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的应用现状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

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的应用现状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

日期: 2012/7/25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2003—2010年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教学视频的应用现状进行探究。经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存在着教学视频形式化应用、教学视频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视频资源建设不完备、教学视频中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继而笔者提出要从观念的转变着手,强调教学视频的分享与应用、保证资源的可获取性、注重教学视频的视听造型设计、融教学视频于教学活动的对策。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 教学视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为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共享,从而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在2003年4月8日发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的通知。自启动至今已建设了3693门国家精品课程,校级、省级则不计其数,形成了校级、省级、国家级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在诸多的学科中,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与资源,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学科,理应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浪潮中起到领军和示范作用,这也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1]简言之,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从上述定义可见,精品课程是以争创一流,打造精品,辐射推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最广泛共享为终极目标。而教学视频作为精品课程建设中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优劣,势必会关联到精品课程。因而,对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设计

1.研究资料和样本。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http://www.jpkcnet.com/),其中收录了2003年到2010年12个学科的3693门国家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涉及法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两课、农学、文史、信息科学、医学、艺术及其他。本研究以被定位为教育深化改革突破口和制高点的教育技术学为样本空间,以教育技术学专业2003年至2010年已有的24门国家精品课程作为研究样本。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Beernard Berelson,2005)。它通过对信息内容“量”的分析,找出能反映信息内容的一定本质的又易于计算的特征,从而克服定性研究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缺陷,达到对信息“质”的更深刻、更精确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2003到2010年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分析,所得数据在Word和Excel软件中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本研究的结论。主要研究问题包括:(1)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2)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的应用现状。

二、数据统计

(一)基本情况

2003年至2010年教育技术学专业共有国家精品课程24门,其中有本科专业分类课程16门,网络教育课程8门,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一 2003-2010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列表

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自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启动开始教育技术学专业共建设国家精品课程24门,其中华南师范和华中师范大学最多,各4门,北京师范大学3门,天津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各2门,其他学校均为1门,在这24门国家精品课程中有3门打不开,所以只有能够打开的21门可以纳入被研究的范畴。

这些国家精品课程的负责人,都是教育技术领域内的专家如何克抗、黄荣怀、徐福荫等,而课程所涉及的范围涵盖了教育技术的8门主干课程,有教育技术学导论类、教学系统设计类、远程教育基础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类等。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的建设现状

1.教学视频的形式分析

表二 教学视频的形式分析

教学视频是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的一部分,即作为一门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视频是必不可少的。在精品课程中它会以教学录像、教学过程录像、课堂录像、课程录像、教学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

教学视频的可获取性分析。在该研究的21门国家精品课程中,有4门没有教学视频,所占比例为24%,其余17门的教学视频所占比例为76%;能正常播放的为13门,占62%;不能正常播放的为3门,占14%;部分可正常播放的为1门,占5%;无教学视频的为4门,占19%。在这4门无教学视频的国家精品课程中,属本科专业分类体系的课程只有1门为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教授负责的《现代教育技术》,而其余3门属于网络教育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视频播放情况

教学视频的完备性分析。在这21门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成体系、完备的共有13门,占62%,不完备的共有4门,占19%,无教学视频的在此占19%;

教学视频的呈现形式分析。国家精品课程中的教学视频主要呈现为以下方式:在线播放、下载播放、在线播放+下载播放、本地播放+下载播放+远程播放、在线播放+内容提要、在线播放+内容提要+下载播放、在线播放+相关PPT,其中以在线播放(6门)和在线播放+相关PPT(4门)两种形式更为普遍。此外,教学视频所采用的播放器主要是Windows media play和RealPlayer,有部分教学视频播放需安装插件。教学视频所采用的格式有WMV、ASF、RM、RMVB、SWF五种。

2.教学视频内容分析

教学视频内容分析基于可正常播放的教学视频,因此,研究从21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剔去无教学视频和无法正常播放的课程7门,将所剩的14门课程纳入研究范畴。鉴于课程中教学视频数量庞大,无法逐一而论,因而,采用对每门课随机播放的方式选取研究对象,继而从教学方法、画面清晰度等方面对教学视频进行内容分析。如下表所示:

表三 教学视频的内容分析

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3]它会受到诸如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的影响,本研究以随机选取的方式选择上述14个教学视频分析其中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失科学性,但它反映出的问题,还是值得关注的。据统计分析可知,14个教学视频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式、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式,其中以教师主讲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共有12个,占86%;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则各占7%;此外,在上述研究的教学视频中属课堂实录的有11个,而只有3个不是,且这三个中有1个是网络教育类的国家精品课程。

