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婚嫁习俗及其心理文化研究
摘要:婚嫁习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极强的民族特征和历史文化色彩。绍兴作为吴越文化重镇,其民间的婚嫁习俗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文化特征,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通过对绍兴传统婚嫁习俗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并深入挖掘其折射出来的心理文化,来展现绍兴独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精神。
关键词:绍兴 婚嫁 心理文化
一、 做媒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封建社会里,一直被认为是建立婚姻关系所必须遵守的合法形式和道德标准。所以几千年来,以媒妁撮合,男婚女嫁,成了广泛流传的婚姻习俗,甚至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之说。绍兴亦不例外。
据史籍记载,为促成男婚女嫁,周代曾设有官媒。《周礼•地官下》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官媒毕竟难掌天下所有百姓的男女婚配,所以,民间后来亦有以做媒为业者出现。这些民间做媒的,多数是一些中老年妇女,绍兴人俗称老嫚,亦称大媒太太;男性老嫚,则称媒公。近代以来绍兴老嫚多出于身份低贱的堕民,男性堕民为大贫、堕贫,女性为老嫚,未婚女孩为鳗线(鳗与嫚谐音,鳗线即小鳗)。俗语有“绍兴人办喜事,是堕民老嫚的市面”,绍兴曾是堕民的最大聚居地,这些堕民老嫚以贱业为生计,而牵线做媒则是老嫚一大流行职业。
婚姻讲究明媒正娶,在绍兴,若结婚不经老嫚从中牵线,就会于礼不合,即使是两情相悦的,也会先假以老嫚之口登门说媒,历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才行结婚大礼。老嫚会自提亲起,到订婚、促成结婚都会起中间人的作用,在男女双方间作跑腿、联络、协调、细节调解、搞气氛、说吉祥话、祝福新人幸福美满。俗话说:“老慢进门,好话不断。”因此老嫚也被称为“甜嘴老嫚”,“老嫚嘴”也被喻为花言巧语或多嘴多舌。婚礼结束后,老嫚从中收取老嫚费。
老嫚本着门当户对的原则,从熟悉男女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开始,到最终达成嫁娶的协议,都必须做到准确地向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同时又要尽可能地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老嫚能说会道,所谓的“老嫚嘴”,就是能把地上跑的鸭子说成是天上飞的天鹅这样的嘴上本领。做老嫚还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辛勤的老嫚,因此老嫚又被称为“媒百餐”。
未婚配的青年男女在绍兴称作小官人和大姑娘,关于这些街坊村落中的青年男女的情况老嫚必须十分留意。哪家小官人的年岁、行业、家财,哪家大姑娘的芳龄、相貌、针凿女红、家境等情况,她都了如指掌。一旦某家的小官人已到了婚龄,她便会主动走上门去,提出“今天到府上来,是想向某某少爷讨杯糖茶喝哩!”如果主人另有打算,便往往以“年纪尚小”或“尚未立业”等托词,加以婉言谢绝。而如果主人热情招呼,并立即泡出糖茶相待,说明已经同意做媒了。便向男家取一张媒条。媒条实际上是一小张红纸,上写“某某老爷令郎,年几岁,大吉”等字样。有的男家小官人的叔伯辈在当地比父亲更有身份地位,则也有以叔伯出面的,媒条上便是令郎改作令侄。媒条均要择双日才开,而且字数一定要凑成双数,以求吉利,单日、单数、会被视为不吉。
在男家取得媒条后,老嫚便会找寻年龄相配,家境相当的女家了。这当中,家境相当十分重要,即所谓门当户对。如果男女两家地位、财产悬殊,便是门不当,户不对,婚事十有八九无法成功。即使勉强成了,也会留下许多后患。譬如富家之女嫁入贫家,在今后日常生活中,处处会以娘家财势压人,造成家庭不睦。而贫家之女嫁入富户,则处处会被婆家小看,新媳妇在婆家得不到应有的地位。所以老嫚做媒时,一般都比较注意门户相当。待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女家,便主动上门说媒。如果女家对老嫚所说的男家表示接受,也应开一张媒条交老嫚送往男家。女家的媒条与男家形式一样,只是把令郎改作令媛而已。但女家一般不是轻易便开媒条的,因为民间以为凡女家也开了媒条,是已经允婚的一种非正式的表示。这时,老嫚便要取出男家装有一些钱币的红封交给女家,俗称“茶仪”。女家收受“茶仪”,称作收茶钱。传统越剧中有“姑娘已吃哪家茶”的唱词,意思就是已有哪家提过亲事。
婚事一旦说成,老嫚就可以得到一些钱财(或用礼品代替),称为“谢媒礼”,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红包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婚前一天,连同送给老嫚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老嫚家。老嫚第二天去引导接亲,称为“圆媒”或“启媒”、“发媒”。在诸暨,老嫚是不收取分文的,信奉“做成三对媒,阎王见了也要拜”的古训,把帮人牵线撮合视为一种积德善举,因此受到人们广泛的尊敬,以及男女双方特有的礼待。
做媒的另一种方式是男女双方均已认识,由女方托女媒(一般在绍兴男方女方都有自己的老嫚,女方为女媒,男方为男媒)把自己对男方的要求告诉男媒,再由男媒转达给男方家。
从提亲到成婚,媒人在男女两家多次请吃,俗称吃“十八顿半” ,故“十八顿半”成了媒人代称。
也有一些长期以此为业的老嫚,为了骗取钱财,会加油添醋、天花乱坠地瞎吹一通,甚者隐瞒一些实情,酿成婚姻悲剧。
