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的应用

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的应用

日期: 2013/12/15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习时带着问题、任务、目的去与老师同学共同解惑、完成,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使学生每次课都有成就感。
   关键字:学习任务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引言: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目前它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但是,由于社会、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职业学校是学习差的学生就读的学校;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只能从事一些辛苦的工作;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没有前途等。家长一味的逼迫孩子读高中,上大学,导致职业类学校生源质量不是太好,学生都或多或少的有些学习障碍,以至之后的教学质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探讨、改革,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从厌学到勤学、乐学。
   正文: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热处理与金属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是一门比较实用的学科;但同时也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学科,其主要原因是这门课程概念多、概念抽象、微观知识点多。因此,学生普遍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然这门课程是机械类技术工人的一门必修课程,又是在机械行业工作领域中必须具备的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本人做了许多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那怕是细微的改变,总希望学生能在这些细微的改变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尝试最多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目的,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简介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以学习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的激励学生前进。其一般过程为:呈现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教学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工作中所遇问题(即“呈现任务”)的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课的主旨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任务教学法的实践,学生会有较大收获。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绪论”介绍时的应用
   有些教师可能认为教材“绪论”部分的知识不太重要,故上课时用极少的时间一带而过。其实,恰恰相反,任何事情开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关键就在于此,我们应该重视它并讲好它。例如,我们可以先提出一些简单的任务,也就是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呈现任务这项工作: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电视上我们看见古人炼剑时加热锤打后需将剑放至水中是为什么?……把解答这些问题作为“绪论”学习的任务、目的,然后以讲历史故事的形式将知识介绍给学生,讲故事这项工作可以是老师与学生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使学生在无意中学到了知识,并因此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了出来,为这门课程今后的学习开了好头。当然,由于这种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思维相对比较活跃,会提出各种问题,因此,对教师会有一定的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广,要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验”课中的应用
   要想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教师就必须将刻板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可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础上,将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贯穿其中,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本课程教学中要做许多实验,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做实验时,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每人做一次。大树底下好乘凉,那些认为实验不重要的学生,就有可能不去关注实验方法、过程、现象和结果,因此也不能真正掌握知识。如果我们老师在实验课前提前将任务布置下去,(例如:在做钢的热处理实验前,可先问学生们儿时是否做过将钢丝放入火中烧红,然后再放进水中这样的事,得到学生的肯定后,再向学生们布置本次实验的任务:若将两根完全相同的细钢丝,同时放入火炉中烧红后同时取出,一根立即放进冷水中快速冷却,另一根放在空气中让它自然冷却,冷却后,这两根钢丝会同样硬吗?为什么?)以此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去进行实验,学会分析任务,从而有目的的完成任务。完成任务后,学生还要清楚自己任务完成的质量如何,所以还要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在各种形式的评价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达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完善提高的目的。不管以哪种方式评价,教师都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多表扬,多鼓励,并适时阿指出存在的问题。这样做学习效果会更好,同时学生也做到了主动学习。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学生感性认知与理性知识转化时的应用
   本课程的微观知识点比较多,这就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上课前,老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去做充分的准备;讲课时,老师可多呈现一些贴近生活的现象,以此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晶粒、晶界”概念这堂课,可提前让学生准备一只石榴,上课时,可布置一个有趣的任务,请学生观察示意图后,再与自己准备的剖开的石榴进行对比,寻找之间的相似之处。同学们一定会七嘴八舌,说出许多名词,此时,老师再作总结评价,告诉他们也可将金属比作“石榴”,而“晶粒”就是“石榴”中的一个部分,得出晶粒定义:外形不规则,而内部原子规则排列的小晶体。“石榴”中的每个部分(晶粒)都是由黄色隔膜分开的,“晶界”好比就是黄色隔膜,由此得出定义:晶界是晶粒间的分界面。这样解释,学生的思路就会很清楚,将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很轻易理解和把握知识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这种教学法,能够顺利的将学生的感性认知与理性知识进行转化。
   五、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知识的应用
   本身《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就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老师的教学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如果我们老师在讲课时用僵化的语言照本宣科,这样学生会觉得听课是一件枯燥乏味且相当辛苦的事,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疲劳,不但提不起兴趣,反而会有排斥心理。课前,我们老师应该为每一堂课进行精心的设计,而不是背书,应在将书本知识变为生动语言上下功夫,所讲授的知识应更贴近生活和工作实践。例如:在介绍各种常用材料的选用时,老师可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己去选择。让学生接到任务后不必急着回答问题,可通过生活、实践去观察分析后再回答,并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然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用简短、精练、风趣的语言进行总结评价,得出正确选择材料的一般规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六、任务驱动教学法,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学校培养学生应以“企业技工来源于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根本是为企业输送技工”为宗旨。为了使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受到企业欢迎,我们教师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时刻牢记这一宗旨,教学设计也应围绕这一宗旨。例如,在学习硬质合金这部分知识时,我们可以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三种不同类的硬质合金车刀:钨钴类、钨钴钛类、通用类,分组到车床上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切削加工(刀具自选),将切削情况做好记录。各组做好此项工作后回到教室,将自己的切削情况进行介绍,同学们自行总结加工各种不同类型的材料时应选用何种刀具,由老师点评归纳,得出不同类型硬质合金刀具的适用范围。这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做中学习,即可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使学生养成不断探索研究的精神。如此以来,普通的一堂理论课也能将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融入其中,学生在学习中各方面都能得到成长。
   其实,“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已采用,运用此教学方法时要尊重学生,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空间,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该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的,通过学生亲自活动和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充分体现了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学校的主要组成是学生和老师,人们总认为学生是产品,老师的任务就是加工产品。其实不然,我们老师只是在为学生服务,在帮助他们挖掘潜在的学习能力。因此,老师应该在挖掘的方式方法上不断的探索,使我们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我个人认为:作为教师,不能满足于做教书匠,而应注重教学效果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以上是本人对此课程多年来的一些教学经验,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行动导向教材《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2.中国学术期刊网《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