画面清晰度分析。笔者将视频画面的清晰度分为三个层级:清晰、较清晰、不清晰。据统计的数据显示,教学视频画面清晰的有1门,占7%;较清晰的有10门,占71%;不清晰的有3门,占22%,其中尤以课程《学习论——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清晰度最差。上述分析可知,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画面的清晰度呈现出了陀螺状的分布情形,中间多,两头少。

画面抖动分析。分析统计数据可知,在研究的14个教学视频中,存在画面抖动现象的有3个,占21%,其中尤以课程《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中题为《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位一体构成原理》的教学视频画面抖动现象最为严重;无画面抖动的教学视频有11个,占79%;

有无噪音分析。分析统计数据可知,有噪音的教学视频有4个,占29%,其中尤以课程《现代远程教育》为最;无噪音的教学视频有10个,占71%;

屏幕闪烁现象分析。据统计发现,在研究的14个教学视频中,有10个是在多媒体教室拍摄的,而只有4个是在演播室内拍摄的。然而,在多媒体教室拍摄课堂教学实况时容易出现三个问题。其一,拍摄投影屏幕上的内容上载到网上时不够清晰,影响网上精品课的教学效果;其二,由于屏幕是白色的,表面不平整也可造成局部反光。反光斑不但破坏了画面的构图,同时将拍摄记录下来的学习内容上载到网上看不清楚,而且在拍摄时还会使摄像管留下灼伤;其三是投影屏幕闪烁和出现条纹的问题。由统计分析知,14个教学视频中,存在屏幕闪烁现象的占57%(8个),无屏幕闪烁的有6个,占43%。

三、分析与结论

笔者经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的建设存在严重的问题。

1.教学视频的形式化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视频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遇,教学视频以其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无限魅力,迅速的赢得了众多关注的目光,同时也为自己在教学活动中赢得了一席之地。然而,它在国家精品课程中的应用现状却不甚理想,其暴露出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形式化应用。笔者研究发现,14个教学视频中有11个属于“课堂搬家”形式的课堂实录,占79%。此外,14个教学视频都属于形式视频(即本身并不含有教学信息,只是作为载体工具),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并没有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相融合。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的应用被“圈定”在了狭小的空间中,存储再现成了它的唯一,教学视频被降格为课堂在时空上的延伸,属于“课堂搬家”形式。教学视频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证明“存在”。

2.教学视频共享有瓶颈

构建精品课程共享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然而现实中的共享却处处受制,存有瓶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无法链接精品课程网站,导致共享瓶颈。在研究的24门国家精品课程中,有3门无法打开,占13%;

其次,需要登录许可,导致共享瓶颈。有1门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基础》需要获取登录ID和密码才可进入精品课程网站。再次,无法正常播放,导致共享瓶颈。在研究的21门可正常浏览的国家精品课程中有3门(占14%)的教学视频无法正常播放,当点击播放时,只显示播放器却无法链接教学视频或者是只有音频信息而无视频信息等。上述情形,完全背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没有实现真真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3.教学视频资源建设不完备

国家精品课程中的教学视频应该是有系统、成体系、完备的教学资源,以方便学习者的学习,这是教学视频的“应然”状态,而其“实然”状态却并非如此。在研究的21门课程中,笔者发现有19%的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资源建设不完备,其突出表现是部分国家精品课程往往只是选取了某位老师某节课的教学视频,并没有提供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视频。

4.教学视频质量参差不齐

“精品”在词典中的释义为:精心创作的作品,上乘的作品;精品课程中的教学视频理应是精品。然而,笔者发现,这些同属于国家精品课程中的教学视频却呈现出了多极化的发展取向。单从教学视频画面的清晰度分析可知,清晰的和不清晰的占据了两个极点,所占比例分别为7%和22%,而较清晰的则以绝对优势占据中部,所占比例为71%,总体呈现出陀螺状的分布趋势;此外,从教学视频中有无画面抖动、有无噪音、有无屏幕闪烁等因素分析也可知,同为精品却相去甚远。

5.教学视频中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高[2003]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然而,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教学视频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单一,仍然以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所占比例高达86%,而其他的教学方法却只有14%,这种现象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相背离,并没有很好的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支持下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的运用。

6.部分教学视频不符合标准要求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04年),从教学录像的环境要求,音频素材采集的技术要求,视频素材采集的技术标准,视频上网发布标准四个方面对国家精品课程中的教学录像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该标准明确提出: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由各高校负责架设视频服务器,要求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具有较强的冗余能力,支持每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保证评审、公示和发布后的正常浏览。然而,研究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的建设却与上述规定有悖。其一,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中的教学视频在时长上并不符合要求。如《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中所提供的教学视频时长在28至36分钟之间,与标准所规定的至少45分钟时间长度不符。当然,这个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这门课程中;其二,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中的教学视频出现了无法正常播放或是无法链接的现象,这些也不符合标准规定的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具有较强的冗余能力,支持每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保证评审、公示和发布后的正常浏览的要求。

