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其影响
前言: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反映一国经济交易的全貌,在现代经济金融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国际收支的失衡,轻则引起国内经济形势不稳,重则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国际收支相等,反之则为不平衡。而国际收支分为狭义的国际收支和广义的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常为1年)内对外收入和支出的总额。广义的国际收支不仅包括外汇收支,还包括一定时期的经济交易。因此国际收支平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国际收支不平衡也是由多个原因引起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不但会引起本国市场的变动,甚至会导致全球经济危机。
本文旨在探讨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其影响,通过探寻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从而分析其影响。
关键词:国际收支 不平衡 原因 影响 中国
一、 国际收支平衡与不平衡的含义及判定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看,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总是平衡的。然而,这种平衡只是账面上的。
自由性交易国际收支平衡的判定:国际收支平衡是指自主性交易的借贷双方相等,不需要补偿性交易来弥补。国际收支失衡是指自主性交易发生逆差或顺差,需要用补偿性交易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是指线上的借方差额,由调节性贷方冲销;顺差则是指线上的贷方差额,由调节性借方冲销。因此,判断某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并不是根据账面平衡来考量的。
二、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又有主管的,既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既有经济的,又有非经济的,既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又有经济结构方面的。而且这些因素往往不是单独而是混合地发生作用。综合来说,国际收支不平衡有以下七个原因:
1、 周期性失衡
周期性失衡是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典型的经济周期具有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当一国经济处于萧条时,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也下降,国际收支发生盈余。反之,如果一国经济处于复苏和高涨期,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旺盛,对进口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国际收支便出现逆差。比如,1981—1982年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衰退期普遍伴有巨额的贸易逆差。
2、 结构性失衡
结构性失衡是一国产业结构砼国际分工失调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也就是当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一国产业结构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失衡通常反映在贸易项目或经常项目上。
结构性失衡有两层含义。(1)指因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例如,一国的国际贸易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和消费需求下处于均衡状态。当国际市场发生变化,新款式、高质量产品不断淘汰旧款式、低质量产品,新的替代品不断出现的时候,该国的生产结构不能及时加以调整,其原有的贸易平衡必然遭到破坏,贸易逆差就会出现。这种性质的结构性不平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能发生。(2)指一国的产业结构单一、或其产品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低,或虽然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高,但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性质的结构性不平衡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调整了石油产量,引起世界市场石油价格上涨数倍,导致部分国家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
3、 货币性失衡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在一定汇率水平下,一国的物价与商品成本高于其它国家,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失衡。在这里,国内商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的原因被认为是货币供应量的过分增加,因此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就是货币性的。货币性失衡可以是短期的、中期的或长期的。货币性失衡,会导致价格上涨,因而还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4、 收入性失衡
收入性不平衡是指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而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周期性的、货币性的,或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所引起的。当国际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或其他方面的国际支付增加时,国际收支容易发生逆差;相反,国民收入减少,居民消费和投资的需求都会下降,进口也会减少,国际收支容易发生顺差。
5、 贸易竞争性失衡
贸易竞争性失衡是指由于一国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所引起的失衡。
6、 过度负债性失衡
由于有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违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则,借入大量外债,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而有些发达国家实施高利率政策和保护主义措施,结果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这种失衡即为过度债务性失衡。
7、 其他因素导致的临时性失衡
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由短期的、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如自然灾害、政局动荡等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这种国际收支失衡程度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是一种正常现象。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这种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有时根本不需要政策调节,市场汇率的波动有时就能将其纠正。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般也不需要采用政策措施,只须动用官方储备便可加以克服。
当然,以上几方面 不是截然分开的,任何总从某一个角度去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都是不充分的、不全面的。
三、 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
国际收支无论出现顺差与逆差都是失衡的表现。国际收支的平衡是相对的,失衡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国际收支失衡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国国际收支长期大幅度顺差或逆差,则会对该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国际收支危机,即一国的国际收支长期出现巨额逆差而得不到改善。但国际收支不平衡不等于国际收支危机。
国际收支持续大量逆差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使本国积累的对外负债超过本国的支付能力,从而引起偿还外债的困难,甚至出现债务危机。
2、耗尽一国的国际储备,金融实力减弱,本币汇率下降,损害该国在国际上的信誉和地位;
3、由于出口收汇主要用于还本付息,因而无力进口本国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国民经济的增长必然受到影响。
国际收支持续大量顺差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国内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受到破坏,持续大量的顺差意味着出口大于进口,这对某些资源型出口国来说意味着国内经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2、增大本国的外汇供给。在外汇需要一定的情况下,外汇供给大于需求会使本币汇率上升,也使国内基础货币的供给增大。前者不利于商品的出口,后门则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3、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逆差,如果顺差国不采取必要的措施缩减顺差,必然引起国际摩擦,不利于国际经济发展。
四、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及分析
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 说明我国既能保持在贸易往来中的主动地位,又能有效吸引国外资金,这是经济 极具扩张力的表现,但同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给人民币带来巨大的升值压力。巨额的双顺差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影响:
1、由于长期处于双顺差,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了我国的对外清偿能力。
2、较高的清偿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信誉,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进行融资的时候,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到各类贷款。
3、数量巨大并且不断增加的外汇储配影响了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外国资本大量流入中国市场,需要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行交易,从而直接扩大了我国的货币供给,缓解了通货紧缩的压力。
4、巨额的外汇储配为我国应对金融风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 能够保 持快速稳定的发展,巨额的外汇储备功不可没。
消极影响:
1、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商品出口增长过快,加大国内资源和环境压力,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在其他产业发展的不协调,比例不适度,使得短期内无法国际收支的大量顺差,给我国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增加又影响了我国货币供给量,成为货币供给的另一重要来源。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在于外国资本流入本国之后,需要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 行交易活动, 从而直接扩大了我国的货币供给。
2、货币投放不断扩张,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加大货币调控操作的难度,长此以往,会形成银行流动性过剩,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影响物价长期稳定的同时,也容易使资金大量流向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房地产、股市等,增加投资反弹和资产泡沫压力,制约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3、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加大,
国内经济得发展更多的依靠扩大出口和投资扩张的拉动,一但外部环境发生剧 烈变化,就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2008 和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对国 际经济的巨大打击,国外经济萧条,外贸订单和进口额不断下降,东南沿海众多外贸加工企业相继倒闭,给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4、过大的收支顺差加大了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之下,市场上形成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还会引起短期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并且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
5、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和外汇储备的较快增加,容易引发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经常账户的顺差来源于净出口的增加,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结果。出口的迅猛增长必然会加剧全球出口市场的竞争,对他国的出口构成威胁,很容易引起他国的攻击和报复,日益增多的国际摩擦也随之而来。
综上所述,一国达到国际收支平衡是极为重要的。引起国际收支平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方面也不同,因此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也尤为重要。在进行国际收支调节时,不但要本国政府进行干预,还要与世界各种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国际收支调节,实现各种国际收支平衡。
参考文献:
《国际金融杨胜刚第二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报》
《吾喜杂志》