以“老嫚”做媒是绍兴婚嫁习俗的一大特色,它扎根于悠久的传统媒妁文化,流传广远,长兴不衰,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首先,中国长期的封建传统婚嫁观的影响深远,至近代,受西方文明冲击以前,男女青年的自由恋爱和相互接触的机会仍然很少,因而此种牵线搭桥职业的崛起,是迎合了当时社会的婚嫁情形,婚姻尴尬局面的解决无疑受益于此。其次,男女双方的基本情况,如性格特点、家世背景以及各自的要求等都掌握在老嫚手中,老嫚依据固有的礼俗制度和双方特定的需求,在基本符合双方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原则下完成做媒过程,是有其社会根基的,受到社会民众的认可的,在这一点上,老嫚可以说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基于这个背景,老嫚需要有一定的职业操守,多数老嫚能做到这一点,为长期的职业生存打下了基础。但也免不了些贪财黑心的老嫚,制造婚姻悲剧。
从老嫚做媒的情况看,绍兴人整体上还是比较封闭的、守制固礼的,这体现了绍兴这个礼仪之乡的特色。
二、订婚
(一)合肖
男女双方经老嫚撮合略有头绪后,双方对婚事已有了初步意向,便要“合肖”,也叫合“时辰八时” 、“请庚”、“请帖”,由老嫚取女方的生辰八字送往男方家。庚帖用大红纸写成,四角分别写“某门闺女”,中间直行写姑娘诞生的年月日时,共八字,帖面文字要成双数,以求吉利。男家将红帖压在灶神前的香炉底下,静观半月,若半月内家中平安无事,认为大吉。然后把双方的生辰八时——“庚帖”,拿去请算命先生排合,看看双方的五行、属相是否相合,有无冲克。所谓五行相克,便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双方如果五行相克,便不能婚配。而属相相克,一般是以辰寅、子己、未寅、酉戌等生肖不能相配。十二时辰分别对应十二生肖。巳蛇、子鼠不宜,谓“蛇拖老鼠”;辰寅为龙虎,会争斗不休;子巳为鼠蛇,俗有“六个月大,六个月小”之说,会互成捕食对象;而未寅为羊与虎,俗曰“羊入虎口”;酉戌为鸡狗,俗曰“鸡犬不宁”, 亥猪未羊,曰“猪配羊,咬断肠”;均不能成婚。绍兴另有谚云:“男子属羊闹堂堂,女子属羊守空房”,以为男子属羊命佳,女子属羊命舛,以致男子多不娶属羊女子为妻,属羊女子或嫁命“硬”男子,或屈为“填房”。此外,绍兴还有“大六冲”和“小六冲”的说法,男女年龄如相差六岁,即“大六冲”;相差三岁,称“小六冲”。“小六冲”尚可,“大六冲”则忌婚配,因为以为相冲就会犯克。在男女年龄相距方面,绍有谚语云:“女小五,人楚楚;女小四,好脾气;女小三,男当官;女小二,生宝儿;女小一,住京师;若同岁,常富贵;女大一,抱金鸡;女大二,金满罐;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四,福寿至;女大五,赛老母;女大六,乐不够;女大七,笑嘻嘻;女大八,准发家;女大九,样样有;女大十,样样值。”这十句都是吉祥话,男方比女方大,符合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而女方比男方年龄大,为的是年长的女性更成熟,更能持家。
除了请算命先生“合八字”问卜吉凶,决定双方八字是否适合无冲煞外,也有的将女方“八字”放在灶君前,若太平无事的就是八字相合。男女双方如果遇到五行属相不合,将庚帖退还女方,婚事作罢。
除去迷信观念,绍俗中还规定同族、同姓不能通婚。金、刘两姓虽不同姓,但据称金姓来自刘姓,故金、刘两姓亦不得通婚。如此规定,体现了绍兴人良好的婚姻观念。从科学的角度婚配,暗合现代优生优育的观点。
另外,人情方面的原因,如新昌袁、吕两姓为世仇,通婚视为有违祖训。
婚姻乃终身大事,也是家族之间联合的大事,更是整个社会评判的对象,需要讲求门当户对,八字相合。合八字、配生肖,是传统婚嫁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封闭的绍兴农村地区更是一项重要的程序,其中包涵了很多道家文化,如“五行”、“干支”等。加之绍兴民间传统文化中的迷信因素,如属相、年龄的冲克规律,使得这套程序繁琐而严谨,算命先生在婚嫁中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因为迷信和愚昧,绍兴人自是认为这是婚姻圆满的保障,无论贫富贵贱,都不敢忽视这一程序。尽管其确实蕴含了不少迷信色彩,限制了许多婚配,但因为它的根深蒂固,使它即使在现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下来。直至今日,这种迷信心理还未完全泯灭,依然有不少婚姻接受这套习俗。
(二)互送帖
男女双方如合八字,且均愿意结亲,即须相互送帖。订婚吉日由女方拣定,婚日则由男方择定。女方拣定吉日后,男家出“求帖”,连同“拜贴”送至女家;女家则出“允帖”,连同“拜帖”于当日带交男家。拜帖书有“全福”或“正肃”字样,落款为“忝姻年家眷愚弟××庄敬顿首诚拜”。求帖除书“全福”或“正肃”字样外,另附“敬求台允”四字大红签条一纸。允帖与求帖相同,但签条上改写“敬遵台命”。 帖书仪式均遵循古礼,沿袭古制。
男家送帖时,老嫚会随送帖人提着荔枝、桂圆、核桃、红枣、莲子、松子、百子糕、榛子、桐子、青豆等“十全果”到女家,意味着夫妻团团圆圆、和谐美满、多子多福等。女家循例收受大部分礼物。
(三)发盘
女家出“允帖”后,由女家老嫚出面把女方索要的“彩礼”跟男家说好,择日,男家即“发盘”(送彩礼,亦叫“财礼”),过礼行聘,女家纳彩。
男家发盘有“头盘”、“二盘”、“三盘”之分。头盘彩礼,也叫“头把”,为姑娘身价钱,含有偿付女家养育费之意。彩礼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姑娘身价的高低。清道光前,“越风,贫女许字,婿家聘以钱,按女齿每岁贰仟文”计;清同治后,“女稀,钱增数倍”;民国8年(1919)前后,绍兴“女子每岁须洋钱六元,至少四元”;1949年,“订婚付的聘金,在乡下有以一石米或石半米合女人一岁”。 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有些封建观念重一点的父辈是不愿在女儿身上“倒贴”的。这样,男方的经济压力就比较重了,所以男女两家有时也常常会为了财礼的多寡而讨价还价。这种婚姻,一定程度上有卖身之嫌,女子地位低下,养女似养猪,且有明码标价,固有“买卖婚姻”之说。
