,应以适当、必要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具体项目过程的学习与实践,让学生如同置身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学校工厂模式的教学,实现学生的工作能力与企业要求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技工教育;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引言:技工教育职业院校的目标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无锡技师学院从2007年启动了示范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工程。几年来,我们致力于《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改革,在高水平的数控高技能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作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通过实践逐渐形成了无锡市职业教育的精品课程。
   正文:
   一、课程建设、改革、发展经历
   《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课程是学院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课程依据上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国家职业标准)而设置的,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和专业性强,集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加工、安装、调试、维修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一体化教学课程。
   早在1987年我院开始设立旨为培养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操作编程、加工与维修技能人才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经过二十多的建设发展,2008年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成为无锡市市级示范专业。2000年开设数控模具专业,2003年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专业。2009年,由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2004年派生的数控维修(偏电)专业也被评审为无锡市市级示范专业。2009年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9年颁布的技工院校专业目录标准,由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分立出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并且确定为学院重点专业。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安装调试与维修等知识和技能是上述专业的教学重点内容,《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课程是无锡技师学院数控专业群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
   《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课程前身是《数控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数控机床故障维修》等三门课程,课程的建设、改革、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
   1987年,无锡技师学院创办数控技术专业,开始了以《数控技术》、《数控编程》等主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针对无锡地区数控机床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数控机床结构与原理,熟悉数控机床加工程序,教学重点放在南京大方、FANUC-3系统的编程应用方面。由于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课程教学采用课堂理论授课的教学方式。
   2.发展阶段
   1995年开始,学院投入资金购入数控模拟编程器、教学型数控机床。随着学院数控技术实训中心的建立,数控教学设备的增加,为实践教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可能。课程教学实施开始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使用模拟编程器、教学型数控机床的实验、实习。
   3.完善阶段
   2003年学院投资400多万元,购置了一批FANUC-0、SINUMERIK 802系统的生产型数控机床、数控实验装置等教学设备,在学院数控实训中心建立了融教室、实验室、实训车间于一体的一体化设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开设《数控机床故障维修》课程,完善实验与实训大纲与指导书。进而形成了以培养素质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操作编程、安装调试与维修能力三个层面教学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4.创新阶段
   2008年学院再次投资一千多万元完善数控技术实训中心的教学设施。《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在原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为适应我院数控模具、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进入新的改革创新发展阶段,通过实践形成了无锡市职业教育的精品课程。
   二、课程建设、改革成效
   1.课程重组
   将原《数控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数控机床故障维修》三门课程进行整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岗位工作内容构建课程学习内容,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学习领域课程。该课程是建立在职业行动基础上,基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开发的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2.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技术进步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从岗位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经过广泛调研、反复研讨、行业论证、逐步完善制定了《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按由简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原则设计了十个学习情境;然后,根据每一学习情境工作任务要求设计了每一学习情境职业能力要求;根据每一学习情境职业能力要求,设计每一学习情境教学内容;最后,制定了每一学习情境具体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整个课程学习内容是以一个个与职业岗位相关典型工作任务构成,课程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倡导、师生互动、“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产生了《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这一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3.教材建设
   主编《数控机床操作与电气设备维修》教材,由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和本课程目标,课程组专兼职教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学习情境设计思路,基于行动导向理念,与企业人员共同编写了《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特色教材。
   课程选用主讲教师主编的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①教材结合行业企业发展,针对岗位职业能力需求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内容。
   ②教材充分体现项目导向、任务载体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思想。
   ③教材内容组织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理论知识只是围绕实践项目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技能操作符合职业规范。
   ④教材内容体现先进性、时代性、将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材料及时纳入教材以适应专业的发展和需要。
   4.一流的教师队伍
   无锡技师学院《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课程教学团队由13位教师组成,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4人,平均年龄34岁。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之比为5∶5∶3,高级技师2人、技师3人、高级考评员2人,12名教师具有职业资格,一体化教师达92%。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教师4人(两人为高级工程师、2工程师)。
   5.适宜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学习内容为四个教学情境:数控机床的选型、传动轴的车削加工、减速箱的铣削加工、数控机床的安装与维修,综合传授数控机床的操作、加工、安装、调试、维护与修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任务为驱动,训练学生数控机床的操作、加工、安装、调试、维护与修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6.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课程是“任务驱动、一体化”课程。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在理实一体课程中,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特别是要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不同的知识点综合运用引导文法、团队学习法、成果展示法、岗位体验法等各种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提升综合职业素质。
   7.教学管理
   《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课程教学了建立科学的教研、质量监控体系,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和学生为宗旨,完善教学管理。
   8.一流实训基地
   学院数控实训基地主要设施配置规范齐全、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各实验、实习制度健全,管理严格。
   学院重视和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并借助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式”、“嵌入式”人才培养、积极创建校内外产学研实训基地,为实习教学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学生岗位实习和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结束语:数控专业高技能人才要求高,培养难度大、任务重,硬件投入大,师资能力要求高。学院《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精品课程的建设,得益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得益于团队教师的精诚团结。是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推动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不断前进。坚持“名教师→名课程→名专业→名学院”的发展道路,我们任重道远。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认真、扎实、持之以恒地努力工作,才能把精品课程建设好。
  
   参考文献:
   [1] 柳国宪.《机械技术》教学与精品课程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2005(1)
   [2] 蒋毅坚.精品课程重在建设与示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