探究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不难发现其根源就在于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为了 “精品”而“精品”的建设理念。功利性的目标导向,最终让精品课程的建设沦为了形象工程。高校在申报成功后,就将关注的焦点转移了,没有进一步的对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和管理,出现上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对策

(一)转变“重申报,轻建设”的建设理念

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最广泛的共享,其落点在共享,而“共享”的释义为:共同分享,与其它一起使用或分享,它强调的是应用。理念对于行为的选择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重申报,轻建设”的功利性目标导向使精品课程建设步入了迷途,在荣誉光环的笼罩下,渐渐的忘却了它的本真。因此,只有从理念的转变着手,才能让精品课程的建设“迷途知返”,在以强调分享和应用为导向的建设理念之下,才能铸就真真意义上的精品。

(二)加强教学视频资源共享建设, 保证资源的可获取性

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最广泛的共享。作为精品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视频其共享瓶颈主要在于资源的可获取性上。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首先,加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宣传和开放力度,扫清影响资源共享的网络技术方面的障碍,如无法链接或是不能正常播放等。其次,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来确保国家精品课程及时更新维护。如对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年检或是抽查,若发现有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课程则取消其荣誉称号。

(三)注重教学视频视听造型设计,提高教学视频的质量

1.拍摄环境设计

精品课程中的教学视频的拍摄环境多为多媒体教室和演播室。鉴于演播室在光线、声音处理时所具有的优势,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演播室环境。如果要在多媒体教室拍摄教学视频,则需注意以下几点:1.光线处理。在多媒体教室中拍摄教学视频,常常会遇到投影内容曝光过度和教师曝光不足的矛盾。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是:在多媒体教室拍摄时,我们通常会用窗帘将窗户遮严,将投影屏幕前的灯关掉,只靠远离投影屏幕的灯光和投影仪本身的亮度照明。这样,整个教室光线就较暗,光线色温也不正常。此外,低亮度下拍摄。如果我们以投影内容的曝光要求为基准进行曝光,教师的面部就会比较暗;如果以教师面部的曝光要求为基准进行曝光,投影内容就会过亮甚至无法看清画面。这样难免会使显示屏产生眩光,同时投影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解决的办法如下:其一,采用区域布光。对教师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应给予较强的布光,而对投影区给予较暗的布光或不布光。最好使用聚光灯,不用用散光灯,以避免影响投影区域的光线。有条件的可以使用追光。其二,改善投影仪质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选用高亮度、高分辨率的投影仪,这样就可以在较亮的环境下拍摄,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曝光不足和投影内容曝光过度的矛盾。2.声音,为了保证教学视频中所获取的教师声音清晰不失真,建议采用单独话筒采集教师声音信号。

2.拍摄机位设计

研究中我们发现,在14个教学视频中,有11个属课堂实录,然而,分析拍摄的机位可知,其中采用三机位拍摄的并不是很多,而相反的多以一机位和两个机位拍摄,因此,影响了教学视频的质量。为了使教学视频获取好的拍摄效果,建议采用三机位拍摄,具体布置如下。1号机不停地将一节课的内容完整地摄录下来。开头和结尾处的镜头以大全景为主,中间以中景镜头为主,拍摄教师讲课、板书、操作计算机的镜头,尽可能地拍好教师的近景和板书内容,其间为了丰富课堂的形式,可以穿插一些中景和全景转换的移动镜头。2号机的任务是不折不扣地记录下投影内容,一般不必变换景别;对部分教学重点难点也可以运用近景或特写镜头,进行重新构图。3号机作为机动摄像机,在多媒体教室的左右两侧移动,主要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镜头为主,拍摄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记笔记等内容,因此可以中景为主,穿插一些近景、特写,通过左右摇的镜头来反映全班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这样,三台摄像机机位确定,分工明确,可以各司其职了。