范寅《越谚》“发盘”条云:“结婚姻行聘盛,备钱银、绸缎、喜花、红贴、钗镯、粘果、结果、响果、鸡鹅、鱼肉、船亭、果亭、茶架、花雕酒、拜柬而往”。女家收下财礼,回赠龙糕、凤饼、袍褂料子、文房四宝、锡酒壶等物。礼品中,男家必备花雕酒,女家必备茶叶,茶和酒就像天地造物时,它们一阴一阳,一柔一刚,相互补充,取长补,意为男女相合、互补之意,故有“男酒女茶”之说。
花雕酒原是绍兴加饭酒,因为装入花雕酒坛,故称“花雕酒”。酒坛上塑着各种花卉、人物等图案,烧制出窑后,请画匠彩绘各种山水亭榭、飞禽走兽、仙鹤寿星、嫦娥奔月、八仙过海、龙凤呈祥等民间传说及戏曲故事。在画面上方有题词,或装饰图案,可填入“花好月圆”、“五世其昌”、“白首偕老”、“万事如意”等吉祥祝语,以寄寓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花雕坛有50斤、80斤、100斤等不同规格。配制时少者2坛,多的6坛、8坛不等,也有些大户人家多至数十坛的。但不论多少,其数字一定要成双的,以取日后夫妻白头偕老之意。
而女家在婚日当天办酒时,也会把生女后埋藏的酿酒——花雕酒拿出来宴请宾客,故花雕酒又名“女儿酒”。女酒的习俗自晋代已开始流传。晋时上虞人稽含的《南方草木状》一书中有记载云:“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其味绝美。”可见那时女酒已成为绍兴民间的婚俗礼品。
关于花雕酒的来历,清《浪迹续谈》中记述了一个民间传说:相传一富翁生了一女,满月之时,这个富翁便酿了几坛酒藏到酒窖里。十八年后,他的女儿要出嫁了,富翁便把当时储藏的酒拿出来,并在酒坛外面绘上“龙凤吉祥”、“花好月圆”、“送子观音”等喜庆图案,作为女儿的陪嫁礼品。因为酒坛外面漂亮的彩色图案,人们就把这种酒形象地叫做“花雕”。
男家发“头盘”时,还需送一只白鹅。发“头盘”时送鹅,是从古代定亲时送雁之俗演变而来。雁是一种候鸟,在飞行的时候排列有序,这也就预示婚姻的嫁娶是有次序的,兄先于弟,姊先于妹,是古代传统婚姻中长幼尊卑礼节的反映。而雁在古时又称为随阳鸟,用雁做纳彩的礼物,表示夫唱妇随,妻从于夫。另外,雁的一生只婚配一次,一旦失去配偶,便成为终身不再成双的孤雁。用雁来提亲,也表达了人们希望婚姻缔结美满,男女双方对婚姻结合忠贞不二的愿望。但绍兴无法采办到活雁,而农村养鹅(古称家雁)却多,便只好用白鹅来替代了。新昌、嵊县等山区农家贫女订婚,男方一般准备一篮外货、两壶老酒及少量聘金,由老嫚送至女家即可。
男家发送头盘彩礼后,即向女家“请庚”,请问女方的生辰八字,以便拣定“安床”及“合卺”吉日。请庚时,男家备两份红全帖及一对提盒送至女家。红全帖亦称拜帖或求帖,只是求帖书有“敬求淑造”字样。提盒内盛湘莲、白糖等“茶料”,意寓甜甜蜜蜜、连连得子。女家循例璧还茶料,将拜帖与允帖送至男家,在允帖上应写上女方的生辰八字。
男家收到女家送来姑娘的生辰八字后,便连同新郎的生辰八字一并到算命店,请算命先生选择安床和花烛的吉日良辰,俗称“拣日脚”。吉日择定后,男家至少要提前6个月,请媒人在初一或月半送交女家,俗称送“日脚帖”。 红帖正面书写“福”字,内书“喜结朱陈”、“百年唱随”、“鸾凤和鸣”之类吉语。同时挑去篮担,有的带两壶甜酒或糖水,女家将此酒水分赠邻里亲友一盅,以报喜讯,同时根据所定的安床和合卺的日子进行婚前准备。
此后,男家发送二盘彩礼至女家,用于置办嫁妆。礼仪与发送头盘时大致相同。男家须送成双“缎头”(绸布料子)、“衣折”(成衣)等彩礼。所送帖为红绿帖,分别书安床与合卺日辰,格式通常为“谨詹×月×日×时安床(或合卺)大吉”。二盘的零数在上轿前给,称“轿下盘”。 倘若女方祖父母健在,男方须再加零数,名 “太公太婆盘”。收下“太公太婆盘”的,嫁妆中须增加一条棉被。此后,女家为女儿制作被褥嫁衣,置办箱、柜、桶、盘、铜锡器皿等嫁妆。少数男家头盘、二盘同时发送,俗称“随盘进”。
结婚前夕,男家须送三盘彩礼,用于女家置办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须致送孝敬钱及礼品。
贫素之家有以下几种节省聘金办法:
1.以劳动力代聘金。男家较贫寒,出不起彩礼,只能由老嫚从中周旋说妥,立下条规:男方须至女家无偿劳动若干年,期满男家不必筹办彩礼,只须张罗—笔结婚时所需费用即可完婚。
2.调亲,即换婚,双方为省却彩礼和婚礼费用,将各自的女儿许配给对方为媳。
3.老亲结亲。旧时,此俗普遍流行,多为姑表、姨表、舅表亲联姻。可以增强戚谊,节省彩礼。这是同族、同姓不通婚的漏网之鱼,既非同族,也非同姓的近亲联姻,常会祸延后代,遗害非浅。
(四)会亲
订婚时,则吉日摆酒席,所谓“会亲酒”或“定亲酒”,表示婚姻意向的达成。女家办午宴,男家办晚酒,祈神祭祖,宴请族人戚友和媒人。男女双方通过会亲酒及之后的交流接触增进彼此的了解。有的地方女媒把女家刚孵出的一对雌雄小鸡送给男家,称为公婆鸡,养大后只能卖不能吃,用换来的钱买碗盏,表示男家将增加丁口。女方媒人还向男家讨一个未婚夫的鞋样,让姑娘做成新鞋,日后由媒人捎给小伙子,表示姑娘心灵手巧。
男女双方订婚后成为未婚夫妻,男方称为“毛脚女婿”,可由媒人陪同到女家走动。因为初到女方家中的男方显得拘谨和毛手毛脚,所以称作“毛脚女婿”,自然有爱羡的意味在里面。至结婚前,女家如长辈尚健在,逢年过节,男方须送烟酒礼品等。如若男方夭折,女方姑娘则要守寡,称“望门寡”。
旧时绍兴,姑娘订婚后,在结婚前是绝不去夫家的,否则被认为姑娘不知自重。然而,有以下特殊情况时,姑娘应该去夫家,否则也会被认为是不通情理。那就是男方的父母病重,男方可通过老嫚要求准新娘择吉日探访病人,而探望病人时,有一仪式务须举行,那就是要姑娘亲自筛一杯茶敬奉病重的长辈(俗称筛茶),并开口称公婆。据说这样,生病的公婆在喝了未过门的儿媳的茶后,便会脱去晦气,否极泰来,恢复健康。这也是冲喜的意味。一般情况下,姑娘上午去下午即回娘家,如夫家父母病重,缺少主妇操持家务,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少数在夫家过上一两夜的。但未过门的姑娘在男家过夜是被人瞧不起的,因此不会长久。
