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视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初中生物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教学环节中有效的应用教学视频,能够将枯燥的讲解转为更加形象化和生动化。本文研究了初中生物教学中视频的应用,以便强化生物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视频;生物;初中生;创新
生物课程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教学也是提升学生生物素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的重要课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应用型、实践型以及创新型的人才更加具有优势,因此生物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转变固化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等,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从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汲取生物知识并应用生物知识。
一、设置情景,激发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讲解,应用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的方式比较陈旧,使得学生对教师枯燥的讲述不感兴趣,甚至部分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导致教学的效率越来越低。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思维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对新鲜的事物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前的导入环节中就应该借助视频,为学生设置相关的情景,引导学生快速的参与到生物知识的探究中。比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剪辑一段种子萌发到成长为大树的视频,让学生先观看种子的萌发过程,然后在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教学的效率更高。
二、借助视频教学,拓展生物实验
生物实验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并应用生物知识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有很多的生物实验难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其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者专业的设备,才能展现出实验的效果,甚至部分生物实验难以使用肉眼清晰的进行观察,如果仅仅凭借实验室为学生完成生物实验,那么就会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因此生物教师就可以使用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呈现生物实验,进而推展学生的视野,延伸生物实验的宽度和广度。比如:在进行“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时,其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观察实验的结果,因此教师就可以将其制作成为一段简短的视频,通过3D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察在光合作用下,植物生长的整个实验过程,并制作一组无阳光照射的对比实验,让学生通过相互的对比和观察探究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此外,在互联网的发展下,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为学生下载并播放网络教学视频,让学生的知识领域得以延伸,增强生物教学的效率。
三、使用微课突破重点和难点
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其通过将生物学习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制作成十分钟左右的视频,能够极大的突破传统课堂在时间以及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下载并观看教学视频,并且在微课视频中还涵盖了课前预习、课堂互动以及课后作业等模块,教师和学生也可以约定同步上线,为学生解答疑问,学生也能够在微课中讨论和交流,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后,还可以及时的发送给教师,对微视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优化微视频的教学设计,提升视频教学的效果。比如:在进行“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相关的微课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视频,让学生明确保护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德育的内容。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借助互联网做一些生态破坏的调查,并制作成视频课题与学生进行分享,在教学中切实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生物知识应用能力。
结束语
在新课程下,初中生物教学要与时俱进,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借助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宜的教学方案,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教师可以使用视频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在生物实验中融合视频教学,拓展学生的生物视野,延伸生物实验的广度。此外,教师还可以灵活的借助微课,突破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郭自俭.微课在初中生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应用初探[J].中国教师,2018(S1):23.
[2]宋薇.“微视频”媒介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以初中生物学科为例[J].创新人才教育,2018(04):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