3.避免屏幕闪烁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拍摄教学视频时容易出现三种情况的屏幕闪烁现象。其一,投影屏幕上的内容上载到网络上时不够清晰。这个问题主要是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考虑到屏幕是白色的,在选择屏幕颜色的背景和教学信息内容的颜色时要选择对比度大的颜色,如蓝底白字。其二,白色的投影屏幕因表面不平整会产生局部反光;解决方法:在摄像之前改变摄像机的机位,避开屏幕的反光斑点,另外移动灯位,改变灯光在屏幕上的入射角,使反光斑点移至画面外。其三,投影屏幕闪烁和出现条纹的问题。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显示器的场频和摄像机的电子快门速度不一致,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二者的频率达到一致或成整数倍。如果用PAL制式的摄像机,可将显示卡的场频调到100Hz;如果用NTSC制式的摄像机,则可将显示卡的场频调到60Hz或120 Hz。有的摄像机有电子快门锁定功能,如把电子快门固定到1/60s,则我们只要把学生用计算机的显示刷新率全部调整到60Hz就可以了。

(四)发挥教学视频特点,融教学视频于教学活动;

教学视频特点如下:

1.视听结合,多维度传递信息内容;

教学视频不同于文本、图形及音频方式呈现的教学信息,它以视听结合、非线性、多维度的方式传递信息。在同样的时空环境中,相比于音频和文本呈现的教学信息,教学视频则更具优势。此外,心理学研究结果(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自于视觉,而只有20%来自其它感觉器官)也更好的印证了这点。

2.存储再现,克服时空局限性;

在教学中,无论是在教室上课,还是到野外参观旅行、现场观摩见习,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很多重要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重要的历史事件、罕见的病例、边疆的风光、少数名族的风土人情等都是学习者难以观察到的。利用教学视频的存储和再现功能,就能克服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使许多已经过去了的或者遥远地方的重要教学内容,在随意选定的时间里,都可以重现在学习者的面前。

3.利用电视手段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

教学视频以视觉形象和活动图像为主。它可以借助电视表现手段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借助电视的拍摄、编辑、特殊效果等技巧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段帮助人们观察到肉眼看不清的东西,不仅能展示事物的表面,也能剖析事物的内部结构;既能把快速变化运动的过程变为慢的来观察,也能把缓慢变化的过程变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出来,为学习者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去掌握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特征,拓宽学习者视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视频服务于教学活动。因此,只有融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教学视频才能充分发挥其特点,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

五、结语

为了“精品”而“精品”,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的建设不应该停留在“存在”的层面,而应是其所当是,强调分享与应用,融教学视频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教学视频在教学中的作用。精品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先锋和前哨,更当“以身作则”,把精品课程建设成为真真的精品,最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最广泛的共享。

参考文献:

[1]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EB/OL].

[2]教高[2003]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3]教学方法[EB/OL].

[4]《学习论—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精品课程

[EB/OL]

[5]《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精品课程

[EB/OL]< http://59.67.71.237:8080/dmt/v2/XXZY/XXZY2.html>.

[6]《现代教育技术》浙江师范大学精品课程[EB/OL].

[7]《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精品课程

[EB/OL].

[8]《教学理论与设计》精品课程[EB/OL].

[9]《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精品课程

[EB/OL].

[10]《现代教育技术》陕西师范大学精品课程[EB/OL].

[11]《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精品课程

[EB/OL].

[12]《教育传播学》精品课程[EB/OL].

[13]《教育技术学导论》精品课程[EB/OL].

[14]《教育技术学》河北大学精品课程

[EB/OL].

[15]《远程教育学基础》精品课程

[EB/OL].

[16]《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华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EB/OL].

[1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精品课程

[EB/OL].

[18]《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聊城大学精品课程

[EB/OL].

[19]《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精品课程[EB/OL].

[20]《现代远程教育》精品课程[EB/OL].

[21]《教育技术学》江南大学精品课程

[EB/OL].

[22]《现代教育技术》华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EB/OL].

[23]《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精品课程[EB/OL].

[24]《远程学习方法与技术》精品课程[EB/OL].



The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Status of Teaching Video in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s

- A Case Stud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朗读

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

字典 - HYPERLINK "http://www.google.cn/dictionary?source=translation&hl=zh-CN&q=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的应用现状研究%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20%20&langpair=zh|en" 查看字典详细内容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the content analytic method, selects 2003-2010 yea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s to take the object of study, carries on the inquisition from the form and the content two aspects to the teaching video frequency's appli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Has the teaching video frequency formalization after the data statistical analysis discovery to apply, the teaching video quality to be irregular, teaching video frequency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complete, in teaching video frequency teaching method sole and so on questions, subsequently the author proposed that must begin from the idea transformation, to stress the teaching video frequency the share and applies, the guarantee resources to be possible the gain,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he teaching video frequency the seeing and hearing modelling design, the friendly teaching video frequency in the teaching activity countermeasure.

Key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s;Teaching Video


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的应用现状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do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