订婚习俗自古有之,古代以周礼为依规,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其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具体的程序仪式上有些变化,但基本上不会消逝,因其作为结婚的前奏,是从双方认识到结合的过渡阶段。男女两家可在这个时期多加接触,交流,融洽感情,女家亦可对“毛脚女婿”加以考验,确定双方是否相合,如有不顺和变动可以取消婚姻,如顺利则可进入正式婚姻。因此订婚可以说是婚前的适应期、考验期,此举直至今日还有所留存,以使婚姻更加健康稳定。
三、结婚
(一)婚前准备
结婚之前,新人睡床的棕棚暂时要用木棒搁架,直到婚礼前,男方才可以择吉“安床”。所谓“安床”,即于吉日拿去木棒,使棕棚落榫。新婚用的床一般是按新房的布局和尺寸来设计的。然后择定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人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在选择吉日良辰时,要兼顾到主人的生肖,要避开与主人犯冲的日时,在安床时还要避开与主人犯冲的生肖的人,以营造一个和谐吉祥的气场。 床的放置要根据风水来选择。古代风水理论认为,床应该安在“合命之吉方、合宅之吉方”。意思是安床方位需要根据自己的八字喜用,和房屋的座向来定。五行“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西东北南中”。比如新人八字喜木,那就可以把床安在屋子的东侧,如果喜金,就可以安在西侧。在安床时,床头床尾的朝向也很关键。一般而言,如果新人喜木,则宜床头朝东,床尾朝西;如果新人喜金,则宜床头朝西而床尾朝东;如果喜水,则宜床头朝北而床尾朝南;如果喜火,则宜床头朝南而床尾朝北;如果喜燥土,则宜床头向西南或向西北;如果喜湿土,则宜床头向东南或向东北……此外,也要考虑房屋坐向的吉凶。如屋子坐东北向西南(艮山坤向),西南(坤)的卦位是“二黑病符星”,安床时就要避开这个不吉的方向,不能坐东北向西南。在床的朝向确定后,还要考虑周围环境与床是否协调。如不能有横梁之类的大物在床的上方,以免压床,影响运气,让新人伤病。另外,床不宜顺着房屋门向安放,而应与门向垂直,但如果屋子较小,垂直安床则会与房屋门对冲,如果门正冲着床,或冲着床的一部分,则应该设置屏风或幕帘挡之。有些地方安床时还要求神祭祖,一则求吉利,二则问禁忌。安床的风水讲究繁多,从主观心理到客观条件,均是为求吉利祥和,以保婚姻顺利长久。
安好床,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在床上铺上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又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意寓早生贵子、吉利好运。安床后任何人都不可进入或触碰新房,直至新人结婚当晚洞房为止。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邀请小孩子在床上食喜果,取其百子千孙之意。根据绍兴习俗,新人的睡床不可以空,因此从安吉之日起到结婚之日,新郎或陪郎均须睡,而且陪郎须是童男,其意义是祝愿新婚夫妇生个大胖儿子;或是夫妻双全之族中的男性,即所谓的“小叔压床,儿女成双”。总之,若床空着,则夫妻不能白头偕老。这是古代群婚制的影响或是一种巫术,具有禁忌空房或独宿以及求嗣祈子的双重意义。
女子出嫁前,女方家应择双日发送嫁妆到男方家,《越谚》称“发行嫁”,也有男方家去女方家搬嫁妆。嫁妆根据贫富有繁简之分,基本是一些生活用品,如梳头桌等方件,脚盆等圆件,火熜等铜器,饭锡锅、锡夜壶等锡器,彩瓶等瓷器以及首饰、棉被、衣箱等。这些物件随新娘嫁去婆家,表示今后新娘要料理、操持家事,以显妇德。而在棉被、马桶、锡夜壶里都要安放两个红鸡蛋,鸡蛋是生男育女的象征,蕴含着传宗接代、早生贵子的思想。
在搬嫁妆时,要是不小心打碎了饭碗瓷器,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事,绍兴人对此十分忌讳,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用套彩的话来调和,如:“喔,咣当当,当当响,响当当,响响当当,新娘子啊将来是要大发的!”绍兴人有着典型的精神安慰心理。由于迷信思想和传统约定俗成的规矩,对喜庆的日子中出现的不祥或意外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接受,因而借题发挥,通过取巧的吉利语转危为安,掩盖事实的不吉之兆,迎合婚嫁的喜庆氛围。
嫁妆中有一件必备品,即红漆马桶,“喜桶”,又称“子孙桶”或“百子桶”。桶身高约两尺,上口宽厚,圆筒形状,外有铜箍相圈,外黑内红,可能寓有新娘“从一而终”之意。桶盖全部雕花,盖顶是圆寿纹样,寓祈主人“怡想天年,无疾而终”之意。盖柄两侧是牡丹蝴蝶、四季百花、并蒂莲藕等祥瑞纹样,蕴含富贵吉祥、百年好合等意。桶里放着红枣、花生、桂圆、瓜子、云片糕等物,名为“彩头”,寓意早生贵子、高中状元。贫困之家用花生和半生不熟的红鸡蛋,取“生”之意。花生又名长生果,代表健康长寿。其谐音“化生”,化化生生,多子多女。子孙桶桶盖雕花,上贴红纸喜字,再用红绳扎牢。到男方家后,须由男方的弟弟或堂弟,俗称掇马桶阿叔去提,或者由一个小男孩去提并取出桶里的“彩头”,然后朝里面撒尿一泡,即童子尿,意为新婚夫妇头胎即生男孩,这是当时“早生儿子早得福”、“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观念的影响。
这些嫁妆中除了首饰等少数,须于结婚那天随花轿送至男方家外,大部分要由执喜役者(俗称“行郎”)用“眠轿”或船先送至男方家。这里的行郎多为男女双方亲友、佣工,人数视嫁妆多少定,但一定要成双数,为求吉利。
嫁妆抬到男家厅堂之上陈放,由年最长者开启箱柜,任人观看,谓之“亮奁”。
在结婚以前,男女双方还得举行以下仪式:
1.男方剃头
先点蜡烛,供茶水食物。理发匠进门须恭喜道贺,同时口里念念有词,“七子保团圆”、“十全如意”等吉祥语,为男方剃头,并拔下男方7根或10根长发,挽成花结,送给女方。
2.男女双方举行淴浴仪式
仪式由两位多子多女的夫妇主持,意寓新婚夫妇将来也和谐美满、多子多福。夫妇俩一人拿着砻筛,上面放着红色鸭蛋、桂圆、花生等果品,是为讨吉利,下放一个大脚盆,另外一个人则用热水从砻筛淋入脚盆,再用毛巾去浸盆内的热水,绞干后让新人揩拭。如此重复三次。经热水淋过的果品,称为“淴浴果”,分送亲友邻里。以砻筛滤热水,意寓祛除杂秽,除旧迎新。
