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教学中体现“做中学”思想的思考与实践
江苏省技工院校2012年度机械加工制造中心教研组优秀教研成果
《机械制图》教学中体现“做中学”思想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从做中学”是杜威的重要教育思想,他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做中学”来实现。机械制图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中阐述了“做中学”的内涵,提出“做中学”对教师的要求,指出“做中学”遵循的一般步骤,并从创新实验内容和提倡讲练结合两方面探讨“做中学”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 做中学 内涵 创新实验内容 讲练结合
引言:机械制图这门课一直以来是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的课程之一。多年来,我校对机械制图进行了教学改革,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效地尝试,深入的研究。杜威的“做中学”教学理论给制图教学指明了方向,因为制图的效果跟学生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因而对“做中学”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实践举措。
正文:
一、“做中学”教学思想的内涵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的重要教育思想,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做中学”两方面。他指出:“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所能做和必须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通过“做中学”来实现。杜威认为:“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学校课程的真正中心应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而提出儿童应“从做中学”,从自身的活动中去学,强调学习者个人的直接的主观经验,提倡学生的个人探索,重视知识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实践同样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策略是教师无法灌输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通过探究、合作和体验、才能使学生实现能力和认知策略的自主建构。
“做中学”的教学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弥补了我国教育模式的不足。它倡导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它提倡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使学生更自信,更敢于探究,潜能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更高。
二、“做中学”思想对制图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最终决定着“做中学”实施的走向。首先,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采取“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启动“做中学”活动,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发现、提出探究问题,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有效推动“做中学”活动顺利开展。其次,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在活动中,要与学生们共同参与,及时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及时组织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与反思,与学生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做中学”,提高实施“做中学”的效果和水平。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进一步拓展自身专业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机械制图》教学中践行“做中学”思想的思考
《机械制图》课程是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学生普遍认为《机械制图》是一门很难学的课程。从课程特点上: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而学生在此方面很欠缺。从教学对象上来: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差,没有空间概念和“图感”,没有丰富的立体表象储备,图样上表达的形状难以和实践中的形体联系。从教学模式看:不少学校的机械制图教学受教学设备、师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在教师的安排下掌握知识,缺少实践,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读图能力的培养。面对众多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思考探索的问题。
“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大力开展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今天,诸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项目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下厂实习等都离不开“做中学”的影响。正是这种思想的启发下,针对机械制图的培养目标,通过“做中学”来实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因而我们开展了“做中学”在专业课制图教学中的探索。
“做中学”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探究和学习知识,虽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但一般可遵循以下步骤和教学环节进行。
1.提出问题:“做中学”的设计以问题为起点与主线,教学中围绕问题展开,进行逐层突破。问题的提出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使学生面临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所以情境的设置颇为重要,要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经验情境中,符合其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用接近生活的实例来阐释,这样才会对这个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感到有兴趣,有进一步探究的渴望。例如在引入相贯线的知识时,就可采用雄伟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塔、生活的实例水龙头等引出问题。
2.猜想和假设:面对问题,学生产生疑惑,为解决疑惑,学生会依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提出问题的种种猜想和假设,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对问题提出自己最终的判断。例如在讲授基本体的一节时,为巩固基本体的视图特点,特创新了习题的形式:(1)一题多解:已知两面视图,构思形体的形状,补画出对应的主视图(图1)。或根据俯视图构思由三种不同形状几何体所组成物体,画出主、左视图(图2)。(2)弯丝构型 :用铅丝构筑符合题意的空间形状。(图3)
图1 图2 图3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与假设只是对问题提出了某种设想,设想是否成立,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验证,要求研究者制定获取事实依据的计划和制定相应的实验,使得目的明确,方法可靠,行动有操作性。例如在学习截交线的投影作图一节内容时,由于学生的立体表象储备很差,光对照图来讲述怎样切,形状怎样,三视图怎么画,学生往往听得一头雾水。于是,我就设计了实验课来讲述上述重点和难点。例学习平面立体的截交线时,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1)用橡皮泥等可塑性材料或萝卜制作出四棱柱和三棱锥。
(2)用一个截平面截切四棱柱和三棱锥,仔细观察截切后的断面形状和截面多边形的边数。从而理解截交线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3)在观察的基础上,全组讨论,思考切割体的三视图如何画,并绘制。
(4)学生动手切割,绘制各种截切位置截切体的三面投影。从而全面掌握所学内容。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动手操作,获取事实资料:动手操作是将计划和实验付之实践的有效措施和过程。这个过程,强调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在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中,探究知识,寻求真理,体验成功,培养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例如在进行补图补线练习的时候,学生就自己通过捏制泥模或画立体草图来自我验证。
5.解释讨论,表达交流:根据获得的实验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对自己的结果做出阐述,同时参与讨论,明确自己思维的正确与否,向他人学习,与同学共同分享成果。例如在讲零件的视图表达方法这节时,原理较多,学生很难掌握理论知识,碰到具体的实物不会运用上述原则和理论知识来处理,不会采用合适的表达方法来表达。针对这种问题,我就布置了相应的实践活动——按任务驱动型绘制一级减速箱中的齿轮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先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参与,组内讨论并确定齿轮轴的表达方案,进而独立完成项目任务。然后进行成果展示,最后对成果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议,教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学会合作。在陈述成果的时候每组针对自己的方案据理力争,自圆其说,体现了团结和荣誉感。通过“做中学”,学生间取长补短,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
四、《机械制图》教学中践行“做中学”思想的教学实践
1.创新实验内容
实验课是《机械制图》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所以,我们大胆进行了探索,针对三年制学生具体设计了以下实验内容,希望达到验证课堂理论及应用课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创新的目标。
2.教学中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讲练结合型教学,将教学时间进行三七分配,讲三练七。30%时间用于讲解重点内容,70%时间用于动手练习。这种将“教、学、练”融一体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机械制图》课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做到精讲多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讲并非指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而是指讲的深度。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中应有选择的讲,把握重点和难点并讲清讲透,非重点内容可以不讲,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教材内容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腾出一定的时间加强基本训练。精讲是让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多练是知识转化能力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加大练的内容。我们成功的做法是进行练习设计。主要从练习内容和层次上上进行探索实践。练习内容方面:比如课前预习题,一般在上次课结束时就布置,预习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待到老师讲解时,学生就可抓住关键,明确重点听的内容,效果会较好。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学生能认真做到预习的毕竟不多,那咋办呢?于是,我们改进成绩的评价方法,把预习的质量放到成绩的考核中,这样学生的自觉性有所提高。其次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和作业题精心编制课堂练习题。备课时把每节课的重要知识点罗列出来,选2-3个,不要太多,每讲完一个知识点,立刻给一些有针对性的、由浅入深的题目进行知识点的巩固,这样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做中学”。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消化和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才能慢慢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在学生做完适量的练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完后“再练”,即选择一定量的课后作业,通过再一次针对练习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巩固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其技能。到下次上课的时候,针对作业先进行讲评订正,使学生再次巩固知识。练习题的层次方面:要兼顾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选择作答。
结束语: “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是实现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在活动中求知,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获得学习的深层意义。在当今的教育中,我们仍应践行“做中学”的思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用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威之“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对现代基础教育的启示, 2011年4月4日 http://blog.163.com/szwht2008@126/blog
[2]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唐晓曦.杜威的“做中学”对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职业教育,2008 (10)
[4] 张莹.对杜威“从做中学”思想的解读.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2)
《机械制图》教学中体现“做中学”思想的思考与实践.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