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透电压概念
摘要: 电压是电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学习和理解其他电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但是,电压的概念比较抽象,由于无法用直观方法来演示,是电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本文就电压这个物理量的教学方式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电学 电压 教学方法
1 引言
大学里学了四年高深的数学、物理、电学知识,毕业后头十年从事的是专业课教学,几乎每天都接触到电压这个物理量,也几乎每天都要测电压,但从没想过到底什么是电压。因为电压的解释在专业基础课里才有解释,自从上了”电工电子“这门专业基础课之后,看到书中的定义,才发现其实我也不明白什么是电压。经过摸索和比较,找到一种通俗易懂的讲解方法。电压教学首先就要明确其教学要求,由于电压的概念抽象,在学生无法理解电场及电场做功时,很难讲清楚电压的概念,所以在初中电压教学时,要着重强调电压的作用,而并非强调电压概念的本质含义,这样就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对电压课程进行直观的讲解。因此,在电压教学时应在电压作用的具体化和电压单位的感性化上下功夫,不断改进电压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该部分的学习内容。
2、电压教学方式探析
首先书上是这样定义电压的:电压U 是电场推动1库伦正电荷从A点到B点所做的功。若电场推动q库仑正电荷从A点到B点做功W,则 U = ;以上解释对于我们数学、物理基础好的人来说,易于理解,但是坐在讲台下的中专一年级学生,他们只认识定义里的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据我观察,他们主要是因为弄不懂电场及其做功的含义。所以我花绝大部分时间来解释什么是电场,什么叫做功。
第一个方式就是就地取材,演示推动桌子,然后问他们不接触桌子能使桌子移动吗?他们争相回答:不能!我暂不作评判,引入另外三种物理现象:(1)拿在手上的粉笔,松开手之后会往下掉;(2)磁铁之间会相互吸引或排斥;(3)电荷之间也会相互排斥或吸引。对于第一种现象学生从小到大,时时处处见的多了,我问他们粉笔为什么往下掉,他们都知道是地球引力,我追问“没看到地球拉它呀,怎么就往下掉呢?你们刚才不是说,不接触物体,不能让物体移动吗?”给他们几分钟思考。接着追问,磁铁之间也没接触呀,怎么也会移动呢?然后告诉学生答案:原来地球周围有一种物质叫引力场,是引力场接触到粉笔,给粉笔施加了引力,使粉笔往下掉。同样,磁铁周围有磁场,磁场接触到另外一个磁铁,就对它施加引力或排斥力。电荷周围有一种东西叫电场,这个电场接触到另外一个电荷,也对这个电荷施加引力或排斥力。可见,地球周围、磁铁周围、电荷周围都存在一种神秘物质,叫场,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就好像空气也很抽象,看不见、也摸不着,但空气确实存在。
我对学生说,如果你们还不相信电场、磁场是实实在在的物质,那我再举一个例子,你们不会再怀疑了。你每天与亲戚朋友用手机通话,声音怎么就传到他们耳朵里啦?没看到用导线传呀?学生听到之后,大部分人不明白,有那么一两个课外知识比较丰富,说出是电磁波吧?!我马上接口解释下去,“对了,是电磁波把声音传出去的,而电磁波就是电场与磁场的组合体。讲到这儿,学生就接受电场这种东西了,接下去解释做功就好办了。
做功就是对物体用了力,又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简单地说,用了力,又使物体移动了。比如,推动桌子、说话、吃饭、洗衣、拖地这些都是做功。
再往下解释:做功要付出什么呢?学生马上能想到要付出能量,我又补充道:做功要消耗能量,做了多少功,就要消耗多少能量。比如,你把一桶水从一楼提到2楼,做了100焦耳的功,那就要消耗你体内100焦耳的能量。继续引申给学生听:有能量才能做功,做功的时候一个物体获得能量,另外一物体付出能量或者消耗能量。到此,电压这个物理量就可以解释给学生听了,他们能看得懂电压的定义。先可举例给他们听:
电场甲推动3库伦正电荷从A点到B点,消耗了90焦耳的能量,同时3库伦正电荷获得了90焦耳的能量,那它推动1库伦正电荷从A点到B点,又要消耗多少焦耳的能量?
学生稍加思考就能算出来“30焦耳”,这不就是
吗,也就是UAB= , W就是电场做的功,电场消耗的能量,q就是电荷量。最后,再举几个数据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去练习就可以了,大部分都会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二种方式就是通过将电压和水压作适当类比,同时应采取水路模型和电路模型或图示对比的方法,加强直观教学。例:“水路”和“电路”的比较水路电路水泵(保持一定水压) 电源(保持一定电压)水管(传输水流) 导线(传输电流)水轮机(利用水能的设备) 灯泡(用电器)组成阀门(控制水流的开关) 开关(控制电流的阀门)要点水泵保持®水压形成水流电源保持电压形成®电流说明“电压”和“水压”之间有本质区别,“电压”并非“电的压力”。从而使学生明确:只有存在水压作用,当阀门打开时才有水流通过;同样,当有电压作用时,接通电键,就有电流通过。水压是水流形成的原因,电压则是电流形成的原因。
第三种方式就是直接给出电压的单位及有关单位换算关系后,可出示一些电源(实物),如干电池、蓄电池、钮扣电池、层积电池等以及有关用电器,介绍上面标注的电压值,再介绍家庭电路电压值、高压输电电压值以及人体的安全电压值等。其目的在于:一是使电压单位感性化;二是引导学生区分电源的电压和用电器上电压的不同含义,即前者是对整个电路起作用的电压,后者只是对用电器起作用的电压。第三结构层次:通过电压表的使用以及测出电灯两端电压值的操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压及其单位的感性认识。
3、结语
在物理教学中遇到抽象的物理概念时,要尽量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想象、理解,用类比法来讲解抽象概念是一种很高效的方式。但是,在引进新概念时,应在适当时机揭示概念的本质,并把新概念跟用来作类比的例子进行必要的对比。对于电压概念本质的进一步揭示,在日后的教学中可结合“电源正、负极上电荷的积累、形成电压”以及学过电功等概念后,反过来解释“电压单位——1 伏的物理意义”等,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压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中摩擦力教学设计探究. 罗森. https://www.kj009.net/paper/pp17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