3.女方开脸
淴浴仪式后,行“开脸礼”。开脸前称“毛脸”或“黄毛丫头”。开脸时,雇佣的老嫚先在正厅摆上“开脸菩萨”,点上香,让女方参拜开脸菩萨。参拜完后,主顾端出装有红绿各色的两个鸡蛋及红绿丝线、胭脂粉等的“开脸盘”(即平时用的圆木盘),老嫚(也有是小姑娘)先用红绿鸡蛋在新娘两脸面各滚三次,口里念“像蛋那样白,像蛋那么嫩”等吉语,再在新娘脸上敷层白粉,涂抹均匀后用红绿沙棉线为女方绞除脸上汗毛,并用竹夹修好眉毛,整理鬓角。开脸时还要拔下7根或10根头发,与未婚夫挽成花结的长发混合搓线,扎在发髻上,即所谓的“发线”,象征结发夫妻,有着“一寸同心缕”绾结同心和“百年长命花”的美好向往。开脸后,女方便不轻易出门了。
在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冠礼和笄礼,即将头发扎束起来,是为“结发”。而进入成年便可进行婚配, 汉代的苏武曾在一首诗中写道:“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后来根据这首诗,人们又常把“结发”当作“结婚”的意思。将男女双方的发线相互绾结缠绕,以示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
4.结婚前一日,男女双方祀神(俗称“祝喜福”)、祭祖(俗称“请大人羹饭”)
祀神仪式各地方有所不同。有些地方和“祝福”仪式类似:准备鸡、鹅、猪肉等福礼后,将筷子插在上面恭请福神们来享用,然后由新人和主婚人朝拜。有的地方举行“祝喜福”仪式:在厅堂“福禄寿三星像”前摆张八仙桌,桌上放三碗茶、三盅酒和三盘水果,点三柱香,敲鼓三遍后,新郎和信娘的父亲跪拜“三星像”。祭祖仪式和平时基本相同,最后的跪拜者是新人。两仪式都是为祈求婚姻美满幸福。
(二)迎娶
1.准备花轿
在绍兴习俗中,女子出嫁必须用彩舆,舆者,原是古代山间行走时用的小车,农村俗称为花轿,是绍兴旧时迎娶新娘必要的运载工具。以轿代步,显示出隆重的气派和热闹喜庆的氛围。用花轿出嫁据说始于南宋,南宋以前多用马车。
花轿通体以大红色为主,装饰鲜花红绸,以表现喜庆和吉祥。一般用木料制成,高约2米,宽1米有余,成八角形,轿顶有“五岳朝天”的锡制装饰物,花轿遍制灯彩,嵌空玲珑,四边垂有流苏,轿顶上有五只仙鹤,比官轿多一只,因此发轿时官轿也得让路。花轿大多向轿店租用。旧时,绍兴城乡就有很多专门从事出租花轿的店,少则备轿一到二乘,多的店又备四五乘,以便婚家租用。对女子来说,一生一世只能有一回,所以民间有“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的谚语。这是婚嫁中人们视为明媒正娶的标志,一般正妻才能享有。如果未能坐轿,社会上讥笑,自己也引为终生憾事。不坐花轿的,大多是再嫁的寡妇或被有钱人娶作的妾。这是绍兴人历来恪守的不成文规定。但在有些地区,由于水路便于陆路,会选用船。而在山区,由于种田等导致收入不稳定的经济原因,嫁女时会不用花轿,如在诸暨山区一些人家就用只有两个轮子的手拉车迎娶新娘,去繁就简,节省费用。
2.男方搜轿
先秦时代的亲迎,多在黄昏以后。后来有了“吉日良辰”的讲究,就要按照算命先生选定的“良辰”以及男方到女方家的距离来安排启程时间了,通常都是在正午前后。启程时要先搜轿。绍兴搜轿,有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有个姑娘,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又无法反抗,被迫上轿后,在轿内自杀了。消息传开,一些不满包办婚姻的姑娘,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就学着她的样子。从此人们就称第一个自杀的姑娘是“花閷”,说后来自杀的姑娘是“花閷”作怪。为了防止“花閷”作怪,有人想了个办法:新娘上轿前,请一位精明得人搜轿。搜轿人一手拿点燃的蜡烛,一手拿一面镜子,仔细搜寻一遍,确认轿内没有异物后,才让新娘上轿。新娘要穿红衣裳,红裤子,扎红头绳,戴红头巾,全身红红火火,像个要入殓的死人。然后由兄弟抱她上轿。这时做娘的要从房里哭出来,一直哭到堂前,坐在团箕中央哭肉,兄弟姐妹陪着流泪,好像死了人一样。据说这是瞒骗“花閷”,表示抬出去的是死人,让她不要再来作怪。坐在团箕中央,象征团圆的意思。
因此,搜轿是为了驱鬼辟邪,煞凶镇恶。一般是请两位夫妇都健在而且有儿孙的年长的人做“福星”、“禄星”,也叫“顺溜公公”,到花轿里面用蜡烛的光借镜子照一遍,再用装满燃烧着的檀香的熨斗熏花轿,意在驱逐花轿内的妖魔鬼怪,确保亲迎顺利。
3.男方发轿
发轿前,男方家要办“发轿酒”。
轿起时,新郎身穿吉服到门口向花轿作三大揖,表示恭送。
花轿队伍一般都十分庞大、隆重,最前面的是6名或8名铳手,由媒人引路,花轿从男方家抬出。每遇桥时要鸣铳,进入女方家村落时,要6铳或8铳齐鸣,以壮声势。铳手后面是一位叫“投帖”的行郎,手捧帖盒,内放迎新红贴,代表男家向女家致礼。后面又有一位行郎,手拿一个红漆提盒,提盒呈圆形,宛似一个大荸荠,有盖,但盖有一半是固定的,只能开启一半,盒内装满红烛。这些红烛,待花轿一到女方家,就必须在女方家的喜堂上一一点燃,提盒后面便是各种灯彩了,灯的名目繁多,有头灯、龙凤灯、花篮灯、吉庆灯、子孙灯等,每盏灯均由一个行郎提着,一般用14盏,排列到轿前有6盏,轿后有8盏,故有“轿前六灯,轿后八灯”的说法。“六”代表六六大顺、顺顺溜溜;“八”谐音“发”,代表大利大发。这两个数字和“二”等成双的数字一样,都含有吉利、喜庆的意思,在绍兴人办喜事时很受重用。灯的后面,是由一位行郎挑的松柏长青担,担的一头是两颗连根的小松树和小柏树,树上缠有红绿丝线,意为夫妻爱情长青,心心相连。另一头是一只小木盘,里面装有稻、黍、稷、麦、菽五谷,五谷上还有一个彩色的小泥人。俗传是祝新婚夫妇婚后早日生子,日后白头偕老。随后,是两名行郎提着的“厅炉”,里面放有红绳束腰的木柴(俗称“膛柴”)等,并有乐队跟随前行。女方家在接受膛柴后,换上红绳束腰的木炭送还男方家,即所谓的“柴新郎炭新娘”,柴炭用红绳扎束,表示红火兴旺,“柴”又谐音“财”,意味着人财两旺。后面还有一头羊和一挑酒,称作轿前羊和轿前酒。羊由一名行郎牵着,它的头上染有几处红色,羊角上系着红绸。古代“羊”、“祥”同字,取其吉意。轿前酒一般就是花雕酒。
接着是吹打乐队,人数6至8名不等,一路只顾吹打。吹打后面便是对锣,少则一对,多则四队。数字多为成双,以取吉利。对锣不能随便敲打,要和锣谱,这样可使锣声既嘹亮又富有节奏。对锣后面才是花轿,在轿后还有黄伞、彩旗等物。
花轿出发后,须绕道至少抬过其中两座有吉祥含义的桥(绍兴城内有以“五福”、“大庆”、“宝”、“长安”、“万安”、“福禄”等吉祥语命名的桥)才能到女方家,意在博吉利。在前往女方家的路途中,抬轿的轿夫要统一行动,快慢一致,步伐协调,配合默契,即使快速行进,也能不颠不晃,保持平稳。轿后的轿夫,视线为轿身遮挡,看不见路面,为防发生滑跌等事,轿前的轿夫时而示意。花轿不能与花轿迎头相遇,这是为了“避冲”。若碰上了另一个迎新队伍,则要抢先燃放鞭炮,以示避冲;若遇上了送葬队伍,则要绕道,并燃放鞭炮,以免冲喜。因而,迎亲队伍最前面、手里拿着肩头灯的两个行郎,不仅要带路,还要负责设法回避其他花轿或送葬队伍的重大责任。花轿途中不能停顿,而且一路上前行时要奏乐,转弯时要鸣锣,过桥时要放铳,为的是驱邪也为了显示隆重。俗称结婚为“小登科”, “登科”是指登上科举考试之榜,古时人生有三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结婚既被称为“小登科”,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因而如果途中官员碰上花轿,也得让道。
4.女方上轿
花轿到女方家后,女方戚族故意用竹竿横陈门前,男方按例出“墙门包”才让放行。新郎还得受到女方家人亲友的考验。女家在迎娶队伍到来之前大门紧闭,让新郎敲门。女家问:“何事?”新郎答:“要娶新娘!”女家听后稍启门一缝,新郎递进红包一个,称“开门钱”。门即关上,如些再三,女家才开门。女方此举意在留住财气,也是考验新郎的诚意。新郎进门拜见丈人和丈母娘,然后吃一碗去壳的整蛋糖茶,茶内有龙眼干肉与红枣。新郎按例只喝甜汤,留下蛋,取早生贵子、生儿育女之意。
迎亲的行郎则由女方戚族陪同饮酒,吃汤团。吃完汤团,才被允许抬走新娘,俗称“回话汤团”。
男家除了送上“开门钱”,还得送上“上轿钱”。诸暨有句民谚叫“轿到门前要头牛”。旧时不少家庭嫁女如泼水,不免敲点竹杠,他们扣下老嫚,一再向男家索取、追加彩礼,如果不允可就要动真格来“武”的了。即将老嫚驱之牛棚,暂为人质,严加看管,直到松口才放人发轿。此谓“关牛团”。诸暨人认为“吵吵会发”,在安顿好迎亲车马后,女家上上下下大小人等都会向老嫚讨要糖果、香烟、红包,但数字不大。碰上“抠门”、“小气”的老嫚,人们也会把他“关牛团”。不过,此时并不将她驱入牛团,而是捧上一碗放有三截稻草芯的点心,来嘲笑她小气、抠门。
女方家请两位“顺流”妇女将新娘的衣服装入箱内,即“叠箱”,之所以请“顺流”妇女,也是为了保新娘吉利。送嫁老嫚则为新娘梳太婆头、穿耳嵌、涂脂粉等,口念吉祥语;然后将一些细软,如金戒子、珍珠发夹等,用红丝线缀在红纸板上,在主妇过目后放于“老嫚篮内”,让新娘随身带着。这些细软,即使置办不起,也得暂借充数。然后老嫚拿两个红蛋或筷子,在新娘腹部溜(即“滚”),嘴里讨着“快生快养”的口彩,称为“溜怀”,是祝佑新娘以后顺利生产的仪式。新娘兄弟则为新娘准备行装,即“打铺陈”。诸暨新娘出嫁时还要随嫁两箱上锁素衣。
接下去是搜轿,大致与男方家相同,只是“福星”和“禄星”由女性担当,边用“照妖镜”(实为镜子)照花轿边念讨彩头的话:“多福多寿多子孙,越富越贵越康宁。”然后置入火铳(内装炭火的铜制暖炉,供新娘取暖或小解)和两节甘蔗,寓意甜甜蜜蜜。
女方家上轿前,男方家行郎要不时地狂敲大锣,催促新娘上轿,同时给送嫁老嫚红包。民间以红色为喜,因此新娘要扎红头绳,扎“兜脚绸”,戴花冠菩萨,穿红罗大袖、全红太婆衣(也叫寿老棉袄),戴花冠,盖袱。穿全红太婆衣有利于承继老祖宗的福气。
上虞南乡的迎娶习俗一般在晚上,新娘出嫁要死人打扮,除了“一身红”之外,外系红底蓝边围裙或素裙。新娘上轿时要扮死人,这源于一个故事:旧时一位姑娘因为在一个恶日恶时出嫁,为了保新婚顺利,日后平安,便把自己打扮成死人模样,据说鬼与鬼不会相克。就这样她平安到了男方家,婚后日子也很顺利。于是新娘上轿扮死人这一习俗便流传了下来,意寓出嫁平安,婚姻美满。
新娘右手要挂压袖果。袖果用丝绵搓成,外套红布带,内装桂圆、枣子、青蛋等的食品,寓意富贵团圆,早生贵子等。
嵊州的山区,新娘则穿素衣上轿,这素衣只在出嫁时穿,到了婆家要换上彩衣拜堂,那素衣便放在箱底,待以后家中有老人百年后归老时,便当孝服。随嫁素衣也是这个理。
新娘穿新鞋与扎“兜脚绸”后,不能接触地面。上轿前按习俗吃上轿饭,意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接着由兄弟抱出,在堂前铺着红纸的米筛上,叩别祖宗,辞别父母亲友,称为“抱轿”或“背轿”,是为了不把娘家的土带到婆家去,以免带走娘家财运,穷了娘家。
新娘上轿时忌带剪刀之类的快口,以免冲犯轿,招惹不测之祸。在新昌,新娘上轿前则要腰插铜镜以避邪。
花轿抬至大门口,新娘的兄弟挽住轿杠三留三放,以示难舍手足之情,谓“留轿”。若滞留太久,男家行郎锣声大作,催促快行。
轿子刚出门槛,女方家要把在堂前挂了一天的“福禄寿”三星画像急急地取下来,为的是防止屋里着火。这个习俗源于民间“老寿星放火”的趣闻:从前有个皇帝,要出嫁女儿了,命全朝文武百官敬献厚礼,官员搜刮百姓,还让百姓来搬运公主的嫁妆。百姓苦不堪言。有个侠盗晚上摸进皇宫,化妆成个白发老头,把宫里挂着的“三星”图点燃了。宫中太监侍卫急忙救火,侠盗趁乱盗走了金银珠宝,用它们接济了穷人。皇帝听说此事后非常恼火,下令太监总管查出作案者,太监们不知是谁,情急之下只好编慌说是“三星”图中的老寿星放的火,皇帝才无可奈何。从此,老寿星放火的传说便流传了下来。
5.女方哭轿
上轿后,花轿在原地连绕三个圆圈,即“望娘弯”,表示新娘依依不舍之情。此时,女方母女两人要大哭一场。新娘的母亲要坐在房间内的马桶上按“哭嫁调”用绍兴话亦哭亦唱,如“我的肉呀,心肝肉呀,宝贝肉呀”,是为“哭肉”,多为悲切哀伤,也有劝教祝颂之词,如孝翁姑、敬丈夫、友姑嫂、严律己、谨治家之类。上虞地区,轿子是倒转三圈,顺绕三圈,前冲三步,后退三步,再突门而去。也有在原地转数圈后泼一碗水,意为在家从父母,出嫁随丈夫,嫁出的人,泼出的水,让新娘晕头转向,不思娘家,使男家能讨到一位从一而终的女子。新娘母亲则拿把椅子,放在花轿停过的地方,犹如死人一般嚎啕大哭。新昌、嵊州一带,哭嫁的习俗是新娘的母亲边哭边上楼梯。诸暨一带,绕完望娘弯后,兄弟将轿扛前推,表示送行。
哭轿习俗和历史上父系制家庭掠夺婚的出现有关。由于掠夺婚姻,产生哭嫁,后相沿为俗。待有轿时,又称哭轿。近代,新娘出嫁一定要哭,并有“不哭不发,越哭越发”和不哭轿“生哑巴”的说法。但并非是真的哭,多是按约定俗成的套曲、调子吟诵,表现了母亲悲痛、不舍的情绪,还有对新娘的劝诫、愿望和祝颂,劝诫女儿今后好好做个贤惠的媳妇,孝顺公婆,体贴丈夫,尊敬姑嫂,认真持家;有时也会因娘家贫困,办不起像样的嫁妆或女儿在娘家没过上好日子而表示歉意。而新娘的大哭,除了悲痛、依恋外,也是为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哭声的响亮程度和感谢程度是成正比的。要是不哭,难免背后被一些妇人指指点点,斥为不孝。有时也会有对在娘家时的自由自在受宠的留恋和到夫家去后不自在、受拘束的担忧。
新娘上轿时,门口是铳炮齐鸣,鼓乐喧天,行郎吹敲,各灯齐放,热闹非凡。上虞地区晚上迎娶时,还会庭燎火把,灯火通明。
6.女方发轿
发轿时,新郎身穿吉服到门口送轿。花轿按原路抬到男方家,期间不得走“回头路”,以博吉利。轿在途中和原先一样不得停顿,转弯时必鸣锣,过桥时必放铳,只是原先欢快的乐曲改为两对对锣,间歇鸣敲“白生——白养”略带悲腔的“唱嫁”调,为的是避免路上邪气煞神的侵袭。而轿夫有时会有意摇晃轿子或上下颠簸轿子,使新娘坐卧不安,戏闹取乐,作为对新娘子迟迟不上轿的惩罚。倘若过分,新娘就将轿内盛灰的脚炉踢出轿门,以示警告,轿夫就不敢再恶作剧了。
7.男方接轿
轿子到达男家之前,男家派人在村头侍候,俊童两人执火炬相迎。轿子一到,即放铳、奏乐,八面锣齐鸣,以示迎接,主家捧出大小红纸封,大封赏给轿夫,小封撒于门前地上,任小孩们抢取。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此时新娘的兄弟和轿子接踵而至,到后献妆。这些新娘兄弟通常为四位,若人数不够,侄辈也可以凑数。
(三)拜堂成亲
花轿在堂前停下,新娘择良辰出轿,老嫚在轿前撒五谷,祓除不祥。男方家婆婆让老嫚代给新娘送上“三茶”:桂圆茶、枣子茶、茶叶茶。每送一道茶,老嫚说一句吉利语。送桂圆茶时说“富贵团圆”,送枣子茶时说“早生贵子”,送茶叶茶时说“亲亲热热”,是为讨彩头。接着老嫚把新娘随带的细软等交给婆婆,称为“献妆”。
良辰一到,婚礼在鼓乐声中举行。老嫚送新娘出轿进入正厅。歹毒的新娘入嫁叔姑多的夫家时,会在进夫家大厅的堂门时踩一下门槛,据说可以起到将小叔姑踏死的巫术效果,也是新娘出嫁时自慰、自保的心理。
“礼生”(司仪俗称)呼:“行亲迎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4位手执“裤脚灯”、“子孙灯”行郎步入内室请新郎。新郎身穿“开气袍”,腰束“扣带”,脚登粉靴自右边步入厅堂,面南、向北各作3个大揖,中国传统以“北”为上、为尊,尊者坐北面南,因此南北两面。于礼生赞“请新贵人回玉”后从左边步入内室。
接着拜堂。礼生依次高赞“行合卺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请新玉人降彩舆!”(各请三次)新郎、新娘各由两位“顺流”太太接到厅堂“福禄寿”星像前恭立。鞭炮声中,新郎、新娘先向外拜天地,再朝内拜“三星”,最后行交拜礼。婚礼主持人为礼生,副礼生读祝词(花烛诗)。平民亦有请厨师权充礼生者。
此后,新郎、新娘又面向“三星”恭立,举行“晋福杖”礼仪。其时,请福寿双全的长者扮“南极仙翁 ”,由行郎迎至厅堂,以束红绳之甘蔗所充“福杖”,向新娘头上轻打5次,每次均配以如“一团和气”、“二英璧合”、“三星在户”、“四世同堂”、“五子登科”之类的祝词,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贺和期望。其后,由行郎送出厅堂。
待礼生呼“请新贵人、新玉人喜绾同心”、“鸣锣升炮送入洞房”时,鼓乐声、鞭炮声大作,新郎用绾结红绸牵引新娘,即行“牵红”,象征情缘红线,彼此心心相印。新人至新房途中,须铺放米袋、酒盅,新人行过其上,从人即须将米袋、酒盅拿起越过新人头顶,又铺放于前面地上让其走过,如此重复,直至洞房。也有踩麻袋绕桌三圈,进入洞房,七只麻袋次第传送,谓之“七子八孙”或“传宗接代” (“宗”与“盅”、“代”与“袋”均谐音),表达子孙兴旺、传承香火的愿望。
婚日,俗称“好日”,男女两家均操办喜酒。一般女家于送轿日中午办喜酒,男家则于拜堂日中午办“正酒”,晚上办“谢媒酒”。若当日迎亲拜堂,则女家办中午酒,男家晚上办“正酒”,第二天办“谢媒酒”。男方设筵时,邀女方亲友参加。丈人(即岳父)、舅爷循例坐首位,新郎、新娘均须向尊长、宾客一一敬酒。
新昌有“满筵”之习,即男家在厅堂临时搭台为新娘设专座。送上第八道菜肴后,新娘开始“脱通换通”,即脱去一件外衣,另外换穿一件。至第九道菜肴上桌,新郎、新娘在伴郎、喜娘陪同下,从东首第一桌至西边末一桌,向尊长、宾客一一敬酒,各尊长给新娘红包。此后方可进房。宴后,按俗闹新房,既然是“越吵越发”,宾客们往往想尽方法取笑捉弄新人。
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扶郎”、“舅爷”须帮着抢坐新床。俗谓占坐位置多者,日后在家权力亦大。此外,新郎须设法将衣襟覆盖于新娘衣襟之上,以示权力大于妻,暗含封建男尊女卑的思想。新人由两老嫚或“顺流”太太(多为福禄双全老人)扶到床边,在检查新人双方所在位置恰当,没有被对方压着衣角后,给新郎、新娘各喂7颗小汤圆,俗称“喂子孙汤团”,“七子保团圆”。也有喂10颗,每喂一颗讨一句吉利数字彩头:“一见倾心”、“两相和好”、“三星在户”、“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顺风”、“七巧玲珑”、“八仙过海”、“九九长寿”、“十全如意”。有些地方不用数字讨彩头,但表达互敬互爱、多子多孙的含义不变。如“朱罗宝帐挂两旁,锦绸绣被铺满床。高杯共饮合卺酒,举案齐眉共敬觞。互敬互爱同欢乐,宜子宜孙代代劳。敬长育幼和邻里,夫唱妻随百年长”,往往说唱结合,气氛活泼喜庆。新昌、嵊县、诸暨一带,新人食糖拌饭、团圆果,意为夫妻团圆、甜甜蜜蜜。此后,两老嫚各给新郎、新娘呷一口醇酒,交换后又各呷一口,两小盏混合后再一分为二让新郎、新娘呷完,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得彩头,是为“交心酒”(亦名“交杯酒”),意为从此夫妻风雨同舟、共同生活。此时外面闹房的亲友必须屏息静气,保持安静。饮毕,举行“撒帐”仪式。由老嫚先念“撒帐词”,“撒帐词”如:“撒帐果子盯牢我,嘴巴里叽咕叽咽馋唾,撒得牢请你吃把长生果,撒勿牢捏住一把烂鸡屙。撒帐东来撒过东,夫妻双双多和睦。撒帐南来撒过南,人丁兴旺子孙多。撒帐过来撒过西,蚕花好来心欢喜。撒帐北来撒过北,省吃俭用好造屋……”多为祝福的话语。念完后新郎以一对同样长短、红绳束腰之甘蔗将新娘盖头袱及花冠挑起并抛至床顶。送嫁老嫚迅即放下帐门,是新郎和新娘隔着薄帐,以防“热脸冲热脸”。完后,撒出喜果,贺客竞相拾取。此时老嫚在“子孙桶”边唱边念“子孙桶、子孙桶,代代子孙做状元”,“红花生、花花生,人丁兴旺满堂红(家中有儿子女儿,儿媳女婿,且各有生育,三代见面称满堂红)”等口彩。
之后,便是闹新房,也叫闹房、吵房。亲朋好友蜂拥而入新人的洞房,与新人戏谑玩乐,以沾喜气。戴孝者和寡妇以为不吉,不宜入内。新房内摆着九盘糕点果品,闹房者随意取食,有的说些“瓜子笃笃(嗑嗑),合家欢乐。花生剥剥,夫妻和睦”;“麻饼甜又香,恩爱夫妻像鸳鸯”;“圆圆桂花球,恩恩爱爱到白头”等讨彩话。所谓“新婚三日无大小”,有要新人斟酒、豪饮、猜拳、敬烟、唱歌的,此时,新郎新娘处于被动状态,往往会迁就、应和着玩乐。有些过分的,新郎新娘也只能表现得平和、大度,尽量让新房的气氛欢快和谐。对于及其粗鲁莽撞的,或过于恶作剧者,则要靠长辈们打圆场。闹房往往到半夜才结束,而仍有一些调皮的人在窗外窃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和动静以取乐,称为“听房”。
由于婚前男女相互接触不多,有些还较生疏,新婚之夜新人要共处一室,在心理上可能会感觉不自在、羞涩。而闹新房恰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活跃情绪,增添喜庆之气,融洽新人的感情,故这一习俗流传得普遍而长久。
在嵊州地区,闹完房后,新娘会从怀里娇羞地取出七个同窝生的、染成绿色的熟鸡蛋(俗称“怀里果子”),和新郎两人分享,表示双方忠贞不渝、早生贵子、白头偕老。七个鸡蛋,则与七巧玲珑星(北斗星)有关,希望夫妻的爱情如同七窍玲珑星那样坚定永恒,矢志不渝。而民间也认为鸡蛋既是生儿育女的象征,新娘就要多吃鸡蛋,吃得多,生得多,虽无科学依据,但也反映了多子多福的思想。
绍兴各地婚礼一般于冬季夜间(多为寅卯时)举行。循序履行繁缛礼仪,往往至半夜,故有 “舅爷怕日光”之说。是日,女方兄弟均不能在男家留宿。
四、婚后
结婚翌日清晨,老嫚登门“送子”(有的地方在正酒或闹房以后)。即老嫚将一红衣绿裤木质“小人”送入洞房,置于床上或被窝里,焚香烛奏乐祝祷,谓之张仙送子或送子菩萨,保佑新人早生贵子。新人们拜的同时,老嫚讨口彩道:“姑奶奶,祝你来年生个小宝宝,将来要么发财赚元宝,要么读书考个状元郎……”外头则放百子炮仗,意为多子多孙。
是日早饭为新人首次会食,俗称头聚饭。新娘须坐上首,新郎则屈居下席。每上一道菜新娘得起立一下,以表敬意。 新娘的饭高达近尺,如稻蓬一般,是为“稻蓬饭”,饭上插鸡腿和各色讨彩头的菜肴。新娘象征性地吃几口,因而有俗谚曰“新媳妇吃鹅腿——头一遭”。也有新娘会不吃,餐后倒给老嫚回家祭祖,是为了答谢先祖留下的这份“门眷”之恩。
头聚饭后,新婚夫妇循俗至附近寺庙、当坊土谷祠(土地庙)和宗祠拜谒,祈求神灵先祖保佑。回家后至厅堂“拜三朝”,即祭祖、跪拜长辈及受晚辈拜见。
婚后第三天,新娘由新郎陪同回娘家,俗称“三朝回门”、“过三朝”、“送三朝”或“三朝盘”。新人分坐两顶乌壳轿,随带两个糖包、两样干果,因为是回女家,故新娘轿子在前,新郎轿子在后。岳母以糖汆蛋、麻团作点心,但新女婿不能吃完,得留一点儿,意为团圆甜蜜。女家办回门酒,新女婿坐上首,新郎新娘叩拜祖宗香火,按辈分拜见女家戚族尊长。新人务必当天返回夫家,绝不能在母家过夜。回程时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在诸暨,也有以三朝或七朝或九朝同偕回家,叫“望静”。
入夜,新娘须向各尊长请晚安,而且须到婆母房间“坐夜”,是为展现新娘的贤德孝道。婆婆启齿放行,新娘方能回房歇息。
至“正三朝”,新娘又须与夫家及房族尊幼行见面礼。此时,方可开口按称谓呼叫家人(俗称“开金口”)并操持家务。至厨房应先添柴烧火,取火红、兴旺之意;裁剪缝制应先做裤、袜,取“裤”“富”,“袜”“发”谐音求吉利,俗有“若要富,先做裤;若要发,先做袜”之说。
“三朝”之后,旧时的婚嫁习俗方告结束。
五、其他婚嫁习俗
除了正式的婚嫁仪式,绍兴民间还有抢婚、霍亲、童养媳、典妻等非正式婚姻形式。
童养媳是穷苦人家的女儿被男家从小收养,待其成年后便与男家儿子成婚,无需送彩礼聘金,女家也省却嫁妆。
抢亲一般发生在贫苦人家,为了节省聘金(也有为了防止赖婚),在女家暗许的情况下,男家强行地抢抱走女子,女方家人或故作哭喊状,在后紧追不舍,或视而不见,任其抱走。抢亲习俗起源于古时掠夺婚亲之风。
霍亲也叫冲喜,男方或男方父(母)病危时,让女家提前嫁过来,以喜冲煞,驱除病魔。如果男方父(母)亡故,则红白喜事一起做。如男方本人亡故,则举行“冥婚”(旧时认为祖坟中有一座孤坟会影响后代的昌盛)。愿意将女嫁去冲喜的人家多是出于不得已,家庭贫穷,而男家则多为富裕人家,为了冲喜也不计较女方的嫁妆多少。
典妻则是家境贫寒不堪者把自己的妻子典给他人,需立契约,典金多少与租典时间长短有关,租妻者往往是贫穷无力娶妻者,租他人妻以传宗接代。此过程中女子犹如商品一般被交易,几乎没有地位和自身人权可言,在这种婚配关系中往往处于受欺压的一方。
总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西方文明的渗入,绍兴传统婚嫁习俗中不合理、不科学之处逐渐被扬弃、淘汰,如交易性很明显的买卖婚姻,让妇女人格受辱的典妻、冲喜等风俗,除了一些偏僻落后的农村依然有所残存,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婚姻都逐渐和现代文明接轨,显得更为科学、民主,然传统的婚嫁习俗毕竟是中华古文化的一部分,在接受外来文明的同时也得对它加以珍视和保护。
绍兴传统婚嫁礼俗是中国古代婚嫁文化和绍兴独特的地域文化的融合,包涵了儒家道统、宗教信仰、风水命理、地域心理等文化内容,了解绍兴传统婚嫁习俗,有利于了解绍兴的风俗情态,以及绍兴民众独有的心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